陈青峰,没有过多的考虑。
主要是他顾及到市委招待所工作人员的情况。
陈青峰在安城这边,因为上辈子他的经历,所以他对国有企业改制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说白了,从上辈子的经验来看,九十年代之前,很多国企效益都非常好。
当然这有那个年代的特殊因素在,比如因为当年的紧缺经济时代,老百姓什么都缺,所以不管你怎么扩大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不愁卖,甚至还要托人找关系,才能买到一些紧俏的商品。
但是进入到九十年代,时代变了,市面上的商品不再供应不足,反而变成了供应过足,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企业都将面临将近十年的市场残酷期。
可是让人奇怪的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民营企业却能活下来。
能活下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疯狂的加班,比如福利待遇方面和国企没有办法比,比如国企,还有一些已经退休,以及三产企业,主要是照顾内部的职工,还有当年知青返城收留的一大批返城的青年。
这些人要吃要喝,结婚的时候要住房,生了孩子要放在厂里的幼儿园里。
这无形当中都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说白了,问题谁都看得见,关键是陈青峰几十年后已经明白,有些职责是政府的,有些职责是企业的,所以有些事情必须由市政府接过来。
比如那些企业办的幼儿园,还有医院什么的,必须要通通打包交还给政府,由政府的财政税收负担。这样一来就可以给企业减税。
还有住房问题。
九十年代初,很多地方都在搞安居工程,这个年代不再是单位分房了,而是集资建房,集资建房的意思就是职工自己掏一点,然后单位再补贴一点,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和解决住房问题。
不过这种方式主要是适用于那些吃财政饭的人口,简称体制内人口。
虽然说现在搞这种安居工程,阻力很大,而且政府也缺钱,但是考虑到现在低廉的征地成本,陈青峰觉得这个时候要是能解决城里大多数职工的住房问题,并且继续把新城的建设推进下去,那么未来,这一块其实反而有更大的发展。
总之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
有一些事情已经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去用,当然现在这个年代很多人还不清楚。
还有一些,则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过程当中存在的特殊情况?让未来这方面变得更好。
就比如在安居工程的过程当中,陈青峰考虑的不光是盖一座睡城,而是想着把那边变成安城的新区,到时候新的批发市场,新的办公楼,还有新的仓库,都可以给周边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个年代,很多农村青年已经明白了,在土里挣扎一年挣的钱还不如去南方打一个月的工。
所以,土地的征收其实并没有后世那么困难。
……
陈青峰白天安排满了,所以只有晚上有时间。
晚上陈青峰带着田晓薇还有司机小马一起来到了市委招待所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