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分,最大的考验来了。北边三县歉收,农民持券兑不到足额粮。
叶明急调官仓平粜,却发现券粮比例失衡——发出去的券比实际存粮多三成!
“是流通周转加快了。”苏先生苦笑,“一张券转过五手,等于放大了五倍需求。”叶明连夜计算,决定收缩银根:提高兑券手续费,发行“粮库债”回笼券源。
百姓起初恐慌,直到发现持债券能得利息,反而争购。更妙的是,债券本身成了交易物,老农拿债券给儿子娶媳妇,亲家当彩礼收下。
冬雪初降时,叶明收到最特别的礼物——乞丐头老吴送来的“善行券”。那是用破布糊的券,写着“扫雪十处”,盖着乞丐帮的木戳。“大人,”老吴嘿嘿笑,“俺们也能发券了!”
叶明郑重收下,转头让市易司认了这券——凭它真能兑十个炊饼。后来发展出“社区券”,邻里互助记券上,比账本还灵。
腊月查账,十大主券流通量已超白银五倍。
但库银反增三成——因兑券手续费和债券利息。新知府啧啧称奇:“这莫非是点纸成金?”
其其格却忧心忡忡:“现在全城都玩券,要是哪天大家突然都要兑现银...”
叶明望向窗外,百姓正用布券换年货,用肉券付酒钱,灯火通明如昼。
“当券能买到烟火气时,谁还要冷冰冰的银锭呢?”他笑着把一枚铜钱抛进炭盆,“你看,银钱才是真正的纪念券。”
腊月里的安阳城,呵气成霜。
卖炭的老孙头却满头大汗——他推着炭车在市易司门口排了半个时辰队,就为把攒了一冬的“炭券”兑成现券好办年货。
“老孙头,你这炭券是丙等!”兑券吏翻着册子,“三斤炭兑一券,你这三百券得兑九百斤炭出来,官仓哪来这些炭?”
老孙头急了:“俺收券时明明说好一券兑五斤!”两人吵嚷间,其其格闻声赶来。一查才知,今夏酷热时炭价贱,定的是五斤兑一券;如今天寒炭贵,官价已改三斤兑一券。
“这叫浮动兑率。”叶明得知后解释,“但百姓哪懂这些?”
他令市易司即日起,所有券必须标明兑率时效。老孙头那批炭券盖着“夏兑”红戳,最终按旧价兑了,老人揣着厚厚一叠现券千恩万谢。
这事却提醒了叶明。他发现许多小贩像老孙头一样,攒着行业券却不懂兑率变化,常吃暗亏。
三日后,各街口立起“兑率牌”,每日更新像戏牌似的。更派童子军敲锣宣讲:“今日布券乙等兑棉一尺,丙等兑麻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