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将军下令撤军的时候,明确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回收此前援助安南国的物资,无法带走的则予以摧毁。
尽管龙国已停止援助一年,但谅山仓库中仍堆满了援助的武器、装备、粮食等物资。
龙国军队撤退时,将这些物资一车车装运回国,
仅谅山一地回收的物资就装满了68辆卡车,
大到重型装备,小到罐头药品,无一遗漏地踏上了归途。
第二是许将军下令尽可能摧毁龙国当年援建安南国的设施,
涵盖发电站、工厂、铁路等关键基建。
据战后统计,安南国北部共有428家工厂在此次行动中被摧毁,
同时大量铁轨被切割回收,枕木也被尽数运走。
这些举措直接重创了安南国的交通运输网络、
电力供应系统以及武器自主生产能力,使其短期内难以恢复元气。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援助均是基于国际准则开展的,
即便龙国将剩余物资运回或予以炸毁,在国际舆论层面也并无不妥。
但援助清单中还包含许多学校和大型公共建筑,这些设施的存在此前并未公开。
若贸然将其炸毁,极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非议。
当部下将这一顾虑请示到许将军那里时,他沉思片刻后下令:
“让专家来实施爆破,只炸毁建筑的承重墙,绝不能让房屋整体倒塌。”
这样的指令既达成了削弱对方基建潜力的目的,
又巧妙规避了舆论风险,尽显战场决策的智慧。
第三是为确保撤军安全,防范安南军突袭,
许将军下令在撤退途中的桥梁下方、交通要道两侧等关键位置广泛埋设地雷。
战后统计数据显示,此次行动共埋设约10万枚地雷。
这些地雷如同无形的屏障,使得安南军在战后多年间始终不敢轻易靠近撤军路线,
同时也给安南国边境地区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极大阻碍,成为当地难以摆脱的安全隐患。
卫国正沉浸在对这段历史的回想中,黄坤的手掌突然拍在了他的肩膀上。
“快走吧,想什么呢?”黄坤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卫国猛地回过神,甩了甩头驱散思绪,
快步跟上黄坤和大部队的脚步,朝着预定撤离方向快速移动。
部队行进到一段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时,意外突然发生。
原本寂静的路边草丛、泥泞的水田里、墙角的拐弯处,瞬间窜出数十名武装人员。
他们手中端着冲锋枪,几乎没有任何预警,就朝着行进中的队伍猛烈扫射。
子弹“嗖嗖”地擦着耳边飞过,打在地面上溅起阵阵尘土,队伍瞬间陷入混乱。
这场景让卫国心头一紧,太过熟悉了。
上一世,他在纪录片中看到过一模一样的画面,当时便气得直咬牙。
安南国刚刚经历过解放战争,又与漂亮国鏖战十几年,
早已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态势——不论男女老少,
几乎人人持有武器,且都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
反观龙国军队,已经十几年没有经历过实战,队伍里的士兵大多是刚入伍的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