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闹市一般的朝堂总算安静下来,两派臣子心思各异,眼巴巴望着李倧。
“呈上来!”
“是!”
李倧先拿起清国那一本,没看几个字就神色恐慌。
皇太极命他调兵两万人从义州过江,到镇江堡、金州、盖州三处协防守城。
接令后必须即刻启程,否则怎么怎么,没有半点商量余地。
李倧懵了,是否向其称臣都还未下断章,皇太极便默认他是臣子,指手画脚气焰嚣张。
胳膊拗不过大腿,这该如何是好啊?
心情跌落谷底,拿起明国文书,李倧颓废的身心为之一振。
沈世魁以东江镇名义下文朝鲜国,告知明军将于近日进军义州,剿灭平安道所有建奴。
同时将在鸭绿江西北岸攻打镇江堡,紧接着便会收复整个辽东半岛。
军事筹划毫不遮掩,还仅由一个副总兵发文,可见明国多么有底气。
沈世魁阐明大明本次出兵十余万,数日后将有明军登陆朝鲜,接管汉城并延伸到全境。
大明身为宗主国不忍看藩国受奴酋肆虐,天朝陛下有旨,将替朝鲜守好国门。
顺便还提了一句,宁锦防线直至朵颜故地多处已经燃起战火,大明水路四路围攻,建奴这一回不死也得脱层皮。
全文没有提任何要求,跟皇太极的咄咄逼人完全两码事。
“妙啊,妙啊,哈哈哈......”
李倧捧着文书仰天长啸,这当中的分量他分得清。
皇太极一登基明国就挑起战争,明显属于威慑,而皇太极放不
结合皇太极旨意,显然奴酋派兵出征西边去了,怕辽东出现不稳,故强令朝鲜出兵。
“领议政!”
“臣在!”
“念给诸卿详听!”
“是!”
金瑬娓娓道来,臣子们全都屏住呼吸,生怕听漏半个字。
小半刻钟后,所有人都已门清。
“大王,天朝于我国情谊深厚啊,应命平安、咸镜二道伺机而动,助天朝剿灭建奴。
全境八道大开城门,夹道迎接王师,彰显我藩国之忠诚!”
金尚宪满脸堆笑,锦衣卫说得一点没错,大明不可能不管他们,朝鲜有望了。
“臣附议!”
“臣附议!”
“......”
西人党像捡到了金子,全都神色兴奋。
“大王,臣以为仍需谨慎对待!”
金自点这个唱反调的又跳出来了,说话总是那么不入耳。
“你......”
金尚宪双眼怒视,破坏老子好心情,狗日的。
“呃,礼曹判书稍安勿躁,看兵曹判书怎么说。”
李倧抬手,直接制止了矛盾升级。
朝堂允许有不同意见,如今情况又变了,金尚宪只得收声。
“大王,明国此举绝非信口开河,然胃口是否真能吞下不得而知。
故臣以为,确应从平、咸二道聚兵,然可慢不可快,大明胜则助明,大清胜则助清!”
李倧和金瑬眼前一亮,他们都不是傻子。
金自点这次没有坚持北人党理念,而是采取左右摇摆,倒也符合二人当下的骑墙风格。
“以卿之意乃两面下注,见机行事,谁也不会得罪?”
“正是!”
李倧微微点头,得意地瞄了金尚宪一眼。
“金自点,天朝都不承认金国,皆以建州奴儿称之,你一口一个大清,忠义何在?”
金尚宪非常不满,王上也跟着想入他的套,真是昏庸啊。
“大王,此举万万不可取,大明此战必胜,若察觉我朝阳奉阴违,岂不惹得雷霆震怒!”
“金尚宪,大明二十多年来对建奴哪一场获过胜?靠隔靴擦痒昙花一现宁远大捷之类吗?
大明就一定胜?大清就一定败?万一大清胜了又怎么办?我朝挡得住八旗兵锋吗!”
“明国兵强马壮,听说大明禁军早已今非昔比,火器更是横扫四方,如何不能取胜!”
“听说,呵呵,就一句听说,你金尚宪亲眼所见?”
“朝鲜讲求忠孝礼义,大明乃我宗主上国,我等岂可做背信弃义之事!”
“九年前阿敏铁蹄攻我国土,宗主在哪里?逼大王签城下之盟,宗主又在哪里?”
“两百多年来大明赐于朝鲜实惠若干,神宗皇帝两度抗日援朝,没有大明朝鲜早已不存!”
“够了!”
再说下去就又要没完没,竟然还提到了灭国,李倧脸色变得无比难看。
“此事休要再议,传本王令旨,按兵曹判书说的办,退朝!”
这下没了优柔寡断,李倧非常干脆。
朝大明伸手要钱要庇佑的日子早已不在,他也在怀疑那宗主上国在夸大其词。
看来海光君当年两头下注并无错,他何尝不是另一个翻版。
什么狗屁忠义,一切皆为云烟,确保王位巩固私利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