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一千三四百,为第3孟加拉枪骑兵团和第1龙骑兵近卫团;”
“炮兵七八百人;海军陆战队一千二百人。总计战兵约一万三千至一万四千。”
“若算上辅兵与民夫,总人数约在一万五千到一万六千。行军队伍绵延近二十里。”
萧云骧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轻敲沙盘边缘。
不列滇此番兵力,比他预想更多。
几乎相当于另一时空中,他们与高卢联手进犯京师的规模。
看来不列滇是真感到了西军威胁,铁了心,要在此处,一举歼灭西军主力,永绝后患。
李竹青见他沉吟,继续禀报部署与装备:
“目前其前锋为第3孟加拉枪骑兵团,四百五十骑,已进至县城西约三十里的和郁村一带,负责前出侦察与战场遮蔽。”
“紧随其后为第一旅所部:女王团第2营,八百人;第67南汉普顿团,七百五十人;旁遮普步兵第8团,九百人。”
“这些部队,均装备恩菲尔德1853型前装线膛枪,射程与精度,与我54式步枪相当。”
侍立一旁的卢岭生,忍不住低声嘀咕:
“洋鬼子这编制真怪,一个团人数,还不如他们一个营?听着都绕。”
赵烈文拉他一把,低声解释:
“岭生,此乃不列滇军制,与我们不同。”
“其‘团’多为行政单位,实际作战中,团与营常属同级,甚至营更为关键。”
“此是他们的历史传统,或是为掩败绩自欺欺人,不必在意。”
萧云骧未留意二人交谈,全神贯注于敌情。
他干脆从李竹青手中,接过不列滇军力配置报告,目光落回沙盘。
据情报汇总,不列滇这万余人部队,第一师由米切尔少将指挥,辖第一、二旅,充任全军前锋;
第二师由拿皮尔少将统率,亦辖两旅四团,紧随第一师之后。
各旅间隔五到十里,梯次行进,相互呼应。
第1龙骑兵近卫团,分散于两翼与后卫,负责警戒游弋。
炮兵置于两师结合部,便于前后支援。
其步兵主力,多装备恩菲尔德1853型前装线膛枪。
三个炮兵连中,有两个配6门12磅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
此炮射速快、精度高、威力猛,威胁极大。
另有一个火箭炮连,携8架康格里夫火箭发射架,及两百枚火箭弹。
此物虽准头欠佳,但发射时火光冲天、声势骇人,对步骑的密集阵型,杀伤显着。
萧云骧心中,计算敌我力量,尤是火力差距。
西军虽在换装,但如阿炮这般先进后装炮,因产能所限,优先配给长江沿线的岸防堡垒,尚未装备陆军。
眼下陆军,仍主要依赖前装滑膛炮,炮战中必处下风。
他抬头又问:“仲卿,还有别的消息吗?”
李竹青取出最后两份文书。
“陈军长有信传来,除报位置外,他特别提醒:”
“第四军三路并进,虽竭力隐蔽,然此地人烟稠密,大军行于官道,难免混有敌方眼线或见利忘义之徒,将我军动向报予敌人。”
“数万大军,欲完全隐匿行踪,恐难实现。”
“他恳请大王,务必协调王子山大营与花县守军,死死缠住当前之敌,不令其轻易脱身。”
萧云骧连连颔首,深以为然:
“钰成所虑周全。在五羊城周边人烟稠密之处,数万大军欲完全匿迹,确非易事。”
“关键在于我军,在前线要打得狠、打得真,让敌人即便察觉后方异动,也因正面压力而无法分身!”
李竹青展开最后一份情报,面色微凝:
“另有两点需重视。”
“其一,各处哨骑反映,不列滇骑兵训练有素,马匹高大,速度耐力皆胜于我,且人数众多。”
“对我传令、侦察弟兄威胁极大,已有数次小规模遭遇,我方折了几名好手,信息传递已受影响。”
他取出另一张纸条:
“其二,五羊城内线报,高卢驻五羊城领事洛朗,近日曾密访叶明琛总督府,密谈近一个小时。”
“具体内容,暂时尚未探知。”
-----------------------------------------------------------------------------------------------------
(注1:当时不列滇军队编制,团是行政单位,营是作战单位。一个营的战力,其实就是一个团。
打一个不是很确切的比例:以一个团共计1200人,第一营就是1000人,且为全部战兵,第二营,第三营就几十人,为行政后勤人员。
注2:为了简便,后文阿姆斯特丹后装线膛炮,就简称阿炮,这也是中文史料中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