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3章 多方协助(1/2)

县公署大堂内,典吏、差役们早已散去,只剩张县知事——张维新端坐在主位,指尖轻轻摩挲着案几上的一叠文书。

堂外的蝉鸣声透过半开的窗棂传来,燥热的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感。

他缓缓起身,整了清丈局事务的余波未平,而他必须在这微妙的局势中,稳住天津县公署一干人等的立场,更不能让那些洋人们借机生事。

——各国领事馆,必须安抚到位。

张维新迈步走向县公署后堂,书房内陈设简洁,唯有一张红木书案,几盏烛台电灯,以及墙上悬挂的天津舆图。

他走到书案前,从抽屉中取出八份早已备好的公文纸,"天津县公署文书"——几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提笔蘸墨,他微微颔首,笔锋一转,开始逐一书写。

笔锋沉稳,字迹工整,每一份文书都措辞严谨,大意相同却又略有差异,针对各国领事馆的关注点做了相应调整:

"敬启者:

兹有民国袁大总统中央政府推行新政,特命天津县政府于辖境内开展土地清丈及部分商业整顿事宜。

此次改革乃国家大计,旨在厘清土地产权税赋、规范商市,以利国计民生。

本县知事深知条约所定,各国领事馆及租界权益之重要,神圣不可侵犯。

特此文书郑重声明:所有清丈整顿范围,均严格限定于华界区域,绝不涉及各国租界分毫。

敬告贵领事馆,天津县公署在协助清丈局推行新政期间,必当严格约束下属,确保各国租界内一切特权、权益不受丝毫影响,望贵领事馆予以监督,共襄盛举。

贵国侨民在津合法权益,本县必当竭力维护,原有各项特权待遇,亦将一如往常,丝毫无损。

特此文书告知,望贵领事馆周知为盼。

天津县知事张维新"

他搁下毛笔,仔细端详着墨迹未干的文书。八份同样的内容,只是抬头分别写着英、法、德、俄、日、奥、意、比八字。

张维新从案头取来县公署大印,在每份文书的落款处郑重地盖上天津县公署的红色官印,印章边缘清晰,印泥鲜艳,象征着官方的正式与权威。

八份文书,八国领事——英、法、德、俄、日、奥、意、比,天津租界的主要势力,一个都不能遗漏。

天津本有九个国家租界,早在1902年,美国租界就并入英国租界,因此只有八国领事馆。

写毕,张维新放下毛笔,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目光落在窗外逐渐发热的天色上。

他知道,这些洋人领事馆平日里看似对清丈局事务不闻不问,实则暗中观察,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触及租界利益,必然借机生事,甚至可能直接干预。

——必须提前表明态度,稳住他们。

"师爷。"张维新头也不抬地唤道。

门外立刻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老师爷弓着腰进来,眼镜片上反射着烛光:"大人有何吩咐?"

"这八份文书,"张维新将文件整齐码好,"你安排两个稳妥的差役,即刻送往各国租界领事馆。记住,要当面呈递给各国领事本人。"

"大人放心。"师爷双手接过文书,指尖微微发颤,"老朽这就去办。只是......"他欲言又止地看了眼那方鲜红的县印。

张维新冷笑一声:"只是什么?怕得罪洋人?"他指着窗外,"你看看这天津卫,哪寸土地不是列强盯着?但咱们更要让洋人知道——袁大总统的新政,我们天津县执行得最彻底;洋人的利益,我们同样最上心。"

师爷连连称是,将文书小心收好:"那老朽这就去安排。只是这差役......"

"让老陈和小刘去。"张维新想了想,"他们跟着我办过洋务,懂规矩。记住,送去后立刻回来禀报,我要知道各国领事的反应。"

师爷点头应下,匆匆离去。

张维新站在窗前,望着县公署外忐忑忙碌的众人,思绪万千。他知道,今日这一举动,不过是权宜之计,但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局下,稳住下属和洋人,就是稳住天津县衙的半壁江山。

——清丈局的事,可以慢慢来,但这群下属和洋人的态度,必须立刻稳住。

他转身回到书案前,提笔又写下一封密信,这次是给袁世凯的私人秘书。信中简要说明了今日公署大堂训诫差役、约束典吏的经过,以及他主动向各国领事馆发文保证租界权益的举措,最后请示:

"新政推行,租界权益不可轻犯,然清丈局事务亦关乎国本,还望大总统指示,如何平衡各方,稳步推进?"

信写毕,他亲自封好,吩咐心腹差役,连日送往北京。

——棋局已开,落子无悔。

——接下来,只需静观其变。

公署后院的凉亭内,蝉鸣声声,一壶清茶在石桌上冒着淡淡的热气。清丈局长赵秉文端坐石凳,指尖轻叩桌面,眉头微蹙。他的秘书——一个精瘦的中年男子,刚刚匆匆赶来,附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听秘书刚禀报完张维新训诫众吏的情形。”赵秉文缓缓放下茶盏,眼中闪过一丝深意。

"果真如此?"

“是,局长。”秘书点头,“县知事召集了公署的差役、典吏,当众申明了清丈局事务的重要性,言语间……颇有些敲打的意思。”

“哦?”赵秉文唇角微扬,“如何说?”

秘书犹豫了一下,低声道:“既然县知事对这些下属说明清丈之事,虽是训诫然则多有维护,但话里话外示意——已有袁大总亲自关注此事,谁若从中作梗,恐怕……”

“恐怕什么?”赵秉文淡淡一笑,“恐怕丢了官职事小,还是恐怕惹上更大的麻烦?”

秘书不敢接话,只是低头称是。

赵秉文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目光深远。他早料到张县知事不会坐视清丈局被地方势力掣肘,但没想到此人出手如此干脆,竟直接在公堂上敲山震虎。

看来,这位县知事并非庸碌之辈,能在清王朝倒台后迅速站队,又能在这多方势力裹挟的天津任职,最是深谙官场之道,懂得恩威并施。

如此看来,能够放心与这位县知事合作了。

——时间差不多了。

赵秉文放下茶盏,对秘书道:“走,该到咱们去找张县知事了。”

天津县公署内,张县知事正在书房翻阅公文,忽听门外仆役通报:“大人,清丈局赵局长求见。”

张维新眉头一挑,随即舒展,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请。”

不多时,赵秉文踏入书房,二人寒暄几句,便直入主题。

“张大人今日这一出,可是给在下解了围。”赵秉文开门见山,笑着拱手。

张县知事放下手中毛笔,淡然一笑:“赵局长言重了,本官不过是提醒

“规矩?”赵秉文意味深长地重复,“张大人这一‘提醒’,天津卫上下谁敢不从?”

张县知事不置可否,只是端起茶盏,轻啜一口。

赵秉文观察着他的神色,随即压低声音:“张大人,清丈局的事,不能拖。袁大总统派我来,是让我丈量土地、核实税赋,可如今地方上有人阳奉阴违,暗中阻挠,若再不采取措施,恐怕……”

“恐怕袁大总统怪罪下来,第一个问罪的,就是你我。”张县知事接过话头,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警告。

二人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所以,我今日来,是想与张大人商议——下一步,该如何走。”赵秉文沉声道。

张县知事放下茶盏,缓缓道:“赵局长,天津卫的水,比你想象的深。光靠公署的力量,恐怕不够。”

“哦?”赵秉文挑眉,“张大人是说……”

“警务处处长杨以德。”张县知事直接点名,“他在天津卫的势力,不必我多言。若能说动他出面,那些敢于阻挠清丈的,自然会有所忌惮。”

赵秉文略带疑惑的问道,"怎么会?这杨处长可是受益于袁大总统的赏识与提拔,自然听命于北京政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