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62章 庭辩锋芒,图穷匕见(1/2)

推行“才学举荐制”的政令颁布后的第三天,阎圃再次领着几位汉中士族的核心人物,求见于太守府。

这一次,他们不复上次的仓促与愤怒,而是显得更加“从容”,或者说,是有备而来。

每个人都穿着整齐的深衣,头戴冠帽,步履沉稳,脸上带着一种近乎僵硬的严肃表情,

仿佛不是来议事,而是来参加一场决定生死的谈判。

我依旧在正堂接见他们。徐庶侍立在侧,神色平静如水。

孙尚香按剑站在稍远的位置,锐利的目光毫不客气地扫视着来人,像一头随时准备扑击的雌豹。

老吴则带着几名亲卫,不动声色地守在堂口,看似随意,实则封锁了任何可能的异动。

石秀和糜信则如同影子般,隐在堂内不显眼的角落,默默观察着一切。

气氛,从他们踏入正堂的那一刻起,便已凝重如铁。

“陆太守。”

阎圃率先开口,微微躬身,姿态倒是比上次恭敬了些,但语气中的疏离感却更重了,

“我等乡梓耆老,听闻太守推行‘才学举荐制’,心中惶恐,辗转反侧,数日难安。

今日冒昧再访,实乃有几处疑虑,想向太守当面请教,还望太守不吝赐教。”

“阎公请讲。”我抬手示意,声音平稳,“昭洗耳恭听。”

阎圃直起身,目光直视着我,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

“太守欲以考试选拔官吏,此举古未有之!

自高祖以来,察举孝廉、征辟贤才,乃国家抡才大典,

行之二百余年,纵有微瑕,亦是维系朝纲、安定地方之根本。

太守骤然废弃祖宗之法,另搞一套,将我等世代传续之规矩视若无物,将朝廷法度置于何地?

此其一,我等不解!”

他话音刚落,身后一位面容清癯的老者便接口道:

“其二,太守言‘唯才是举’,听似公允,实则荒谬!

治国安邦,岂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便可胜任?

非饱读诗书、深明大义、熟稔典故、家学渊源者,如何能通晓政务,体察民情?

寻常百姓,汲汲于生计,目不识丁者众,纵有小慧,亦不过市井小吏之能,岂能担当郡县重任?

太守欲让此辈与我等士人同列竞争,岂非缘木求鱼,视国事如儿戏?”

“正是!”

另一位身材微胖的士绅立刻附和,语气激动,

“太守此举,名为‘唯才’,实为‘乱政’!

士农工商,各司其职,乃圣人定下之纲常伦理。

若农夫可弃耕从政,商贾可捐资入仕,工匠可放下锤凿论道,那这天下岂不乱套?

上下失序,尊卑颠倒,国将不国!

此其三,我等忧心!”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配合默契,显然是事先商议好的说辞,层层递进,将矛头直指新政的核心,

试图从法理、实践、伦理三个层面彻底否定“才学举荐制”。

我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心中却在冷笑。

这些论调,无非是门阀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陈词滥调,

用所谓的“祖宗之法”、“圣人教诲”来包装他们垄断权力的私心。

待他们说完,堂内陷入短暂的寂静。

阎圃等人目光灼灼地看着我,等待我的回应。

他们似乎很有信心,认为这番“大道理”足以让我这个“年轻识浅”的外来太守哑口无言,知难而退。

我将目光转向徐庶。

徐庶心领神会,上前一步,从容不迫地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诸位先生所言,恕元直不能苟同。”

他先是对着阎圃等人微微一揖,礼数周全,随后朗声道:

“其一,所谓‘祖宗之法’,亦非一成不变。

高祖承秦制,文景行黄老,武帝尊儒术,光武中兴亦有损益。

法者,所以适时也。

今汉室衰微,群雄并起,正需革故鼎新,

选拔真正能匡扶社稷、安抚黎庶之才,岂能墨守成规,抱残守缺?

陆太守推行新制,正是顺应时势,为国选贤,何错之有?”

“其二,诸位言‘非士族不能治政’,此论未免过于武断。”

徐庶微微一笑,

“古有傅说起于版筑,伊尹耕于有莘,皆非显赫出身,然终成一代名相。

圣人亦云‘有教无类’,可见才能品德,与出身门第并无必然关联。

我等推行考核,笔试考学识,面试察言行,评议观德品,三者并重,

优中选优,正是要打破门第之见,让真正有才干、有德行者脱颖而出。

难道诸位认为,汉中百万生民之中,除了士族子弟,便再无可用之才了吗?”

这句反问,如同一记重锤,敲在阎圃等人的心上,让他们脸色微微一僵。

徐庶没有停顿,继续道:

“其三,至于纲常伦理,更非阻碍选贤任能之借口。

士农工商,各安其分,是指社会分工,而非阶层固化,永世不得逾越。

若农夫有治世之才,为何不能为官?

若商贾有经世之策,为何不能献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