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敕张柬之晋爵匡国公,授上护军勋,知中书省事。
李多祚进封靖国公,加授上护军,领兵部尚书职。
崔玄暐特擢翊国公,拜上护军,行吏部尚书权。”
同样的话,不一样的措辞,却精准的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起草圣旨并不是个容易的活儿,咬文嚼字这块属实是难坏了毕力格,可好在他最后交出的答卷是完美的。
其中,尤以给崔玄暐的‘特擢’二字的拿捏毕力格最满意。
根据毕力格恶补的中原常识,他知道这些世家人自诩其家族权力威望大于皇族。
好大的胆子!
虽然崔玄暐在玄武门时表现出了毕力格看好且欣赏的忠诚,可他姓氏的威望远大于他本人。
敲打他,是敲山震虎,是敲打清河崔、敲打五姓七望以及那些对皇家封赏不屑一顾的世家。
腐朽又贪婪的世家,北风来了。①
我们伟大的皇帝,将会给寰宇九州带来巨大的变革。
而我,毕力格,作为陛下心中期许的二十位杰出朝臣有力候选人,我将带着昊天上帝的分身,长生天所象征的苍狼,撕咬每一个对陛下不忠诚的叛徒!
李唯在给玄武门忠臣册封的时候,自然也有了考量。
职务是各司其职,以历史中诸位大臣的长处安排的。
而国公的封号,却更讲究些,符合这个时代的人最喜欢的隐喻与含蓄。
比如张柬之的匡国公。
匡,正也。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皆强调拨乱归正、扶助正统之意。
匡字在做解读的时候,更聚焦于‘主动纠正’与‘辅佐正统’的双重内涵,且无任何歧义。
正史中,张柬之因发起神龙政变被封为汉阳王。
如今的张柬之并没有力挽狂澜的功绩,
他如今只是与李唯里应外合,凑不出一个王爵。
只是他在这个世界中虽然少了爵位,但却不会因被武三思排挤,最后愤郁而终。
因为武三思死了,李唯也不是耙耳朵的李显。
李唯没有在任何地方大肆褒奖张柬之等人的行为,但只是这么一个封号,就已经让张柬之觉得,千言万语都比不过皇帝亲赐的这么一个‘匡’字。
李多祚的靖字,指平定乱象。
这与他掌控大明宫中禁军,稳固局势,配合张柬之重新布控城防的行为完全吻合。
而因以清河崔之名,为焚烧武泽天的行为引经据典背书的崔玄暐的翊字,弱化了‘拨乱’更侧重辅佐之意。
这与崔玄暐所做的事情也完全一致。
他本身只是玄武门复变之中仅排列在序列前十的‘普通’有志之士。
因他当日站出来发言才得以青史留长篇记载。
所以这个‘翊’,是指他辅佐了张柬之,也可以指他辅佐了皇帝。
端看他自已想怎么品。
显然崔玄暐一定会品后者,而大多数的朝臣会品前者。
如此,玄武门复变出力最多的三人,在明面上封赏的并无差距,可封号上早已暗中有了排序。
怎么排、如何论,那都是你们内部的事情,和端水的李唯就不太有关系了。
朝臣团结是好事,可太团结就不礼貌了。
“敕吉顼晋大理寺卿,总掌刑狱详谳。”
吉顼,是酷吏中特立独行的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与苏味道截然相反,他是披着伪周的皮时时刻刻心系李唐。
他晋升大理寺卿,非常的合理。
而既然有人要晋升,那前任大理寺卿就该挪位置了。
“敕崔神基擢礼部侍郎。”
崔神基是原大理寺卿。
从从三品到正四品的是什么滋味,大抵只有崔神基自已懂。
只是按照前头李唯对礼部的任命来看,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崔神基的这番职务调动是明降暗升。
李唯的态度很明显是要重用礼部,崔神基领礼部侍郎的职务,是有活儿做的。
做好了自然有功,而有功就要当赏,这一来二去,升迁还远吗?
只是,对于崔神基本人来说,他并不觉得这个好差事。
崔神基哪怕是在伪周大战李唐的时候,依旧还是秉承着老世家子的标准做派——不粘锅。
他两头押住,只做那墙头草。
如今他对皇帝的态度一如既往:
任你皇帝如何,我世家千年永存,我瞧不上你,我只为自已的利益、我这一脉的家族利益而行动。
而如今为礼部办事,哪怕只是辅佐他的上峰、又一个牝鸡司晨的宇文氏,都已经违背了他的本心,
又何谈站在公正的角度上,为皇帝充盈后宫妃嫔、扩充宫中女官呢?
秉公办事得罪人,而夹带私货容易中了皇帝的套。
如何既要又要还要,崔神基想得很复杂,但他也有了大体的对策。
“敕姚璹拜右谏议大夫,参议朝政,掌谏诤得失,兼察百官奏议。”
右谏议大夫,隶属于中书省,正五品官职,其职责是监督和规劝皇帝言行。
姚璹此人在当下的朝廷中褒贬不一。
他出身名门,其祖父是著名史学家姚思廉。
幼年父母双亡,独自一人照顾弟妹,同时勤修苦学、博览群书。
后于明经科登第,经多次晋升,与司议郎孟利贞等人撰写《瑶山玉彩》一书,书成后,升任秘书郎。
此时的姚璹官运亨通、未来可期。
后来他的堂弟姚敬节参与了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反武泽天的军事叛乱,姚璹受此株连,被贬。
武泽天称帝以后,竭力宣扬武氏执政是上顺天意,下应祥瑞。
姚璹钻营心切,专程跑到岭南,搜集带有武字的山川和草木名称,编纂在一起,上奏武则天,称这是万物‘上应国姓’,武氏合当为国主。
用这样堪称‘谄媚’的手段上任以后,姚璹做的事情大部分都偏向女帝,能言善辩之下,他自然成为了女帝的宠臣之一。
领命为其修筑明堂、兢兢业业为女帝的指令而付诸劳动。
只是人都不是非黑即白,饶是这样谄媚的姚璹,
他却也为官清廉、扶持有能之士、敢于直谏、屡次阻拦女帝的花钱大计。
其中就比如,女帝欲用黄金千两涂饰九鼎,而被姚璹的谏言制止了。
同时,姚璹也无愧于自已史学世家的出身,首立‘时政记’,作为实录类史学体裁,对后世史学的发展贡献甚多、影响甚大。
姚璹‘博涉经史,有才辩’的评价名副其实。
姚璹‘谄媚小人’的评价也名副其实。
所以李唯把这样的人放在身边,端看他日后如何谏言。
他的表现,决定了他的归处与后世名。
“敕郑愔拜尚书左司郎中,张虔勖拜尚书右司郎中。”
尚书左右司郎中是协助左右丞来监管六部工作的。
左司郎中,负责监管吏、户、礼三部。
右司郎中,负责监管兵、刑、工三部。
相较于一直战战兢兢的张虔勖,世家子出身的郑愔就更为圆滑一些了。
圆润的人管圆润的事,开国之初,吏、户、礼三部可是一台大戏。
李唯略懂当今世家的瓜葛与恩怨。
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薛氏之间的姻亲关系,以郑氏丧偶为起始点而凝聚的几家人联合反武的关系图,他也搞明白了。
虽然初封郑愔与张虔勖相同,可他们两人早就已经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敕王孝杰晋爵耿县公,授镇军大将军号,持节安西道行军大总管。”
王孝杰,从伪周与李唐开战的时候,就已经在从吐蕃赶往长安的路上了。
这路途长远,竟是让他快马加鞭的走了近一年。
无论他是起观望的心思,又或者是支持李唐的心思,此番论迹不论心,加之他付出一生驻守西边的功劳,这份晋爵就是他应得的。
王孝杰在694年大败吐蕃,因功被武泽天封为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清源县男。
武周的官职太乱了,各种官职重复叠加、称呼混杂。
李唯一应不采用,趁着大军压境破长安之际,重新开始拟定朝堂官僚清单。
听起来王孝杰被剥夺了尚书职务,在朝堂上没了什么政治权利,
但很难说加了半级的武散官与安西道行军大总管一职,到底能抵几个伪周朝的尚书与平章事。
“敕娄师德进封贞县公,拜刑部尚书。”
“敕卢聿珩擢尚书右仆射,特晋县公。”
卢聿珩这个不太陌生的角色,是梅相的门生,同时娶了一位梅氏族老的女儿。
他被特晋的县公一职,很明显是沾了梅伯温的光。
卢聿珩是卢承庆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