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记住了,师父!”林小婉和林小满异口同声地说道,眼神坚定而明亮。
这时,山下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村民焦急的呼喊:“苏大夫,不好了,陈老伯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您快去看看吧!”
苏瑶神色一凛,连忙说道:“快,把金脉草带上,我们现在就下山。”
林小婉和林小满立刻行动起来,将金脉草小心地收好,跟着苏瑶一起向山下跑去。夜色渐浓,山间的风更凉了,可他们的脚步却异常坚定。油纸灯的光芒在夜色中摇曳,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村民们心中的希望。
从山下陈老伯家回来时,已是深夜。苏瑶脚步轻快了许多,方才为陈老伯施针配药,看着老人咳血的症状渐渐缓解,浑浊的眼睛里重新有了神采,她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林小婉和林小满一路搀扶着陈老伯的家人道谢,那一声声带着感激的“苏大夫”,像暖流淌过心间,驱散了奔波整夜的疲惫。
回到济世观,弟子们都已歇息,只有观内的几盏灯笼还亮着,在寂静的夜里投下温暖的光斑。苏瑶放缓脚步,尽量不发出声响,以免惊扰了众人。她轻轻推开自己卧房的木门,“吱呀”一声轻响,在安静的庭院里显得格外清晰。
走进卧房,她将手中的灯笼放在桌案上。昏黄的灯光瞬间填满了不大的房间,照亮了桌上摆放的物件:一本翻开的医书摊在桌面中央,书页边缘微微卷起,带着岁月的痕迹;一支狼毫毛笔斜放在书页上,笔锋还沾着些许未干的墨汁;旁边的砚台里,墨汁依旧浓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这是她傍晚时分正在整理师父留下的药方时,听闻陈老伯病情加重,匆忙放下的。
苏瑶轻轻叹了口气,走到桌案前,缓缓坐下。她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医书的封面,那是师父当年常用的一本《本草纲目》,封面早已被磨得有些发白,边角也有些破损,却是她最珍贵的物件之一。师父走后,她常常会翻看这本书,仿佛师父还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她辨认草药、解读药方。
她轻轻翻开医书,目光落在书页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上。那是师父当年学习时留下的笔记,字迹工整有力,每一处批注都详细地记录着草药的药性、用法以及配伍禁忌。苏瑶看着这些熟悉的字迹,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几十年前。
那时,她刚拜入师父门下,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姑娘。师父对她要求极为严格,每天天不亮就让她起来背诵医书,认记草药。有一次,她因为贪玩,没有背会师父布置的功课,害怕被责罚,便谎称自己生病了。师父看出了她的心思,却没有责怪她,只是带着她来到药房,拿起一本《本草纲目》,轻声说道:“瑶儿,学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关乎着他人的生命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你看这本书里的每一味草药,每一个药方,都是前人用无数的经验和心血总结出来的。我们作为医者,不仅要记住它们,更要理解它们,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救人性命。”
从那以后,苏瑶再也不敢懈怠,每天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医书,跟着师父上山采药、下山义诊。师父也将自己毕生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教她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病情,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调配药方,如何在危急时刻沉着应对。
苏瑶的手指继续在书页间滑动,忽然,一张泛黄的纸条从书页中滑落,掉在了桌案上。她连忙弯腰将纸条捡起,展开一看,上面是师父熟悉的字迹,一笔一划都饱含着深情与期许:“瑶儿,医者之路,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若遇困惑,便想想初心,想想那些需要你的人。”
看着这熟悉的话语,苏瑶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这张纸条是师父在她出师那年交给她的,当时她因为第一次独立为村民治病,心里十分紧张,害怕自己会出错。师父看出了她的不安,便将这张纸条塞到她手里,对她说:“瑶儿,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独当一面了。以后在行医的道路上,你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困惑,但你要记住,只要坚守初心,想着那些需要你的人,你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
这些年来,每当她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时候,都会拿出这张纸条看一看。记得有一年,山下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痢疾,许多村民都染上了病,上吐下泻,情况十分危急。当时济世观里的药材紧缺,她带着弟子们四处寻找药材,日夜不停地为村民们治病,可病情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看着村民们痛苦的模样,苏瑶心里既着急又自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