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
气氛庄重而肃穆的会议厅内,座无虚席。
来自世界各国的技术专家、企业代表和委员会成员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压力,所有人都知道,今天下午的会议,将决定未来数年全球工业电机领域的技术标准走向。
秦奋和红星集团的代表团坐在华国区的位置,李长青工程师就坐在他的身旁,神情专注,面前的文件已经翻阅过无数遍。
林薇则在他身后,随时准备提供资料支持。
会议主席克劳斯·鲍曼先生准时走上主席台,用简短而有力的开场白宣布了IEC专项技术标准研讨会的正式开始。
按照议程,第一个发言的,便是此次标准草案的主要提交方——米国GE与德意志西门子。
GE的副总裁哈里森与西门子自动化部门的总监施密特,两人并肩走上了发言台。
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压迫感的画面。
这两个在工业领域斗了一个多世纪的巨头,如今为了共同的利益,选择联袂登台,其所代表的分量,足以让会场内绝大多数人感到窒息。
哈里森首先开口,他的声音洪亮而自信,充满了米国式的精英派头。
“各位委员,各位同仁,下午好。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并非仅仅代表GE和西门子,更是代表了整个行业百年来的技术沉淀与安全实践。”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亮起了草案的标题——《全球工业电机安全与性能统一标准协议V3.0》。
“这份草案,是我们双方数百名顶尖工程师,耗时两年,整合了超过五万份安全报告和数百万小时的运行数据,共同制定的成果。”施密特接过了话头,他的德意志口音严谨而清晰,“它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基于现有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IEC标准,进行的一次全面优化和升级。”
两人一唱一和,配合默契。
哈里森着重强调“安全”与“稳定”,列举了大量案例,暗示任何偏离现有成熟技术路线的行为都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
施密特则反复申明草案的“严谨性”和“普适性”,声称这套标准能够覆盖99%以上的现有电机产品,是维护全球供应链统一和市场公平的唯一选择。
他们绝口不提红星,也不提任何新技术,但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柄无形的锤子,敲打在“挑战者”的头顶。
“我们相信,统一、严谨、且经过时间验证的标准,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任何仓促的、未经大规模验证的‘创新’,都应该被置于最严格的审视之下。”哈里森用一句总结性的话语,为他们的发言收尾。
强大的气场笼罩着整个会场,许多中小型公司的代表甚至下意识地低下了头,不敢与台上那自信的目光对视。
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鲍曼主席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发言结束,然后环视会场:“感谢哈里森先生和施密特先生的阐述。各位对这份草案,有什么初步的疑问吗?”
会场内一片寂静。
GE和西门子的代表脸上露出了预料之中的微笑。他们要的,就是这种万马齐喑的效果。
就在鲍曼主席拿起议程表,准备宣布进入下一环节时……
一只手,在东瀛代表团的区域,举了起来。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了过去。
举手的人,正是安川电机的代表,田中健。
他站起身,先是向主席台和发言台分别鞠了一躬,姿态无可挑剔。
“鲍曼主席,哈里森先生,施密特先生。”田中健的语气十分礼貌,甚至带着一丝谦逊,“我有一个关于草案技术细节的小问题,想要请教。”
台上的哈里森和施密特对视了一眼,表情轻松。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某个东瀛人例行公事的提问罢了,无关痛痒。
“请讲,田中先生。”哈里森很大度地示意。
“非常感谢。”田中健扶了扶眼镜,不疾不徐地说道:“我注意到,在草案附则B的第四部分,关于伺服电机动态响应的测试协议中,规定了一项‘热应力极限测试’。其中,对测试环境的温度参数设定,似乎是沿用了十年前针对传统硅钢材料的测试基准。”
他的问题听起来非常技术化,非常细节。
“我的问题是,”田中健的语速开始变得清晰而有力,“近年来,材料科学发展迅速,以非晶态合金为代表的新型导磁材料已经开始应用。这类材料在热特性上与传统硅钢有显著差异。请问,草案中坚持使用旧的温度参数,是否进行过对新材料适用性的评估?这样的设定,是否有可能在无意中,对采用新材料的技术路线,构成一种事实上的‘标准壁垒’,从而扼杀了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
问题问完,田中健再次鞠躬,坐下。
整个过程彬彬有礼,没有一丝火药味。
但这个问题,却如同一根精准的钢针,扎向了草案最虚伪的那个点。
它没有攻击草案,只是在“探讨”;它没有反对标准,只是在关心“创新”。
台上,哈里森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施密特也皱起了眉头。
这个问题太刁钻了。
他们该怎么回答?
如果说“是”,那就等于承认了这份标准的确是在打压新技术。
如果说“不是”,那田中健马上就可以追问,评估报告在哪里?数据在哪里?
如果说“我们没考虑到”,那更丢脸,说明这份号称“严谨、全面”的草案,存在着重大的疏漏。
一时间,两位巨头的代表,竟被这个看似“小小”的技术问题,问得一时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