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4章 整合德 日 以技术与人才(1/2)

江城,红星高端制造研发中心。

深夜的厂房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机油和金属混合的独特气味。

李卫国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死死地盯着眼前那台半成品机床的主轴部分,周围围着一圈同样愁眉不展的技术人员。

“不行,还是不行。”李卫国摘下沾着油污的手套,烦躁地在工作服上擦了擦,“西门子这套840Dsl系统配上他们的1FT7伺服电机,理论上是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顶级货了。但只要转速一超过两万转,主轴的径向跳动和热伸长就完全超出了我们的设计公差。误差太大了!”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周毅,也是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推了推眼镜,说道:“李工,我们已经按照德方提供的标准手册,把装配精度和动平衡做到了极限,可结果还是不理想。感觉这套系统的潜力,好像已经被我们榨干了。”

秦奋站在他们身后,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他从沪市连夜赶回,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卡了团队近半个月的瓶颈。

眼前的景象,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仅仅通过收购,将不同国家、不同技术体系的顶尖公司捏合在一起,是远远不够的。

德国人的精密机械工艺、日本人的伺服电机技术、以色列人的软件算法……这些就像一颗颗顶级的珍珠,但如果没有一根足够强韧的线将它们完美地串联起来,它们永远只是一盘散沙,甚至会相互碰撞、彼此掣肘。

“这根线,必须由我来做。”秦奋心里清楚。

他走到众人中间,拿起一份测试数据报告,上面密密麻麻的曲线和数字,在他眼中却异常清晰。

“问题不在电机,也不在装配。”秦奋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嘈杂的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他指着报告上的一条震动频率曲线:“你们看这里,震动的峰值出现,并不是随机的,而是与控制系统发出微调指令的延迟,呈现出高度相关性。我们的控制逻辑,是‘出现偏差,进行修正’,这太慢了。在高转速下,零点零一秒的延迟,都足以让误差被指数级放大。”

李卫国和周毅等人凑过来,顺着秦奋的手指看去,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秦总,您的意思是……我们的软件算法跟不上硬件的性能?”周毅问道。

“没错。”秦奋点头,“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能够‘预测偏差,提前干预’的算法。让系统在震动将要发生的前一刻,就做出补偿动作。”

他看向李卫国:“老李,你这个级别的工匠,靠的是几十年的经验,是手感,是直觉。但我们要造的,是超越人类直觉极限的机器。所以,我们需要把你的‘直觉’,变成可以计算、可以预测的数学模型。”

李卫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个全新思路的震撼。

秦奋放下报告,环视了一圈众人:“现有的团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把手头的工作先停一下。”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方志的号码。

“方志,帮我办三件事。”

“第一,立刻在瑞士日内瓦,找一个足够大、足够安静、安保也足够好的地方,比如湖边的城堡或者庄园,租下一周。”

“第二,以我的名义,向我们参股的德意志斯图加特精密机床公司、刚刚完成收购的东瀛多摩川公司,以及以色列M-Systes的核心算法团队,发出最高级别的邀请函。告诉他们,红星集团董事长邀请他们参加‘昆仑项目全球启动峰会’,所有差旅费用按最高标准报销。”

“第三,通知李工和周毅带上我们国内的总设计团队,准备好所有现阶段的技术资料和遇到的问题。一周后,我们日内瓦见。”

电话那头的方志虽然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惊讶,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好的,秦总,我马上去办。”

挂断电话,秦奋看着眼前这台陷入沉默的机器,眼神锐利。

是时候了。是时候把这些来自不同山头的“技术大神”们,全部关在一个屋子里,用最直接、最强硬的方式,将他们彻底整合成一支真正属于“昆仑”的军队。

……

一周后,瑞士,日内瓦湖畔。

一座始建于18世纪的古老城堡,被红星集团以每天十万瑞士法郎的价格整个包了下来。城堡外围,是来自瑞士本地的专业安保团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确保任何信息都无法泄露出去。

城堡内最大的会议厅里,一场注定要载入工业史册的峰会,正在紧张地进行。

长条形的会议桌旁,泾渭分明地坐着四个团队。

为首的是以李卫国和周毅为首的华国总设计团队,他们是项目的主导者,负责提出需求和最终集成。

左手边,是来自德意志斯图加特的团队,领头的是一位名叫克劳斯·施密特的老工程师。他五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表情严肃得像一块花岗岩,代表着德意志引以为傲的百年精密制造工艺。

右手边,是来自东瀛多摩川公司的团队。负责人名叫田中健,他穿着笔挺的西装,不断地向周围的人鞠躬,态度谦卑,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执着,这是东瀛匠人对细节追求到极致的体现。

而在会议桌的末端,则是个性最鲜明的以色列M-Systes算法团队。他们的负责人叫阿维·科恩,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穿着一件印着代码的T恤,翘着二郎腿,脸上带着一丝玩世不恭的笑容,充满了挑战一切的个人主义气息。

峰会一开始,气氛就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周毅用流利的英语,刚刚把江城研发中心遇到的主轴震动问题在投影上展示完毕。

施密特先生就推了推老花镜,用带着浓重德语口音的英语,毫不客气地开口了:“周先生,恕我直言,这不是我们硬件的问题。我看过你们的装配流程图,简直是一场灾难。主轴轴承的预紧力矩控制,缺乏恒温环境下的动态校准,这完全不符合我们德意志工业的DIN标准。问题的根源在于你们的工艺,而不是我们的铸件和机床结构。”

他一边说,一边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抽出一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德语标准手册,啪地一声放在桌上。

他话音未落,对面的田中健便微微鞠躬,用一种彬彬有礼却同样坚决的语气说道:“施密特先生,我同意工艺非常重要。但谈论工艺之前,我认为我们首先需要对问题本身达成共识。我们的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在出厂时都经过了超过一百项指标的严格测试。现在出现问题,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供电系统的微小波动、电磁干扰,甚至是车间地面的共振频率。我建议,我们应该成立一个跨团队的联合分析小组,用两到三天的时间,对所有可能的原因进行逐一排查,找到根本原因,然后再讨论解决方案。”

“两到三天?田中先生,等你们达成共-识,我们的项目已经落后了!”坐在末尾的阿维·科恩嗤笑一声,打断了田中健,“你们两位,一个抱着一百年前的标准不放,一个沉迷于开会和流程。这太可笑了!”

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眼神发亮:“这根本不是机械问题,也不是流程问题,这是一个数学问题!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难题!给我授权,让我直接访问你们电机的底层驱动接口。我只需要24小时,就能写出一个预测性补偿算法的原型,让系统在振动发生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不可能!”施密特和田中健几乎异口同声地吼了出来。

施密特涨红了脸:“年轻人,机床是严谨的科学,不是你手里的电脑游戏!你这是在用软件的投机取巧,来掩盖机械基础的不足,这是对百年工业精神的亵渎!”

田中健也收起了笑容,严肃地说:“科恩先生,电机的底层驱动接口是我们的核心机密,不可能对外部开放。而且,没有经过完整的测试和验证,任何对控制系统的修改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会议室里顿时吵成了一锅粥。

德语、日语、英语夹杂在一起,施密特在痛斥以色列人的狂妄,田中健在反复强调流程的重要性,阿维则一脸不屑地嘲讽着德国人的刻板和日本人的低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