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焦虑、挫折与不懈的努力中悄然流逝,仿佛只是转眼间,那片曾经寄托了无数希望与担忧的麦田,已然换上了最盛大的金装。
埃塞俄比亚高原炽烈的阳光,此刻不再是考验,而是最慷慨的画师,将无边的麦田渲染成一片壮阔的金色海洋。
麦穗饱满而沉重,密密匝匝地低垂着头,在干燥的暖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如同低语般的悦耳声响。那是一种生命成熟后特有的、沉静而丰饶的声音。
站在田埂上望去,金色的波浪一直延伸到天际,与湛蓝的天空和漂浮的白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空气中弥漫着阳光烘烤麦粒的独特香气,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构成一种令人心醉的、属于丰收的味道。曾经边缘地带的那些破坏疤痕,早已被这片更为强大的金色所淹没、治愈,只留下些许不易察觉的、更浅淡的色差,如同愈合后的伤疤。
收割的日子,被定在一个晴朗无风的清晨。这不仅是农事活动,更是一场庄严的仪式。
不再是培训时的生涩模样,经过数月磨练的本地学员们在中方技术员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着联合收割机。巨大的钢铁机器轰鸣着驶入金色的麦田,像一艘艘航船,所过之处,麦浪被整齐地吞入,金色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进随行的卡车货箱,而粉碎后的秸秆则被均匀地抛洒回田间。
李振邦、方稷、赵老,以及所有中方团队成员,都站在田头看着这一幕。没有人说话,只有机器的轰鸣和麦穗被切割的声响。每个人的脸上都混合着喜悦的情绪,终于等来了第一次的收获。
当第一辆卡车厢被金灿灿的麦粒堆满,缓缓驶到临时设置的称重点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地磅的数字稳定下来,技术人员快速计算,核对面积;最终,结果被大声报出。
“平均亩产,444.65公斤!”
短暂的寂静之后,是压抑不住的、爆发的欢呼声!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当地传统作物的产量,甚至超出了中方团队在制定计划时的乐观预估!它意味着,在这片曾经被认为贫瘠的红土地上,依靠科学的技术和管理,完全可以创造出高产的奇迹!
方稷激动地抓住赵老的手,两位老教授的眼眶都有些湿润。李振邦背过身去,悄悄抹了下眼角,然后转过身,脸上是如释重负的、灿烂的笑容。所有的艰辛、所有的波折、所有的提心吊胆,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
丰收的喜悦是真实的,但也夹杂着复杂的滋味。
本地学员们看着那堆积如山的麦粒,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兴奋和自豪。他们亲手参与创造了这个奇迹,这不仅仅是金钱的收入,更是一种能力的证明和价值的实现。
然而,在围观的人群中,也有一些沉默的面孔。
阿依莎远远地站在人群外围,看着那金色的麦山,眼神里有欣慰,有羡慕,也有一丝难以言说的落寞。如果她还在…莎拉则躲在自家窗口,偷偷望着田间的热闹,咬紧了嘴唇。
那些曾经阻挠、甚至破坏过的村民,此刻心情更是复杂。丰收的景象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的短视和愚昧。有人悄悄离开;有人则眼神闪烁,不知在盘算什么。
尽管心情复杂,丰收的庆典还是举行了。基地准备了简单的食物和饮料,邀请所有参与项目的员工和工人,共同分享喜悦。
李振邦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感谢了所有人的辛勤付出,肯定了这第一批小麦成功的巨大意义——它不仅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更增强了所有人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这只是开始!”李振邦的声音充满力量,“接下来,我们要总结经验,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土地,结出同样丰硕的果实!”
方稷和赵老则更关注技术细节,已经开始和学员们讨论收割后土壤的养护、下一季的轮作计划等等。
金色的麦粒像小山一样堆砌在临时粮仓里,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和香气。丰收的喜悦尚未散去,如何将这数千吨粮食,安全、及时地运回国内,就是项目的第二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