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空时砂研究成果分享会的热烈氛围尚未消散,江浅却在会后召集核心团队成员,召开了一场关于“时砂研究困境”的内部研讨会。她看着桌上摊开的时砂样本报告,眉头微蹙:“虽然我们在时砂应用上取得了不少突破,但隐藏在成果背后的挑战和风险,同样需要重视。今天我们坦诚交流,把遇到的问题都摆出来,才能找到解决方向。”
首先被提及的,是时砂获取的难题。赵工程师负责石砂采集工作,他拿出一张标注着“时砂发现地点”的地图,上面仅有五个微弱的红点:“时砂的分布极其隐秘,目前只在时空裂缝残留区、青铜棺阵周边、古代巫葬遗址等少数区域发现过,且每次采集量都极少。上次在1938年战场遗迹采集,我们耗费三天时间,只收集到200克时砂,还不够一次大型实验的用量。”
小林补充道:“更棘手的是,时砂的形成条件至今不明。我们分析过采集到的时砂样本,发现其含有独特的‘时空微粒’,这种微粒只能在时空能量剧烈波动后形成,但具体需要怎样的波动强度、持续时间,我们还无法确定,这导致我们无法人工合成时砂,只能依赖自然采集,严重限制了研究进度。”
1913年的陈砚团队也面临同样的困境。通过时空通讯器,陈砚无奈地说:“我们在钟楼周边的山谷中搜寻了近一个月,只在三处地脉节点附近发现微量时砂,加起来不足50克。现在进行棺阵与时砂的协同实验,每次都要精确到克来使用,生怕浪费。”江浅叹了口气:“时砂的稀缺性,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开展大规模应用研究的最大瓶颈。比如医疗领域,我们原本计划扩大临床试验范围,但时砂供应不足,只能暂时限制在小范围测试。”
紧接着,不同时空科研条件的差异,也成为研究深入的阻碍。苏蔓团队在1967年拥有相对先进的生物实验室和能量检测设备,但在时空通讯稳定性和新材料获取上仍有局限:“我们研发的时砂能量增幅装置,需要一种‘超导铌钛合金’来制作线圈,这种材料在1967年的产量极低,每次采购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导致装置的批量生产计划一再推迟。”
而1938年的陆峥团队,科研条件更为简陋。陆峥站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帐篷里,背景中是用木板拼凑的实验台:“我们目前只能进行简单的时砂能量测试,无法开展分子机制、基因层面的深入研究。比如想分析时砂对神经递质的影响,却没有相应的检测仪器,只能通过动物行为观察来间接推断,数据准确性远不如现代实验室。”
江浅团队虽然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但也面临跨时空资源调配的难题:“现代的一些精密仪器,比如‘原子力显微镜’,无法通过时空穿梭装置运输到1913年或1938年,导致这些时空的团队无法开展时砂微观结构的研究。我们曾尝试将技术图纸传递过去,帮助他们仿制,但受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仿制出的仪器精度只能达到现代设备的60%,满足不了高精度实验的需求。”
更令人担忧的,是时空新力量应用带来的未知风险。在医疗领域的初步探索中,虽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长期影响仍需观察。负责医疗实验的医生提醒道:“我们发现一名接受时砂能量治疗的胃溃疡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一个月,出现了短暂的胃酸分泌过多现象,虽然很快恢复正常,但这提示我们,时砂能量可能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存在潜在影响,只是目前尚未明确这种影响的长期后果。”
在时空稳定应用中,也出现了意外情况。1913年的陈砚团队在一次棺阵与时砂的协同实验中,因时砂能量输入过快,导致棺阵周围出现了短暂的“时空涟漪”——地面上的石块轻微漂浮,时间流速出现0.5秒的偏差。“虽然涟漪很快平息,但这说明如果时砂能量控制不当,不仅无法稳定时空,反而可能引发新的时空异常。”陈砚心有余悸地说,“我们目前对时砂能量与时空节点的相互作用机制,还存在很多未知,盲目应用很可能带来风险。”
苏蔓团队在细胞实验中,也发现了潜在风险:“我们在长期观察中发现,持续接受高剂量时砂能量作用的细胞,其染色体端粒缩短速度比正常细胞快10%,端粒缩短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这意味着长期高剂量的时砂能量,可能加速细胞衰老,对生物体的长期健康存在隐患。”
面对这些挑战与困境,团队成员陷入了沉思。江浅打破沉默:“困难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退缩。针对时砂获取难题,我们可以成立‘跨时空时砂勘探小组’,结合各时空的地脉数据,绘制更精准的时砂分布预测图,提高采集效率;对于科研条件差异,我们可以建立‘跨时空技术帮扶机制’,让条件较好的团队帮助其他时空升级设备、培养技术人员;至于未知风险,我们要建立‘时砂应用风险评估体系’,在每一项新应用前,都进行充分的安全性测试,制定应急预案。”
赵工程师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尝试研发‘时砂能量回收装置’,将实验中未完全消耗的时砂能量回收再利用,减少时砂的浪费;同时加大对时砂人工合成的研究投入,虽然难度大,但一旦成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时砂稀缺的问题。”
苏蔓也提出建议:“我们可以在各时空建立‘时砂应用监测点’,对所有时砂应用场景进行长期跟踪,收集安全性数据,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各时空团队在风险研究方面的合作,共享数据、共同分析,尽快摸清时砂应用的风险边界。”
研讨会结束时,虽然挑战仍在,但团队成员的脸上重新燃起了信心。江浅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中明白,时砂研究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只要各时空团队携手并肩,直面困境、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克服难关,让时砂这一神秘力量,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为守护时空稳定、推动生命科学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她拿起桌上的时砂样本容器,容器中的淡蓝色微光仿佛在诉说着坚持的意义,也照亮了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