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往往并不相通。
就在洛阳的百姓为隋军在漠北大草原取得的大捷而欢欣鼓舞之时,身在长安的李渊心情却很是沉重。
他除了哀叹东突厥的灭亡导致他们大唐失去了一个可以在北方牵制住隋朝的盟友之外,唐俭被俘的消息对他而言更是晴天霹雳。
他虽说是然相信唐俭不会乱说话,将自己派他联络东突厥的事公之于天下,可只要唐俭在东突厥军中被俘,对他们大唐而言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难不让天下人对此浮想联翩。
如果说唐俭的被俘他们大唐还可以强行解释是隋朝秘密派人将他掳走,用以诬陷他们大唐,那隋军从东突厥人手中缴获的二十万斤精铁,他们大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赖得掉了。
毕竟在这二十万斤精铁中,绝大部分都是他们从关中各大官仓提走的铁锭,不少铁锭的底部都镌刻有“大唐制铁”的印记,足以表明这些铁锭的来路。
本来说如此重要的印记,是要在送往漠北之前全部熔毁掉的,可因为这些铁锭来自不同的官仓,全部收集起来尚属不易,更别说找工匠来统一熔毁掉底部的官府印记了。
而且东突厥人那边又一直催得很紧,甚至不惜以解除同盟相威胁,逼得他们大唐只能在没有全部熔毁底部的官府印记之前,就火急火燎派唐俭将这些精铁送去了漠北。
本来在李渊看来,东突厥人对这精铁催得如此之急,必然是一拿到手便立即安排工匠将这些铁锭全部拿去熔掉用以打造兵器和铠甲。
如此一来,他们自己又何必多此一举,徒增变数呢!
可万万没想到,就是这种侥幸心理,让他们大唐主动将莫大的把柄送给隋朝。
他们大唐的中书侍郎和大量产自关中的铁锭同时在漠北落到了隋军手中,他们大唐就是想抵赖都抵赖不掉。
如今的大唐本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心不定,不少世家大族甚至已经在开始暗中给自己家族找后路了。
此时若是再爆出朝廷跟东突厥人有勾结的丑闻,只会给那些本就怀有不臣之心的世家大族一个名正言顺抛弃他们大唐的大义借口。
考虑到如此种种,李渊心情如何能不沉重。
思来想去之后,他派身边的宦官去东宫将太子李建成召来御书房,跟他商讨如何应对隋朝即将到来的舆情攻势,甚至消除他们大唐勾结东突厥的嫌疑。
很快,太子李建成就匆匆赶到了御书房,只是面色很是凝重,显然是已经得知了隋朝在漠北大草原联合铁勒人攻灭东突厥的消息,考虑到了他们大唐即将面临的困境。
不等李建成向自己见礼,李渊便沉声问道:
“建成,东突厥覆灭之事你听说了吧,如今唐俭和那些铁锭极有可能都落到了隋军手中。
依你之见,我们大唐该如何应对此事?”
看着自己父皇异常愁苦的面容,李建成心中不由涌起一阵深深的愧疚和自责,毕竟派人去联络东突厥一起对付隋朝是他的主意,如今事情恶化到如此地步,他难辞其咎。
想及此处,他当即主动躬身请罪道:
“父皇,是儿臣之前思虑不周,以至于让我们大唐陷入如此境地,还望父皇治罪……”
“事已至此,建成你也不必自责了,当务之急是及时想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眼下的困境。”
不等李建成说完,李渊就轻轻摆了摆手,虽说神情异常疲惫,可面上却看不到一丝责备之意。
也不知道为何,一直以来他对其他子女的要求都很是严苛,但对李建成这个长子却是异常宽容,哪怕李建成犯下了什么大错,他也很少去责怪甚至处罚他。
听到自己父皇这么说,李建成心中越发为之愧疚和自责。
但他很快调整好心情,开始说出了他在进宫之前就想好的办法:
“父皇,依儿臣之见,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父皇一口咬死朝廷是之所以派唐俭去东突厥,是为了用铁锭跟东突厥人换取战马,只是我们大唐刚把二十万斤精铁送到漠北,隋军就杀到了东突厥的王庭,最终导致这笔交易的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