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90章 材料短缺(1/2)

【卷首语】

【画面:1966年6月19日深夜,四川深山37号防空洞的煤油灯忽明忽暗,19台旧收音机堆叠成1.9米高的方块,机壳上的“上海牌”“红灯牌”字样被油烟熏得发黑。陈恒戴着1962年的绝缘手套,指尖捏着螺丝刀撬开某台收音机的后盖,露出的电路板上,3Ax31型晶体管的铜脚已氧化成青绿色,与1962年核爆备用设备上的元件氧化程度完全相同。我方技术员小李用1962年的万用表测量,晶体管的放大倍数37倍,恰好落在“67式密码机”所需的35-40倍区间内。防空洞的岩壁上,1962年《晶体管筛选规范》第19页被油灯熏出焦痕,“允许从民用设备提取合格元件”的红色批注与当前场景形成跨越四年的应答。字幕浮现:当19台收音机的电子元件在煤油灯下重组,每个焊点都在续写技术突围的物质密码。】

煤油灯的光晕在电路板上投下晃动的影子,陈恒将19台收音机按生产年份排列,1962年出厂的7台被放在最前排——这是1962年《民用设备征用标准》第37页规定的“优先筛选对象”。老工程师赵工抱着1962年的元件手册走来,第37页“民用晶体管军用化改造”的章节被折角19次,手册边缘的铅笔标注“3Ax31可替代3AG1”,与当前拆解的晶体管型号完全对应。

我方技术员小李的拆焊工具,是1962年核爆后回收的军用烙铁,功率37瓦,温度稳定在250c±10c,与收音机电路板的焊锡熔点(183c)形成安全温差。当他拆下第一只晶体管时,发现管壳上的生产批号“62-19”,与1962年某批军用元件的尾号相同,赵工用1962年的显微镜观察,芯片的光刻纹路与核用晶体管的误差≤0.37微米。

年轻工程师小王将拆下来的19只晶体管扔在铝盘里,碰撞声在山洞里回荡37分贝。“民用货参数太差,19台才拆出37只可用的,够干什么?”他的指甲在1962年的筛选标准上划出折痕,第7条“放大倍数稳定性≥90%”被他标上问号,这个动作与1962年某技术员质疑民用元件时的神态如出一辙。陈恒没说话,只是从抽屉里翻出1962年的应急记录,泛黄的纸页上记载:“1962年11月,拆19台民用收音机,提取的37只晶体管支撑了核爆通信37小时”。

午夜的温度降至19c,陈恒让小李用1962年的恒温箱将晶体管加热至37c,测试高温下的参数变化。第19只晶体管的放大倍数从37降至35,恰好落在允许范围内,而小王之前否决的某只,在低温-19c环境下反而比军用管稳定0.37倍。赵工突然发现,1962年的记录背面画着收音机电路图,与当前拆解的型号在19处元件布局上完全相同,“1962年的设计师早就考虑过战时征用”。

天快亮时,19台收音机被拆成空壳,零件按1962年的分类法排列:37只可用晶体管、19只电容、37米导线,总重量1.9公斤。陈恒在空壳堆里发现某台收音机的后盖内侧,贴着1962年的维修标签,字迹与他当年在核爆设备上的签名完全相同,都是7度的倾斜角——仿佛1962年的自己,早已为这个夜晚埋下伏笔。

一、收音机筛选的隐性标准:1962年的征用逻辑

19台被选中的收音机,严格遵循1962年《民用电子设备战时征用手册》第19页:优先选择1962-1965年生产的机型,因这期间的民用晶体管采用部分军用标准;必须包含3Ax31、3AG1等19种可军用化的型号;短波波段灵敏度≥37微伏\/米,确保核心元件性能达标。陈恒用1962年的频谱仪测试,19台中有11台的短波性能符合要求,与1962年的筛选成功率57.8%误差≤1%。

赵工保存的1962年民用元件普查报告第37页,记录着“上海无线电三厂1962年生产的收音机,晶体管合格率比同类产品高19%”,而当前拆解的19台中有7台恰是该厂产品,拆出的可用晶体管占总数的62%,验证了历史数据的可靠性。我方技术员小张的产地溯源显示,这些收音机的核心元件来自1962年核爆元件协作厂,只是参数按民用标准下调19%,通过改造可恢复军用级性能。

被淘汰的5台收音机(因晶体管型号不符),陈恒并未丢弃,而是按1962年的“元件最大化利用原则”拆解外壳,铝制面板可加工成“67式”的散热片,厚度0.37毫米,与1962年的设计标准误差≤0.01毫米。小王在记录上写下“多余”,却被陈恒划掉,旁注“1962年核爆后,没有多余的东西”,笔迹压力190克\/平方毫米,与1962年的批注力度完全相同。

最关键的筛选依据在“批次一致性”:1962年第37周生产的收音机,晶体管的参数离散度≤1.9%,比其他批次低37%。当前拆解的19台中,恰好有3台属于该批次,拆出的9只晶体管全部合格,这个比例与1962年的统计数据误差≤0.1%。陈恒在筛选日志上标注:“历史数据是最好的筛选器”,这句话的下方,1962年的相同位置有相同的批注。

二、拆解过程的技术密码:复刻1962年的应急工艺

拆焊的顺序严格遵循1962年《民用元件应急提取规程》第37页:先拆电源部分(避免损坏晶体管),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19步流程操作,每步间隔19秒,确保焊点温度自然冷却。陈恒用1962年的松香酒精溶液保护焊点,浓度37%,与晶体管引脚的氧化层形成保护膜,这个配方在1962年的浸泡测试中被证明可使元件保存期延长19天。

赵工调试的1962年防静电手环,接地电阻1.9兆欧,恰好符合军用标准,避免拆解时的静电击穿晶体管。他发现,1962年收音机的电路板覆铜厚度37微米,比1966年的新品厚19微米,更适合多次拆焊,这也是1962年机型优先被选中的原因之一。我方技术员小李的拆焊时间记录显示,熟练工拆解1只晶体管平均需37秒,比1962年的应急培训标准快19秒,证明团队已掌握核心技巧。

晶体管的初步测试采用1962年的“三级筛选法”:先用万用表测放大倍数(35-40倍),再经1900V耐压测试19秒,最后在37c环境下老化19分钟。1966年的测试数据显示,37只初筛合格的晶体管中,27只通过全部测试,合格率73%,与1962年的71%误差≤2%,验证了民用元件军用化的可行性。

最精细的步骤在引脚处理:1962年的规范要求将引脚剪至1.9毫米,再用细砂纸打磨0.37毫米,去除氧化层。小王起初觉得“没必要这么精确”,但当他发现未处理的引脚在电路中接触电阻比处理过的高19%时,默默拿起了砂纸——这个细节在1962年的失败案例中有明确记载,只是他之前未及细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