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98章 月总结(1/2)

【卷首语】

【画面:1966年6月30日午后,四川深山37号防空洞的石台上,“67式”原型机与前代加密机的体积对比图用红漆画在岩壁上:前代的立方体边长37厘米,“67式”则是19厘米,红色对角线标注“体积缩减75%”,与1962年《微型化规划》第37页的最终目标“≤25%”完全重合。陈恒用1962年的钢卷尺测量,“67式”的实际体积6.859立方分米,恰好是前代27.374立方分米的25.05%,误差0.05%控制在1962年规定的“±0.1%”范围内。我方技术员小李的参数检查表上,37项核心指标中34项打了红勾,达标率91.89%,与1962年预设的“量产前最低90%”标准误差≤2%。防空洞的阳光透过1962年的观测孔,在参数表上投下19毫米宽的光斑,恰好覆盖“1962年基准值”一栏,光斑边缘的灰尘在光束中浮动,像1962年到1966年的技术颗粒在完成最后的沉降。字幕浮现:当体积的刻度停在25%,参数表的红勾连成线,1966年的总结报告里,正写满1962年种下的答案。】

防空洞的石台上,“67式”原型机的金属外壳反射着煤油灯的光,陈恒用1962年的游标卡尺逐点复核尺寸:长19.1厘米、宽18.9厘米、高18.8厘米,计算体积6.859立方分米,前代设备的实测体积27.374立方分米,缩减比例75.0%,即当前体积为前代的25.0%,误差0.05%。这个结果与1962年《加密设备微型化终极目标》第19页的预期分毫不差,陈恒在笔记本上画的体积变化曲线,从1962年的起点(100%)到1966年6月的终点(25%),形成完美的下降斜率,每段折线都标注着对应的技术改进,与1962年规划的“四阶段缩减法”完全吻合。

老工程师赵工抱着1962年的参数标准手册走来,第37页“核心指标37项”的红色批注旁,他用铅笔标注“67式达标34项”,其中“加密成功率91%”“抗辐射剂量1962拉德”“连续运行时间370小时”等19项关键参数,与1962年核级标准误差≤1%。我方技术员小李的检测记录显示,未达标的3项集中在“低温启动速度”(比标准慢0.37秒)、“湿热环境稳定性”(参数波动1.9%),均属于1962年定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

年轻工程师小王蹲在设备旁,手指划过侧面的散热格栅:“25%的体积,91%的达标率,这在1962年想都不敢想。”他的指甲在1962年的《可行性报告》第37页划出浅痕,该页曾预测“1966年最多实现50%体积缩减,达标率80%”,如今的成果让当年的保守预估显得格外珍贵。陈恒没说话,只是从背包里掏出1962年的核爆设备残骸照片,其中某块碎片的尺寸与“67式”的核心模块完全相同,都是19厘米见方——这是1962年工程师在残骸上刻下的“微型化目标”。

傍晚的总结会上,小李展示的37项参数雷达图上,“67式”的性能曲线在19个象限超越前代,尤其是“加密速度”“抗干扰能力”等维度,因采用晶体管技术提升37%。陈恒忽然注意到,设备铭牌上的“1966年6月”字样,与1962年某台实验性设备的铭牌格式相同,连字体间距都遵循1962年的军工标准——3.7毫米的等距排列,仿佛两个时代的技术成果在同一个坐标上完成了交接。

一、体积缩减至25%的技术路径:1962年规划的分步实现

“67式”的体积从1966年5月的50%(13.687立方分米)降至6月的25%(6.859立方分米),并非简单压缩,而是严格遵循1962年《微型化四阶段方案》:第一阶段整合模块(50%),第二阶段优化结构(37%),第三阶段新材料应用(25%),每个阶段的缩减量都控制在1962年计算的“安全阈值”内。1966年6月的成果显示,最终体积比1962年的初始目标(7.4立方分米)还小0.541立方分米,这个超额完成度源自1962年未预见的晶体管微型化突破。

赵工主导的结构优化,直接应用1962年核爆设备的“蜂窝夹层”专利:将机壳厚度从1.9毫米减至0.95毫米,通过1962年验证的六边形网格增强强度,单独贡献0.37立方分米的缩减量。我方技术员小张的材料测试显示,这种结构的抗冲击性能比前代提升19%,在37厘米高度跌落测试中,外壳变形量仅0.19毫米,远低于1962年标准的1毫米上限。

最关键的突破在电源模块:沿用1962年的“高频集成方案”,但将变压器铁芯换成1966年的新型硅钢片,磁导率提升37%,体积从1.9立方分米缩至0.475立方分米,恰好是25%。陈恒在测试记录上标注:“每个0.1立方分米的节省,都踩着1962年的技术基石”,笔迹压力190克\/平方毫米,与1962年规划上的批注力度相同。

体积测量的严谨性延续1962年规范:在25c恒温环境下,用三种工具交叉验证(钢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1966年6月的三次测量值分别为6.859、6.862、6.857立方分米,平均6.859立方分米,与前代的比值精确至25.0%,这种精度在1962年的核爆设备验收中被证明是“避免参数虚标的核心”。

二、91%达标率的参数构成:1962年标准的严格对标

37项核心参数的达标率91.89%,背后是1962年标准的逐项校验。其中19项“核级必达标”参数全部合格,包括“加密成功率91%”(1962年要求≥90%)、“抗辐射剂量1962拉德”(与1962年核爆中心辐射量一致)、“密钥空间19^37种”(满足1962年“不可破解”要求),这些参数的测试数据与1962年的基准值误差≤1%,证明“67式”已具备核战环境下的通信能力。

赵工保存的1962年参数权重表第37页显示,未达标的3项属于“次级指标”,权重合计8.11%,恰好使总达标率降至91.89%。其中“低温启动速度”比标准慢0.37秒,但1962年的实战记录显示,这个延迟在战术允许范围内;“湿热环境稳定性”参数波动1.9%,通过1962年的“密封防潮工艺”可修正至0.37%。我方技术员小李的补偿测试显示,改进后总达标率可提升至98.3%,与1962年量产设备的最终状态相当。

参数达标的背后是1962年测试方法的延续:“加密成功率”采用1962年的“1962组明文密文对”验证,通过率91%意味着1962次测试成功1785次,与1962年设备的1766次相比提升1.1%;“抗干扰能力”测试复用1962年的370赫兹核爆电磁脉冲模拟器,“67式”的误码率0.37%,比前代低1.9个百分点。小王在复算时感慨:“1962年的尺子,量出了1966年的进步。”

最具说服力的是“跨代兼容性”参数:“67式”与1962年核爆设备的通信成功率91%,证明两代技术可形成战术协同。陈恒用1962年的通信机对接测试,发现两者的加密波形在37个周期内完全同步,相位差≤0.1弧度,这个结果在1962年的《代际兼容规范》中被定义为“完美协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