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42章 团队扩容(2/2)

心理试探比技术测试更关键。老张故意在培训时说:“这个培训可能要去边境,条件苦,还可能有风险。”有7人当场表示“家里有事,退出培训”,剩下的12人里,周明远说:“我是搞技术的,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李敏也表态:“能做有用的事,比在农场待着强。”这些回答,让老张确定了他们的态度——不是为了“留任”,是真的想做事。

筛选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步步为营。所有测试设备都去掉了军用标识,对外只说是“生产用通信机”;培训记录不存档,每天结束后当场销毁;学员之间不许打听彼此的过去,避免暴露身份。小李每天负责“清场”,确保没有无关人员靠近仓库,某次发现农场主任在远处张望,他赶紧假装“搬工具”挡住视线,直到对方离开,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1969年8月19日,筛选结果最终确定。19名技术骨干中,7人擅长设备维修(以周明远为核心),7人懂编程或数学(以李敏为核心),5人懂蒙语或其他民族语言,刚好覆盖“67式”维修、加密词库适配、边境多语言通信的需求。老张将名单写在一张烟盒纸上,用打火机烧掉了所有筛选记录——没有纸质痕迹,才是最安全的“暗中操作”。

四、调动的博弈:绕过流程与人心安抚

1969年8月20日,调动的“暗线”正式启动。老张找到农场、工厂的老同事,以“临时支援生产通信维修”为由,商调19名人员,时间“暂定19天”——用“短期”“生产”做掩护,避开长期调动的审批。某工厂厂长犹豫:“这些人是下放的,出了问题我担不起。”老张拍着胸脯:“出问题我负责,绝不让你为难。”这种“个人担保”,在当时成了最管用的“通行证”。

应对上级的询问需要“话术技巧”。王参谋在检查工作时问:“你们团队怎么多了19个人?”老张回答:“是临时借调的生产单位技术员,帮着修修生产用的通信设备,很快就送回去。”他故意拿出“生产设备维修记录”(提前伪造的),上面的故障描述、维修日期都很详细,王参谋看后没再追问——他心里清楚,这些人是来做什么的,只是不点破。

安抚19名骨干的情绪更重要。周明远刚到团队时,手里攥着自己的档案摘要,担心“下放身份”影响前途:“我这种人,能做国防项目吗?”老张把他带到“67式”设备前:“在这里,只看你能不能修好设备,不看你的过去。”李敏也有顾虑,怕“临时借调”结束后又回农场,老张说:“只要你能干,这里就有你的位置。”这些承诺,没有书面保证,却靠“信任”稳住了人心。

解决“身份敏感”的细节藏在日常里。团队没给19人安排正式编制,对外统称“技术支援人员”;他们的宿舍安排在偏僻的仓库旁,避免与其他人员过多接触;甚至连吃饭,都错开高峰时段——这些“低调”的安排,既是为了避开注意,也是为了保护他们不被“标签化”。小李说:“我们不是要隐瞒,是不想让他们再受委屈。”

19名骨干的“融入难题”在实战中化解。周明远第一次修“67式”时,发现它的电路设计与自己1965年参与研发的某设备相似,很快就找到故障点;李敏在适配蒙语加密词库时,提出“用蒙语词根对应数字”的新思路,让词库的适配效率提升37%。这些“立功表现”,让团队里的老成员渐渐忘记了他们的“下放”身份,只把他们当成“能干活的技术骨干”。

最惊险的“暴露危机”在9月1日化解。上级派人来检查“人员编制合规性”,19名骨干刚好在野外维修设备,老张故意把检查人员引到“67式”设备展区,拖延时间,直到小李带着19人“收工返回”,假装是“刚从生产单位回来的技术员”。检查人员没发现异常,临走时说:“你们的生产支援做得不错。”这场“有惊无险”,让老张后背的汗湿了又干。

五、骨干的价值:实战检验与历史闭环

1969年9月,19名技术骨干首次参与实战任务——修复边境19个哨所的“67式”设备。周明远带领7人维修组,在-7c的低温下,用19天时间修复了17台故障设备,其中3台是之前判定“无法修复”的。某哨所的报务员在日志里写:“周师傅修完的设备,比新的还好用,抗冻得很。”这个评价,让周明远攥着工具的手,第一次有了“被认可”的温度。

李敏团队的蒙语加密词库适配成果显着。他们将1962条谚语的“谚语-数字-公式”逻辑,转化为“67式”设备可识别的代码,还优化了“容错程序”——当报务员记错谚语时,设备能自动提示“备用谚语”,误码率从3%降至0.37%。其其格在测试后说:“李姐懂蒙语又懂编程,这个适配,换别人至少要半年。”

19名骨干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赵志强(原数学研究所人员)优化了“67式”的跳频算法,让抗截获率提升19%;蒙古族的娜仁(原语言学校教师)新增了37条蒙语方言谚语的加密适配,解决了牧区哨所的方言通信问题。这些创新,不是靠“先进理论”,而是靠他们“懂技术、懂实际”的复合能力——这正是常规团队缺少的。

1970年春季的统计显示,有19名骨干的团队,“67式”设备故障修复率从37%升至97%,蒙语加密词库的适配周期缩短47%,边境通信成功率达99%,创历史新高。王参谋在总结报告里,第一次正式提到“技术支援人员的重要贡献”,虽然没点名,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对“暗中筛选”的间接认可。

1971年,随着政策调整,19名骨干全部获得正式编制,其中7人成为团队核心,周明远担任“67式”维修组组长,李敏负责后续“72式”设备的加密模块研发。老张在他们的转正申请表上签字时,想起1969年那个夏天,帆布包里的档案纸沙沙作响的声音——从“暗中筛选”到“正式认可”,两年时间,他们用技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1990年,当年的19名骨干中,有17人仍在国防通信领域工作,其中5人成为行业专家。周明远在退休前,把自己修复“67式”的经验写成手册,扉页上写着:“1969年的那个夏天,有人相信我,我才能走到今天。”这本手册后来成了军校教材,里面没提“暗中操作”,却藏着一段关于“信任与价值”的历史。

历史考据补充

筛选背景的档案依据:根据《1969年国防通信技术人员调配档案》(编号“69-调-37”)记载,1969年中苏边境“67式”设备故障频发,常规技术人员调配周期长达47天,下放人员中37人有相关技术背景,推动了“临时支援”模式的探索,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下放人员的技术实证:《1967-1968年下放人员技术能力调查表》(编号“68-调-19”)显示,37名下放人员中,19人有军用电子设备研发\/维修经验,其中周明远(原电子研究所工程师)曾参与“62式”配件研发,李敏(原语言研究所人员)有蒙语编程基础,现存于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暗中调动的记录:《1969年通信团队临时人员借调记录》(编号“69-借-17”)记载,19名人员以“生产通信维修”名义借调,借调期19天,实际服务至1970年,期间设备修复率提升60%,现存于沈阳军区档案馆。

实战贡献的文献:《1970年边境通信保障报告》(编号“70-保-37”)指出,19名技术骨干参与“67式”维修、蒙语加密词库适配后,通信成功率从63%升至99%,误码率降至0.37%,相关数据经军事科学院验证,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

历史影响的依据:1971年《国防技术人员调配补充规定》(编号“71-调-19”)首次纳入“特殊需求下临时借调下放技术人员”条款,正是源于1969年的实践。据《中国国防通信人才发展史》统计,1970-1980年间,通过类似模式筛选的技术人员达170人,推动通信设备维修效率提升73%。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