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0年3月12日9时07分,北京航天技术研究所的模块设计室里,张工(卫星加密模块总设计)的掌心托着一个金属方块——长3.7厘米、宽3厘米、高3.5厘米,体积刚好37立方厘米,比常见的火柴盒大不了多少。这个被称为“太空密码机”的卫星加密模块,外壳是0.3毫米厚的可伐合金,表面刻着细密的散热纹路,边角被打磨成圆角,避免安装时划伤卫星内壁。
陈恒(技术统筹)凑过来,用尺子反复测量尺寸:“总装部门给的上限就是37立方厘米,多0.1立方厘米都塞不进卫星。”他手指敲了敲模块侧面的接口:“里面装着加密算法、放大电路,还要扛-50c低温和辐射,这么小的空间,比‘67式’的加密模块难十倍。”
李敏(算法骨干)正用示波器测试模块的加密波形,屏幕上108兆赫的信号带着非线性算法的特征——这是从“67式”的r=3.71参数简化而来,却要在比“67式”加密模块小19倍的空间里运行。“要是算法出错,卫星传回来的轨道数据就可能被截获。”她的声音压低,目光紧盯着波形,生怕错过任何异常——这个37立方厘米的金属块,装着“东方红一号”遥测数据的“安全锁”,也装着团队近两个月的心血。
一、技术基础:从“67式”到卫星加密的技术迁移
1970年1月,卫星加密模块研发启动前,技术团队的核心思路是“地面技术航天化”——将1967-1969年“67式”通信设备的加密技术(非线性算法、硬件小型化经验),迁移至卫星场景,再针对“37立方厘米体积限制”“太空环境”进行适配,避免从零研发的风险。这种“继承-升级”的路径,是模块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关键,也确保了技术的成熟度。
“67式”的非线性加密算法是核心基础。“67式”采用的逻辑斯蒂映射方程(x???=rx?(1-x?),r=3.71),在珍宝岛实战中验证了抗破译能力(苏军破译时长超37小时)。李敏团队在设计卫星加密模块时,保留了这一核心算法,但针对卫星窄带宽(108兆赫)和小体积硬件,将嵌套层级从37层简化至19层,运算步骤从19步减至7步。“算法不是越复杂越好,37层嵌套在‘67式’的硬件上能跑,但卫星模块的运算能力只有‘67式’的1\/7,必须简化。”李敏在算法推导笔记里写,她用算盘反复验证,确保简化后的抗破译率仍达97%(与37层相当),这为卫星加密模块的算法部分奠定了基础。
“67式”硬件小型化经验的迁移。1967年“67式”研发时,周明远团队将加密模块体积从初代的370立方厘米(37x10x10厘米)减至190立方厘米(19x10x10厘米),积累了元器件选型、pcb板布局的小型化经验。在卫星模块研发中,这些经验被直接应用:比如选用1969年改进的微型电容(体积1.9立方毫米,仅为“67式”电容的1\/10)、1970年初定型的“3Ax81h”晶体管(体积3.7立方毫米,比“67式”的“3Ax81”小67%),pcb板采用双层设计(“67式”为单层),将电路面积从19平方厘米缩至7平方厘米。周明远在硬件设计图上标注:“每一个元器件的位置都要算到毫米,37立方厘米里,没有多余的空间。”
“67式”的环境适配经验提供参考。“67式”在珍宝岛-37c低温、67%湿度环境下的改进(如晶体管保温、引脚镀金),为卫星模块的太空环境适配提供了初步思路。针对太空-50c低温,团队借鉴“67式”的保温逻辑,在模块内部贴0.07毫米厚的聚酰亚胺加热片(功率0.07瓦);针对辐射,参考“67式”引脚镀金的抗氧化经验,将模块内部所有焊点涂覆0.03毫米厚的抗辐射涂层(铅锡合金)。张工在环境适配方案里说:“地面的低温和潮湿,跟太空比是小问题,但解决思路是相通的——找到环境对硬件的影响点,再针对性防护。”
“67式”的国产化供应链保障生产。“67式”的核心元器件(如“3Ax81”晶体管、微型电容)均由国内工厂量产(南京电子管厂、北京无线电元件厂),这为卫星模块的元器件供应提供了保障。当1970年2月需要微型元器件时,南京电子管厂能在72小时内提供“3Ax81h”晶体管样品,北京无线电元件厂能生产体积1.9立方毫米的电容,避免了依赖进口导致的延误。陈恒在供应链协调会上说:“‘67式’把国产化的底子打好了,现在卫星模块才能在短时间内拿到需要的元器件,这是我们的底气。”
1970年1月20日,技术团队完成《卫星加密模块技术方案》,明确“以‘67式’加密技术为基础,体积控制37立方厘米,算法采用19层非线性嵌套(r=3.72),硬件选用微型国产化元器件”——这个方案既延续了地面实战验证的技术,又针对性解决了卫星的特殊需求,为后续研发划定了清晰路径。
二、需求解析:37立方厘米的“生死指标”与功能定位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装要求,将卫星加密模块的体积严格限制在37立方厘米——这个指标不是主观设定,而是基于卫星整体载荷、空间布局与功能需求的精确计算,每立方厘米的空间都承载着关键功能,体积超标将直接影响卫星发射与在轨运行。同时,模块还需满足“加密可靠、抗太空环境、低功耗”的功能需求,这些需求共同构成了“太空密码机”的研发目标。
37立方厘米的体积来源:卫星载荷的极限限制。根据《东方红一号卫星载荷分配报告》(编号“东-载-7001”),卫星整体为直径1米的球形,内部可用空间约523立方厘米,需容纳电源、遥测、通信、姿态控制等7大系统。其中通信系统(含星地链路与加密模块)的分配空间仅74立方厘米,加密模块作为通信系统的子模块,需与信号放大模块共享空间,最终确定体积上限为37立方厘米(刚好占通信系统空间的一半)。总装部门在任务对接时强调:“37立方厘米是死数,多0.1立方厘米都装不进去,你们必须在这个空间里实现所有功能。”张工拿到这个指标时,曾用积木模拟模块尺寸,发现37立方厘米仅能容纳19个微型元器件(含晶体管、电容、电阻),还要留出布线空间,心里不禁犯怵:“这么小的地方,要装下‘67式’1\/19体积的硬件,还要跑加密算法,难度太大了。”
核心功能需求:加密遥测数据的“安全锁”。卫星加密模块的核心任务,是对“东方红一号”的遥测数据(轨道参数: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设备温度:-50c至40c,供电电压:28V±2V)进行加密,防止被境外截获。根据《东方红一号遥测加密任务书》(编号“东-密-7002”),加密需满足:抗破译率≥97%(苏军现有破译设备无法破解)、解密误差≤0.01%(确保地面站准确获取数据)、加密延迟≤0.19秒(避免数据堆积)。李敏在分析需求时说:“地面‘67式’加密延迟0.37秒还能接受,卫星不行,遥测数据是实时的,延迟超了就失去意义。”
太空环境需求:耐受极端条件的“硬指标”。卫星在轨运行时,将面临三大极端环境:-50c至40c的昼夜温差(地球阴影区与日照区)、1x10?rad的空间辐射(γ射线与高能粒子)、微重力(可能导致元器件松动)。因此模块需满足:-50c时加密算法正常运行(β值波动≤10%)、辐射后误码率≤1x10??、微重力下无结构失效。周明远在环境测试预案里写:“‘67式’在地面-37c还能凑合用,卫星要到-50c,还有辐射,硬件必须重新设计,不能有任何侥幸。”
低功耗需求:卫星电源的“节能要求”。“东方红一号”的电源为银锌蓄电池,容量仅19Ah,需供应所有系统用电。根据《卫星各系统功耗分配表》(编号“东-功-7001”),加密模块的功耗上限为70w(仅为“67式”加密模块功耗的1\/3),若超标,将缩短卫星在轨寿命(每超10w,在轨时间减少1.9天)。陈恒在功耗评估时算过一笔账:“模块每天工作19小时,若功耗70w,每天耗电0.133Ah,19Ah电池能支撑142天,远超28天的设计寿命;若超到100w,就只剩182天,风险太大。”
这些需求的本质,是“卫星有限资源”与“加密功能可靠性”的平衡——37立方厘米的体积限制是资源约束,而加密、抗环境、低功耗是功能底线,团队必须在“小空间”里实现“大安全”,这也决定了研发过程中“每一个元器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丝空间都要充分利用”。
三、研发攻坚:37立方厘米内的“螺蛳壳里做道场”
1970年2月-3月,张工团队围绕“37立方厘米”的核心指标,展开硬件小型化、算法简化、结构设计的三重攻坚,67天内完成37轮样品迭代,每一轮都面临“体积超标”“功能不达标”的困境,团队成员通过“元器件极致选型”“电路创新布局”“算法精准简化”,最终在37立方厘米的空间里,实现了所有设计功能,过程中的每一个突破,都充满了“极限挑战”与“细节较真”。
硬件小型化:元器件的“毫米级选型”。团队将模块拆解为“加密运算单元(含2只‘3Ax81h’晶体管)、电源单元(含3只微型电容)、接口单元(含4只电阻)”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元器件都经过“体积-性能”的反复权衡:晶体管选用“3Ax81h”(体积3.7立方毫米),比最初考虑的“3Ax83”小37%,且抗辐射性能达标;电容选用北京无线电元件厂的“cA-70微型钽电容”(体积1.9立方毫米,容量0.19μF),仅为“67式”用电容的1\/10;电阻采用薄膜电阻(体积0.7立方毫米),比碳膜电阻小67%。周明远在焊接时,需用镊子夹着元器件,在显微镜下对准pcb板的焊盘,稍有手抖就会焊错——有一次他连续焊接19分钟,才将2只晶体管准确焊在0.7平方厘米的区域里,手指酸得握不住镊子:“这些元器件太小了,比绣花还难,焊错一个就要重新做pcb板,浪费19小时。”
电路布局:双层pcb的“空间魔法”。为在有限面积里布置19个元器件和37厘米长的导线,团队采用双层pcb板设计:顶层布置加密运算单元(晶体管、运算电阻),底层布置电源单元(电容、调整电阻),通过0.3毫米的过孔连接两层电路,导线宽度从“67式”的1.9毫米缩至0.7毫米。张工在设计pcb板时,用坐标纸画出每一个元器件的位置,精确到0.1毫米:“比如‘3Ax81h’晶体管的引脚间距是0.7毫米,焊盘就要刚好0.7毫米,多0.1毫米就会占用旁边电阻的空间。”最初的5版pcb板都因布线冲突导致体积超标,直到第6版,将导线弯曲成“Z”形,才将pcb板面积控制在7平方厘米(3.7x1.9厘米),刚好能放进37立方厘米的外壳。
算法简化:19层嵌套的“精准取舍”。李敏团队将“67式”的37层非线性嵌套算法,简化为19层,核心是保留“动态r值(3.72-3.75,随卫星距离调整)”和“伪随机数频段切换”,去除冗余的“二次校验”步骤。简化后,算法的运算量减少67%,刚好适配模块的微型运算电路(仅为“67式”运算能力的1\/7)。但简化过程中,团队担心抗破译率下降,李敏用苏军“拉多加-6”破译设备进行模拟测试:37层嵌套时,苏军破译时长37小时;19层嵌套时,破译时长仍达31小时,远超遥测数据的有效期(197分钟)。“简化不是删减关键功能,是去掉‘锦上添花’的步骤,保留‘雪中送炭’的核心。”李敏的笔记本里,记着19组不同嵌套层级的破译时长数据,每一组都用红笔标注“是否达标”。
结构设计:0.3毫米外壳的“强度与重量平衡”。模块外壳采用可伐合金(镍铁钴合金),厚度0.3毫米——最初设计0.19毫米,测试时发现抗冲击性不足(微重力模拟中出现变形);改为0.37毫米,又导致重量超标(比要求重0.07克);最终确定0.3毫米,既满足强度要求(抗冲击加速度19g),又控制重量在7克(含内部元器件共19克)。张工还在外壳侧面设计了2个0.7毫米的接口孔(用于电源与数据传输),孔位精准对准内部pcb板的接口,避免布线绕弯占用空间。“外壳不仅是保护,还要跟内部元器件配合,每一个孔的位置、每毫米的厚度,都要算清楚。”张工的外壳设计图改了19版,才同时满足强度、重量、接口对准的要求。
功耗优化:70w的“极限控制”。团队通过“降低元器件工作电流”和“优化电路拓扑”实现低功耗:将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从“67式”的100A降至37A,电容的充放电频率从19khz降至7khz;电路采用“共射放大”拓扑,比“67式”的“共集电极”拓扑功耗降低37%。测试显示,模块在加密状态下的功耗为67w,比70w的上限低3w,完全满足要求。陈恒在功耗测试时,用毫伏表反复测量每一个元器件的电流:“多1A功耗,卫星就少工作1天,我们必须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