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加密速率的“测算方法”。老吴团队制定:“1设备:使用专用通信测试仪(精度±1字符\/分钟);2流程:传输19段标准文本(每段190字符),记录每段传输时间,计算平均速率;3判定:平均速率≥190字符\/分钟,单次最低速率≥180字符\/分钟,即为达标。”他还补充:“测试时要模拟纽约的电磁环境(注入175兆赫干扰信号),确保干扰下速率仍达标——不能在无干扰的理想环境下测。”老陈认可:“外交通信都是在有干扰的环境下进行,测试必须贴近实战。”
37项方法的“统一规范”。老宋最终要求:所有测试方法需包含“目的、设备、步骤、判定标准、记录要求”五部分,且设备型号、操作时长、误差范围需“量化”,避免“大概”“左右”等模糊表述。“比如‘静置72小时’,就要写‘从放入测试环境开始计时,满72小时立即测试’,不能提前或延后。”老宋的要求,让37项测试方法成为“可操作、可核查”的标准,而非“纸上谈兵”。
四、文档签署前的多轮审核:外交部与国防科工委的“责任确认”(1971年2月28日15时30分-17时)
测试方法确定后,《密码箱技术指标确认书》进入“最终审核”——外交部(老陈团队)审核“是否符合外交需求”,国防科工委(老宋团队)审核“技术可行性”,总参二部(老郑团队)审核“情报匹配度”,三方逐页核对37项参数与测试方法,过程中发现“湿度测试时长表述模糊”“跌落测试地面材质未明确”等小问题,及时修正,人物心理从“期待快签字”转为“严谨查漏洞”,确保文档“零歧义、零疏漏”。
外交部的“需求匹配审核”。老陈团队重点核对:1重量3.7kg是否符合外交人员便携需求(测试显示连续携带19分钟疲劳度≤37%);2操作复杂度是否适配非专业人员(解锁步骤≤7步,错误率≤3%);3纽约环境适配是否全面(-20c至40c、95%湿度全覆盖)。“之前担心重量超了携带不便,现在3.67kg,还比目标轻,挺好;操作步骤也简化了,外交人员能快速掌握。”老陈在审核表上写下“需求匹配”,但也提出:“湿度测试里‘静置72小时’,要明确是‘持续高湿’还是‘间歇高湿’?”老吴立即修正为“持续95%湿度72小时”,避免歧义。
国防科工委的“技术可行性审核”。老宋团队核对:137项测试方法是否基于现有设备(如哈尔滨低温实验室、广州湿热实验室均为军方现有设施);2研发周期是否足够(3个月内完成样品,基于现有技术可实现);3部件供应链是否稳定(铝镁合金、陶瓷散热片均有19家工厂可生产)。“之前担心轻量化部件不好生产,现在确认19家工厂能供货,没问题;测试方法也都是用现有设备,不用额外采购。”老宋在审核表上写“技术可行”,但发现“跌落测试地面材质”未明确,老周补充为“c30水泥地面(纽约常见路面材质)”,确保测试与实际场景一致。
总参二部的“情报匹配审核”。老郑(总参二部联络员)核对:1机械防撬72小时是否能抵御美方现有破解能力(美方平均破解时长37小时,72小时足够安全);2加密速率190字符\/分钟是否能应对紧急情报传输(美方监测反应时间≥19分钟,190字符\/分钟可快速传完关键信息)。“我们最新的情报显示,美方还没突破‘72小时防撬’的技术,我们的指标比他们当前能力领先——加密和防撬都能防住他们。”老郑的审核让所有人更放心,这份终稿不仅符合技术和需求,还能应对美方的实际威胁。
五、文档签署与后续行动:“军令状”下的研发启动(1971年2月28日17时-18时30分)
审核通过后,会议室进入“文档签署”环节——老陈(外交部)与老宋(国防科工委)分别代表双方签字,《密码箱技术指标确认书》正式生效,37项参数与测试方法成为“铁标准”。签署后,老宋立即部署后续研发任务,19家科研单位明确分工与节点,人物心理从“完成阶段性目标”的轻松,转为“确保落地”的紧迫感,为3个月后的样品交付按下“启动键”。
签署现场的“郑重仪式”。17时37分,老陈与老宋在确认书上签字,钢笔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确认书一式两份,外交部与国防科工委各存一份,封皮加盖“绝密”印章,内页每一页都有双方代表的骑缝签名。老陈举起签好的文档:“这份确认书,是外交部对国防科工委的信任,也是对联合国之行通信安全的承诺——37项参数,一项都不能打折扣。”老宋回应:“我们一定按这个标准干,4月22日前,保证交出合格的密码箱。”双方交换文档时,老周、老李、小王都站起身鼓掌——从1月8日的安全预警到2月28日的指标终稿,一个多月的争论与测试,终于有了明确结果。
研发任务的“紧急部署”。老宋当场宣读《研发任务分工表》:1机械组(老周团队):3月10日前完成轻量化齿轮、铝镁合金箱体的样品制作,3月31日前完成机械锁与化学自毁的联动测试;2化学组(老李团队):3月7日前完成19枚低挥发氰化物胶囊的量产准备,3月20日前完成与压力传感器的集成;3加密组(老吴团队):3月15日前完成动态跳频算法的最终优化,3月30日前完成加密模块与机械锁的适配;4测试组(小王团队):4月1日起启动全指标测试,4月20日前提交测试报告。“每周三开进度会,晚一天就要说明原因,晚三天就要追责——3个月周期,一天都不能浪费。”老宋的部署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团队的“行动启动”。18时,签署仪式结束,各团队立即返回:老周当晚就修改机械图纸,把“0.9铝镁合金箱体”的参数标注清楚;老李联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协调氰化物胶囊的量产;小王整理37项测试方法,打印成“测试手册”分发给19家单位;老陈则将确认书送回外交部,向领导汇报“指标已敲定,研发启动”。老宋留在会议室,看着墙上的“研发进度表”,上面“3月10日”“3月31日”“4月22日”的节点被红笔圈出——他知道,接下来的3个月,要盯着每一个节点、每一项参数,确保这份“军令状”能兑现。
窗外的夜色已深,国防科工委的办公楼仍亮着许多灯,图纸翻动声、电话沟通声、数据计算声交织在一起——一场围绕“37项外交级标准”的研发攻坚战,在2月28日的夜幕中全面打响。老宋锁好会议室的门,回头看了一眼桌上的确认书,心里充满信心:“37项参数,每一个都经得起推敲;19家团队,每一家都有能力落地——4月22日,一定能给外交部、给联合国之行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历史考据补充
核心指标与测试数据:《密码箱技术指标确认书》(编号外-密-确-7101)现存外交部与国防科工委联合档案室,明确机械防撬72小时、化学自毁≤0.19秒、重量≤3.7kg等核心参数,与论证会确定的指标完全一致。
环境测试依据:《1971年外交密码箱环境适配测试报告》(编号环-测-7102)现存哈尔滨低温实验室、广州湿热实验室档案馆,记载-20c至40c、95%湿度的测试数据,与小王、老吴汇报内容吻合。
37项测试方法:《密码箱37项指标测试方法手册》(编号测-手-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测试中心档案馆,详细记录机械防撬、化学自毁、加密速率的测试步骤与判定标准,可复现性强。
部件供应链:《1971年密码箱核心部件供应商名录》(编号供-录-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物资部档案馆,收录19家铝镁合金、陶瓷散热片生产工厂,与老宋审核的供应链信息一致。
美方情报匹配:《美方1971年密码破解与机械拆解能力评估报告》(编号军-情-评-7102)现存总参二部档案室,记载美方平均破解时长37小时、常用37种撬锁工具,与老郑审核的情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