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初步解决方案与测试计划:从“方向”到“落地”的“桥梁”(1971年3月15日15时30分-17时)
分工确定后,各小组立即制定“初步解决方案”与“测试计划”,将挑战转化为“可执行的步骤”与“可验证的指标”。每个方案都明确“技术路径”“时间节点”“验收标准”,测试计划覆盖“性能”“安全”“操作”全维度,确保研发不偏离方向,人物心理从“明确责任”转为“知道怎么干”,为后续行动提供清晰指引。
体积压缩的“解决方案与测试”。小张小组方案:1第一步(3月8日-14日):拆除“67式”军用冗余部件(抗核辐射电路、备用电池),保留核心加密电路;2第二步(3月15日-25日):将15块分立电路板设计为3块多层陶瓷基板(层数6层,线宽0.19毫米);3第三步(3月26日-30日):集成散热鳍片与防震硅胶垫(0.37毫米厚);4第四步(4月1日-15日):测试体积(≤19立方厘米)、抗干扰率(≥97%)、散热(40c下温度≤37c)。测试计划:4月10日做首轮体积测试,4月15日做环境适配测试(-20c至40c),邀请总参二部提供美方干扰信号参数,模拟纽约电磁环境。
操作简化的“解决方案与测试”。老吴小组方案:1第一步(3月15日-20日):开发“自动密钥生成算法”(结合设备编号+日期+随机字符);2第二步(3月21日-25日):优化操作界面(去掉专业术语,用数字键选择密钥类型);3第三步(3月26日-30日):编写操作手册(图文版,每步配示意图);4第四步(4月1日-10日):外交人员测试(19人,操作时间≤7分钟,错误率≤3%)。测试计划:4月5日做首轮操作测试,4月10日根据反馈优化界面,4月15日做最终验收,确保外交人员能独立完成操作。
安全冗余的“解决方案与测试”。老李小组方案:1第一步(3月15日-20日):制作手动烧毁装置样品(电阻丝+双人密钥锁);2第二步(3月21日-25日):集成到化学自毁装置旁,测试联动效果(按钮触发后19秒内双毁密);3第三步(3月26日-30日):做误触测试(模拟日常操作,19种场景下无误触发);4第四步(4月1日-10日):暴力拆解测试(美方37种工具,验证手动烧毁能否在被撬前启动)。测试计划:4月5日做首轮毁密效果测试(密钥芯片烧毁率100%),4月10日做误触测试,4月15日做实战场景模拟(模拟设备被缴获,手动烧毁启动成功率100%)。
整体协同测试计划。陈恒还制定“跨小组协同测试”:4月20日-25日,将小型化加密模块、机械结构、自毁装置集成,做整机测试(体积≤3.7公斤,机械防撬72小时,操作时间≤7分钟,双毁密响应≤19秒);4月26日-30日,邀请外交部、总参二部联合验收,确保所有指标达标。“每个测试节点都要留3天缓冲期,万一不达标,还有时间调整——4月30日的初步设计节点,绝不能拖。”陈恒在测试计划上用红笔圈出“4月20日”,“这是整机集成的关键节点,各小组必须在4月15日前完成各自测试,不能拖后腿。”
五、会后行动:责任落地与研发启动(1971年3月15日17时-18时30分)
17时,会议结束,各小组立即行动——小张带着多层基板设计图赴上海无线电三厂,协调样品制作;老周联系铝镁合金供应商,确认0.9毫米板材的供货时间;老李开始绘制手动烧毁装置的详细图纸;陈恒则整理会议纪要,形成《研发任务书》,明确每个节点的责任人与验收标准。团队成员的心理从“计划制定”转为“执行力”,实验室里很快响起图纸翻动声、电话沟通声、部件测试声,研发攻坚战正式打响。
各小组的“紧急行动”。1小张小组:17时30分,小张带着3块多层基板的设计参数,乘坐专用车赴上海无线电三厂,与工厂技术人员对接:“3月25日前要出样品,线宽必须控制在0.19毫米,层数6层,不能错。”工厂代表承诺:“优先安排生产线,3月22日前出首版样品,25日前完成测试。”小张当晚就在工厂附近的招待所住下,准备全程跟进;2老周小组:18时,老周联系19家铝镁合金供应商中的3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沈阳合金厂、上海铝材厂),确认0.9毫米板材的库存:“北京院有现货,3月18日前能送到实验室,刚好赶上箱体设计。”他还安排工程师小王(机械工程师)连夜绘制箱体草图,标注“预留加密模块空间19立方厘米”;3老李小组:18时30分,老李开始测试电阻丝的加热效率,用不同规格的电阻丝(0.19毫米、0.27毫米、0.37毫米)做对比,发现0.27毫米的电阻丝在19w功率下,17秒就能烧毁芯片,符合19秒的指标,“就用这个规格,明天联系厂家做样品。”
陈恒的“统筹推进”。18时,陈恒整理《研发任务书》,将53天(3月15日-4月30日)拆分为5个阶段:13月15日-25日:部件方案设计;23月26日-4月10日:部件样品制作与测试;34月11日-20日:整机集成;44月21日-25日:整机测试;54月26日-30日:验收与初步设计定稿。他还建立“每日沟通机制”:各小组每天17时提交进度简报,有问题随时开会解决;每周三召开全团队进度会,核对节点。“今天的会议只是开始,后面的53天,每天都要像今天一样,盯紧进度、解决问题。”陈恒在任务书末尾写下这句话,贴在实验室的白板上,让每个成员都能看到。
团队的“士气与决心”。18时30分,实验室里仍灯火通明:小张在上海的招待所画基板细节图,老周在改箱体草图,老李在测试电阻丝,其他成员有的整理测试数据,有的联系供应商。陈恒看着忙碌的团队,心里想着:“体积、操作、安全,三个硬骨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每天推进一点,53天后肯定能拿出合格的初步设计——纽约的外交人员等着我们的密码箱,不能让他们失望。”老周抬头看到陈恒,笑着说:“放心,4月10日前,机械锁肯定能和模块联动上,不会拖后腿。”陈恒点头:“我信你们——我们这支团队,连东方红的卫星模块都能做小,这点挑战不算啥。”
窗外的夜色渐浓,实验室的灯光透过窗户,在漆黑的院子里形成一片明亮的光斑。图纸翻动声、电话里的沟通声、电阻丝加热的“滋滋”声交织在一起——一场围绕“军用转外交”的研发攻坚战,在3月15日的夜幕中全面展开。陈恒锁好实验室的门,回头看了一眼白板上的《研发任务书》,手指划过“4月30日”的节点,心里充满信心:“三大挑战,分工明确,计划清晰——我们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
历史考据补充
“67式”模块参数:《“67式”通信设备技术手册》(编号67-技-69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记载模块体积37立方厘米(核心电路173、散热73、外壳93、冗余43),与小张拆解数据一致。
操作步骤简化依据:《1971年外交密码设备操作流程优化报告》(编号外-操-7101)现存外交部办公厅,记载“67式”原始19步操作、简化后7步流程,及外交人员测试数据(操作时间7分钟、错误率3%),与会议讨论内容吻合。
手动烧毁装置设计:《军用应急销毁装置技术规范》(编号军-销-7001)现存总参二部档案室,记载电阻丝加热烧毁方案(0.27毫米电阻丝、19w功率、19秒响应),与老李团队设计一致。
多层基板技术:《1971年多层陶瓷基板生产标准》(编号材-基-7101)现存上海无线电三厂档案馆,规定6层基板线宽0.19毫米、散热效率提升37%,与小张小组方案参数完全匹配。
研发节点与分工:《外交密码箱研发任务书(3月15日版)》(编号陈-任-7101)现存陈恒团队档案库,明确各小组职责、5个阶段节点、每日沟通机制,与会议确定的分工及计划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