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行确认与“通道交接”。安检完成后,小赵汇总三张记录表(证件核验、目视检查、探测器扫描),确认全部合格:1放行指令:小赵向机场安保部门发送“放行指令”,通道出口执勤人员打开门,允许团队进入外交候机厅;2物资交接:小李继续抱着密码箱,老王手持所有文件,老宋与小赵办理通道使用交接(签署《通道使用确认单》);3离开通道:团队按“小李在前(抱箱子)、老王居中、老宋在后”的顺序离开通道,全程无停留,19秒内进入外交候机厅。“安检通过,比预想的快,没出任何问题。”老宋松了口气,小李摸了摸密码箱,箱体温度与安检前一致,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过了安检,就剩登机了。”
四、登机携带与座位下方放置:视线监护的“全程不脱离”(1971年10月12日8时-8时30分)
8时,团队从外交候机厅前往2号登机口——小李双手抱着密码箱,手臂微屈,将箱子贴在胸前(避免碰撞),老王走在左侧,与小李保持1.9米距离(既不影响行走,又能随时看护),老宋走在右侧,手里拿着登机牌(外交包机专用,无座位号,仅标注“代表团成员”)。登机过程中,团队经历“候机厅停留→登机口核验→机舱内放置”,每一步都透着“视线不脱离密码箱”的原则,小李的心理从“担心登机环节磕碰”转为“放置稳妥的踏实”,确保密码箱全程由自己掌控。
外交候机厅的“短暂停留(8时-8时15分)”。外交候机厅为屏蔽式设计(屏蔽效能85db),内部仅放置3张沙发、1张茶几,无其他人员:1密码箱放置:小李将密码箱放在身前的茶几上(不远离视线),箱子底部垫着自带的橡胶垫(避免茶几表面划伤箱体),双手始终放在箱子两侧,不离开;2状态检查:小李趁停留时间,轻转锁芯(阻力7N,正常),确认橡胶垫无移位,蓄电池电量指示灯(隐藏式)显示满电;3人员管理:老王在候机厅门口值守,禁止其他人员进入,老宋与机组人员对接“登机时间与放置位置”,确认“密码箱可放在座位下方,无需托运”。“候机厅人少,屏蔽也好,能稍微放松点,但箱子不能离手。”小李说,陈恒此时已离开机场(完成技术交接),通过保密电话叮嘱:“登机后别把箱子放行李架,座位下方最安全,视线能看到。”
登机口核验与“机组衔接(8时16分-8时25分)”。团队前往2号登机口,登机口由2名机组人员值守(持《外交包机人员名单》):1登机牌核验:机组人员核对小李、老王、老宋的登机牌与身份证件,确认属于“代表团成员”,无无关人员混入;2物资确认:机组人员目视检查密码箱(仅确认外观完好,无破损),询问“是否需要协助放置”,小李婉拒:“我自己带进去,放座位下方就行,谢谢。”;3安全提示:机组人员告知“机舱内禁止使用电子设备(除保密电话),密码箱若有异常,可联系乘务长”,同时指明“代表团座位在机舱前排,座位下方空间足够放置密码箱”。“机组人员懂规矩,没要求拆查,也没建议托运,省了很多事。”老王说,小李抱着密码箱走向登机梯,脚步平稳,避免箱子晃动。
机舱内放置与“视线监护(8时26分-8时30分)”。团队进入外交包机机舱(机舱内无普通乘客,仅代表团19名成员与7名机组人员):1座位确认:小李的座位在3排A座(靠窗,座位下方空间长60、宽40、高25,密码箱尺寸为50x20,完全容纳);2放置流程:小李弯腰将密码箱放入座位下方,确保箱体水平(避免倾斜导致齿轮移位),箱子正面朝向自己(方便观察锁芯状态),双手轻轻压实,确认无晃动;3视线确认:小李坐下后,低头可直接看到密码箱顶部(露出19高度),伸手可触碰箱体,确保“视线不脱离、伸手可及”;4状态检查:小李再次轻转锁芯(通过座位下方缝隙伸手操作),阻力7N,正常,锁芯无异常,随后系好安全带,等待起飞。“放好了,座位下方刚好能放下,还能看到,很安全。”小李对身旁的老王说,老王点头:“全程别离开座位,就算去洗手间,也得让我盯着箱子,不能没人管。”老宋坐在前排,回头确认小李已放好箱子,对机组人员说:“可以准备起飞了,物资都安置好了。”
五、起飞前的安全闭环与国内报备(1971年10月12日8时30分-9时)
8时30分,外交包机开始滑行,团队启动“起飞前安全闭环”——核心是“确认密码箱状态、向国内报备过检情况、明确纽约落地衔接”,确保从国内出发到纽约落地的全程无信息断层,密码箱以“零风险”状态开启跨洋旅程。过程中,团队经历“状态复核→国内报备→落地预案”,人物心理从“登机稳妥的轻松”转为“跨洋飞行的审慎”,为最终的纽约交接做好准备。
密码箱状态的“最终复核”。滑行过程中,小李与老王再次检查密码箱:1外观复核:小李弯腰查看座位下方的箱子,橡胶垫无移位,锁芯无异常,箱体无碰撞痕迹;2功能复核:小李通过保密电话联系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告知“密码箱已放置座位下方,锁芯阻力7N,蓄电池满电,无异常”,陈恒在电话中指导“起飞后若遇强烈颠簸,可用脚垫固定箱子,避免滑动”;3屏蔽复核:老王用随身携带的微型信号检测仪(仅能检测机舱内屏蔽情况)测试,显示“机舱内150-175兆赫频段无信号泄漏,屏蔽正常”。“最后一次复核,没问题,放心了。”小李挂了保密电话,老王补充:“颠簸时要盯着点,别让箱子滑出来,撞到其他东西。”
向国内的“过检与登机报备”。老宋通过外交包机的专用保密通信设备,向外交部值班室与技术团队报备:1过检情况:详细说明“7时30分进入专用通道,7时45分完成手工安检(仅查外部,无拆解,无x光),安检合格”;2登机情况:“8时30分登机,密码箱由小李随身携带,放置于3排A座下方,视线可及,无托运”;3人员状态:“小李、老王状态良好,物资齐全,无遗漏”。外交部值班室回复“收到报备,同意起飞,纽约驻美使馆已做好接收准备”,技术团队回复“密码箱参数正常,落地后按流程测试,有问题随时联系”。“报备完成,国内那边放心了,我们也能专心应对飞行。”老宋说,小李看着窗外的跑道,心里默念:“北京再见,纽约我来了,一定管好密码箱。”
纽约落地的“衔接预案完善”。团队针对跨洋飞行可能的风险,补充落地预案:1箱体滑动(飞行颠簸):若遇强烈颠簸,小李用座位下方的脚垫(自带防滑纹)固定密码箱,避免滑动导致齿轮间隙变化;2蓄电池耗电:飞行时长19小时,密码箱处于休眠模式(功耗37A),1900Ah蓄电池可支撑51小时,无需充电,落地后第一时间充电;3落地安检(纽约):驻美使馆已协调纽约肯尼迪机场的外交专用通道,落地后由使馆人员接应,直接护送至关驻地屏蔽室,不经过美方常规安检;4紧急情况:若飞行中密码箱出现异常(如锁芯卡顿),小李需立即联系机组人员,启用机舱内的临时屏蔽区域,用备用工具检查,不擅自拆解。“预案要想到落地后的每一步,比如纽约的安检和北京一样,也是手工查外部,不会进x光,放心。”老王说,小李补充:“我把《7步操作简化卡片》放在口袋里,落地后第一时间就能拿出来用。”
9时整,外交包机轰鸣着冲上蓝天,穿过云层,朝着纽约方向飞去。小李低头看向座位下方的密码箱,箱体在微弱的机舱灯光下泛着柔和的金属光泽——这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密码箱,从齿轮0.01毫米的微调,到密钥的双人生成,从7步操作的培训,到机场的手工安检与登机放置,每一步都透着严谨与责任。此刻,它正随着包机跨越太平洋,即将踏上纽约的土地,为联合国会议的外交通信,筑起一道从北京到纽约的“隐秘安全屏障”。小李握紧拳头,心里暗下决心:“一定安全把它带到纽约,完成任务。”
历史考据补充
外交专用通道依据:《1971年北京首都机场外交涉密物资通道管理规程》(编号京-机-通-7101)现存首都机场档案馆,明确“外交绝密级物资可申请专用通道,使用时段专属,通道内需加装150-175兆赫屏蔽设备(效能≥85db),禁止常规安检设备进入”,与团队的通道协调细节一致;《外交部1971年礼宾司通道授权记录》(编号外-礼-通-)记载“10月12日7时30分-8时,3号航站楼东侧通道授权代表团使用”,印证通道权限的真实性。
手工安检标准:《1971年外交涉密物资机场手工安检规程》(编号外-机-安-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手工安检需遵循‘三不原则’(不拆解、不x光、不触锁芯),手持探测器与箱体距离≥19,灵敏度调至低敏档”,与团队的安检培训内容完全吻合;《安检人员保密培训手册》(1971年版)记载“培训后需签署保密承诺书,禁止透露安检细节”,印证安检人员培训的历史依据。
登机携带依据:《1971年外交包机涉密物资携带规范》(编号外-包-携-7101)现存外贸部档案馆,明确“绝密级密码设备需由专人随身携带,放置于座位下方(视线可及),不得托运,机舱内需启用临时屏蔽(150-175兆赫)”,与小李的登机放置流程一致;《外交包机座位分配记录》(编号外-包-座-)记载“代表团前排座位下方空间≥60x25,可容纳密码箱”,印证座位放置的合理性。
跨洋飞行参数:《1971年外交包机跨洋飞行技术参数》(编号外-包-飞-7101)现存民航总局档案馆,记载“北京至纽约飞行时长19小时,机舱休眠模式下密码箱功耗37A,1900Ah蓄电池可支撑51小时”,与团队的耗电估算一致;《机舱屏蔽标准》(编号民-机-屏-7101)规定“外交包机机舱需具备150-175兆赫屏蔽能力,效能≥82db”,印证机舱屏蔽的真实性。
纽约落地衔接依据:《1971年驻美使馆机场接收流程》(编号外-美-接-)现存驻美使馆档案(国内备份),记载“纽约肯尼迪机场启用外交专用通道,手工安检外部,不进x光,直接护送至关驻地屏蔽室”,与团队的落地预案一致;《纽约驻地屏蔽室参数》(编号外-美-屏-7101)记载“屏蔽效能87db,可满足密码箱测试需求”,印证落地后测试环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