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19章 加密传输(2/2)

四、37分钟解密反馈:等待焦虑与验证闭环(1971年10月20日9时01分-9时38分)

9时01分,团队进入“解密反馈等待”阶段——小李坐在加密终端前,目光紧盯屏幕左上角的“接收信号”提示;小郑仍监测175兆赫频段,每10秒记录一次跳频反馈信号(国内接收后会发送微弱反馈跳频);老周时不时看手表,计算剩余等待时间(37分钟,即9时38分);小周则整理加密流程记录,反复核对跳频参数,生怕设置错误导致国内收不到。这37分钟的等待,团队经历“初期焦虑→中期稳定→后期期待”,每一分钟都透着“担心信号丢失”的紧张,小李的心理从“发送成功的轻松”转为“未收反馈的忐忑”,直至国内回复抵达,才彻底放松。

9时01分-9时20分:等待初期的焦虑与跳频监测。此时距离反馈时间还有18分钟,团队成员开始出现焦虑情绪:1小李的动作:他每隔3.71秒(跳频周期)点击一次终端“刷新”按钮,期待看到“接收反馈”提示,手指因频繁点击有些僵硬;2小周的担忧:他拿出跳频参数表,反复核对“175兆赫、3.71秒”,嘴里念叨“应该没错,预演时国内就收到了”;3干扰波动:9时12分,175兆赫干扰值突然升至-147db(仍低于-100db异常阈值),小郑立即检查楼顶天线,发现是风吹动天线轻微偏移,调整后值恢复至-152db,虚惊一场。“刚才干扰值升了,我还以为美方干扰了跳频信号,还好是天线歪了。”小郑擦了擦额头的汗,老周安慰:“别慌,跳频信号本来就难抓,美方就算干扰,也只能影响某个频率,抓不住完整指令。”小李停下刷新的手:“再等等,还有6分钟就到37分钟了。”

9时21分-9时38分:等待后期的期待与反馈验证。距离37分钟时限越来越近,团队开始做接收准备,9时37分,终端突然弹出“收到解密反馈”提示:1反馈接收(9时37分-9时38分):小周点击“接收”,终端显示190字符反馈密文(国内标准反馈长度),信号强度显示-76db(清晰,无衰减);2解密操作(9时38分):小李输入第1组密钥点击“解密”,终端在5秒内完成解密,显示反馈内容“指令接收完整,722字符无丢失,无泄密风险,日常通信模式可确立”;3内容核验:四人共同核对反馈,确认“接收完整”(与发送指令字数一致)、“无泄密风险”(跳频信号未被捕获)、“模式确立”(后续日常通信按此流程执行),老周立即用保密电话告知陈恒“反馈收到,验证成功”;4记录完成:老周在《日常通信记录表》上填写“9:38,反馈接收,内容‘指令完整、无泄密、模式确立’,通信成功”,四人签字确认。“成功了!国内说指令全收到,还说日常模式能确立,以后每天都按这个流程来!”小李兴奋地举起记录表,小周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说跳频没问题,3.71秒的周期,美方抓不住。”小郑看着监测仪:“175兆赫全程跳频稳定,没被干扰,以后日常通信就用这个参数,放心。”

五、日常通信模式确立与安全闭环(1971年10月20日9时39分-10月21日8时)

9时39分,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后,团队立即开展“安全闭环”工作——核心是“记录归档、流程标准化、后续安排确认”,确保首次成功的模式能固化为每日执行的标准,无衔接漏洞,为联合国会议期间的日常通信提供稳定保障。过程中,团队经历“记录汇总→流程固化→设备维护→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成功的轻松”转为“日常保障的严谨”,为后续每日通信奠定基础。

9时39分-11时00分:通信记录的汇总归档。老周负责整理所有通信资料,确保可追溯:1资料分类:将《指令接收确认单》《7步加密流程表》《跳频监测数据》《日常通信记录表》《国内反馈复印件》按“指令-加密-反馈”顺序装订,标注“1971年10月20日联合国会议首次日常通信,模式确立”;2关键数据标注:重点标注“跳频参数(175兆赫,3.71秒周期)、加密耗时(19分钟)、反馈时间(37分钟)、指令字数(722字符)”,作为后续日常通信的参考标准;3归档存放:将资料放入专用保密袋(与密码箱屏蔽套材质一致),存入驻地保密柜(与密码箱分柜存放),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同时加密传输一份扫描件至国内外交部档案室备案。“这些记录是‘日常通信标准模板’,以后每天都要按这个格式记,方便核对和追溯。”老周说,小李补充:“我把跳频参数写在加密流程卡上了,以后设置时不用再查规程,直接看卡就行。”

11时01分-13时00分:日常通信流程的标准化固化。团队将首次通信流程固化为《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编号外-日-操-):1流程固化:明确“每日8时20分接收代表团指令→8时40分开始加密(7步流程,第4步跳频设置:175兆赫,3.71秒)→9时00分发送→9时37分接收反馈→9时40分完成记录”的时间节点,误差不得超过5分钟;2参数固化:规定“日常通信固定使用175兆赫跳频频段,周期3.71秒,发送功率19db,密钥使用第1-5组轮换(每日一组,周日用应急组)”,不得随意更改;3人员固化:明确“早班小李(主操作)+小周(副操作)负责日常通信,小郑(监测)+老周(协调)配合”,除非特殊情况,不更换人员,确保操作熟练。“流程固化就是‘定规矩’,以后每天都按这个来,不用再临时商量,节省时间,也减少错误。”小周说,小郑补充:“参数不能改,改了国内收不到,比如跳频周期,国内设备已经按3.71秒调好,改了就不同步了。”

13时01分-15时00分:加密设备的维护与状态锁定。小李与小周对设备做维护,确保次日可用:1密码箱维护:清洁跳频模块(用微型毛刷去除灰尘,避免影响跳变)、补充蓄电池电量(连接驻地专用充电器,1900Ah需充电5小时,18时前充满)、锁定模块(指示灯红,休眠模式);2终端维护:清理终端缓存(删除本次指令与密文)、备份解密反馈(加密存储)、检查跳频适配接口(无松动,用胶带固定,避免次日接触不良);3监测仪维护:小郑校准监测仪,注入175兆赫跳频模拟信号(3.71秒周期),确认监测误差≤1db,可正常捕获跳频信号。“维护是为了次日通信不出错,比如跳频模块有灰尘,可能导致跳变卡顿;蓄电池没充满,加密到一半没电,就麻烦了。”小李检查充电状态,小周补充:“接口固定好了,明天插终端时不用再调,直接用。”

15时01分-10月21日8时:次日日常通信的准备。团队针对首次通信情况,做好次日准备:1指令对接:老周与代表团联络员小王确认“次日8时20分送达‘10月26日会议议程调整’指令,约190字符”,提前预留核验时间;2人员准备:为早班小李、小周准备早餐(在保密室内食用,避免离开),补充风油精(防止早晨犯困);3应急准备:准备备用跳频模块(1个,参数与原模块一致)、备用密钥(1组,第2组“0”),若原模块故障,可19分钟内完成更换;4预演安排:10月21日7时30分,提前30分钟开展简化预演(仅测试跳频设置与终端连接),确保设备正常。“次日通信虽然是日常,但也要提前准备,比如备用模块,万一原模块坏了,能快速换,不耽误8时40分的加密。”老周说,小李补充:“我和小周明天7时20分到岗,提前检查设备,确保没问题。”

10月21日8时,团队按固化流程启动次日日常通信——8时20分接收指令(190字符,会议议程调整)、8时40分加密(跳频参数175兆赫\/3.71秒)、9时00分发送、9时37分收到国内反馈“接收完整”,全程无异常。小李站在保密室里,看着加密终端上“发送成功”的提示,心里默念:“日常通信模式确立了,以后每天都这样,一定能保障好代表团的会议安排。”老周、小郑、小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眼神里满是坚定——从通信前的规程考据,到19条指令的逐字核验,从7步加密与跳频执行,到37分钟的反馈等待,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日常通信安全”的坚守。此刻,联合国会议的日常通信已步入正轨,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标准化、无偏差”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内部指令传输,筑起一道“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日常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日常加密规程依据:《1971年外交日常加密通信规程》(编号外-日-密-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日常指令加密频段175兆赫,跳频周期3.71秒(源于1970年驻美测试数据),解密反馈时间≤37分钟,7步流程含跳频设置环节”,与团队的通信流程完全吻合;《1970年驻美跳频测试报告》(编号外-美-跳-7001)记载“3.71秒跳频周期可避开美方监测设备19秒扫描间隔,信号捕获难度提升19倍”,印证跳频周期的历史依据。

跳频模块参数依据:《1971年军用跳频模块技术规范》(编号军-跳-模-7101)现存洛阳某军工档案馆,规定“175兆赫频段跳频周期误差≤0.01秒,发送功率19db,跳变响应时间≤0.1秒”,与团队的跳频设置参数一致;《跳频信号监测标准》(编号军-跳-监-7101)规定“监测仪需每跳频周期记录一次频率值,误差≤1db”,印证小郑的监测操作真实性。

指令核验依据:《1971年外交日常指令安全标准》(编号外-日-安-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日常指令仅含人员名单、行程等非涉密内容,需逐字核对姓名(防错别字)、时段(防模糊)、格式(防乱码),敏感信息筛查需双人确认”,与小李的核验流程一致;《1971年中方代表团指令记录》(编号外-联-指-)记载“10月20日指令为19条参会人员信息,722字符,无敏感内容”,印证指令内容的真实性。

解密反馈依据:《1971年外交密文解密反馈规程》(编号外-密-反-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国内反馈需含‘接收完整性、泄密风险、模式确认’三项,反馈字数≤190字符,37分钟内送达”,与团队收到的反馈内容一致;《北京-纽约电波传输实测数据》(1971年10月)记载“175兆赫跳频信号传输时间19分钟,国内解密处理18分钟,总耗时37分钟”,印证反馈时间的合理性。

日常模式依据:《1971年联合国会议日常通信保障方案》(编号外-联-日-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后,流程需标准化(时间节点、参数、人员固化),设备每日维护,备用设备随时待命”,与团队的闭环工作一致;《1971年中方代表团日常通信记录》(编号外-联-日-)记载“10月21日通信按标准化流程执行,无异常”,印证模式固化的有效性。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