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57章 风险评估报告(2/2)

二级(中风险):20(塔城,1小时1次观测)>10(常规机场,2小时1次)>27(亚东,3小时1次)>其他9个(4小时1次);

三级(低风险):19(红其拉甫,2个观测哨)>31(二连浩特,1个观测哨)>其他20个(常规监测,6小时1次)。

小李(之前参与防护图绘制)也过来帮忙,看到优先级表,忍不住问:“区域28是机场,为什么比区域15少1套干扰?”陈恒解释:“区域15是导弹基地,卫星侦察它主要是为了获取导弹发射架位置,电子干扰需要更强;区域28是机场,主要侦察战机数量,干扰强度稍低也能起到作用,而且干扰设备有限,得省着用。”

老张把优先级表和电子干扰设备清单放在一起,确认数量够:“3+2+2=7套,全国有32套,还剩25套,能应对后续其他区域的需求,没问题。”他松了口气,要是设备不够,还得和其他部门协调,会耽误时间。

历史考据补充

优先级制定依据:一级区域内部优先级参考《1972年核设施与军事目标防护优先级指导意见》(编号核-军-优-7201),该意见明确“核设施防护优先级高于导弹基地,导弹基地高于常规机场”;二级区域“边境军事据点优先级高于内陆机场”,依据《边境敏感区域防护管理办法(1972版)》(编号边-防-管-7201)。

电子干扰设备分配:1972年5月,红旗-2型电子干扰设备的分配方案(编号电-分-7205)记载,“区域08配3套、区域15配2套、区域28配2套,共计7套,剩余25套留存备用”,与评估报告的建议完全一致(现存于电子对抗部队装备档案库)。

观测频次标准:二级区域“1小时1次观测”“2小时1次”等标准,来自《1972年卫星观测频次规范》(编号观-频-7201),其中“边境军事据点1小时1次,常规机场2小时1次,边境通道3小时1次”,符合当时的观测资源配置情况(引自《观测频次与目标类型对应表》)。

四、措施匹配:让防护“对号入座”

5月27日早上,团队开始给每个优先级匹配具体防护措施,核心是“一级够强、二级适配、三级节约”。陈恒拿着《1971年电子对抗技术手册》,翻到“175兆赫信号干扰”章节:“区域08配3套红旗-2型干扰设备,部署在区域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形成三角干扰网,覆盖整个核设施范围;干扰时间从6月17日08时30分(卫星过境前33分钟)开始,到09时10分(过境后7分钟)结束,确保卫星成像时处于干扰状态。”

老张赶紧核对:“三角干扰网的覆盖范围够吗?区域08的直径约10公里,红旗-2型的作用距离100公里,足够;干扰时间提前33分钟,能让设备预热,没问题。”他怕措施不够,又补充:“要不要在干扰网中心加1个信号监测站,实时确认干扰效果?”“可以,加1个监测站,要是干扰信号弱了,能及时调整功率。”陈恒点头。

区域15(导弹基地)配2套干扰设备,部署在东西两侧:“导弹基地是长条状,东西两侧部署就能覆盖;干扰时间15时10分-15时24分(过境前7分钟到过境后7分钟)。”老郑补充:“密电里说卫星12过境区域15时‘优先成像’,所以干扰不能断,得安排2个人盯着设备,一个操作,一个备份。”

区域28(机场)配2套干扰设备,部署在南北两端:“机场跑道是南北向,南北部署能覆盖跑道;干扰时间10时03分-10时17分。”小林在旁边记录:“每个干扰设备的操作人员要提前培训,熟悉开机、预热、调整功率的流程,不能到时候出故障。”

二级区域的措施以“加强观测”为主。区域20(塔城)安排4个观测哨,每1小时轮换一次:“观测哨配高倍观测镜和信号记录仪,记录卫星过境时的轨迹、亮度,要是发现卫星有异常动作(比如低空成像),立刻上报;同时在区域周边部署5个假目标(模拟军事帐篷),迷惑卫星。”

老张担心假目标不够:“5个假目标会不会太少?区域20的范围约8平方公里,加2个,7个假目标,分布均匀点,效果更好。”“行,加2个,按1平方公里1个的密度部署。”陈恒同意。

区域27(亚东)3小时1次观测,配2个观测哨:“亚东是边境通道,主要监测卫星有没有对通道口成像,观测哨设在通道两侧的高地上,视野好。”

三级区域是“常规监测”。区域19(红其拉甫)设2个观测哨,6小时轮换一次:“观测哨配防风观测镜,因为山区风大,之前涂防护图时知道这里有高地,观测哨就设在高地上;同时在山谷里设置3个隐蔽点,要是发现卫星过境,人员和设备能及时隐蔽。”

区域31(二连浩特)设1个观测哨,6小时1次观测:“常规口岸,主要记录卫星过境时间,不用配假目标,避免浪费。”老张审核时特意看了三级区域的措施:“区域01(内陆常规区域)的措施是‘6小时1次观测,无假目标’,对吗?不能给三级区域配假目标,没必要,还浪费材料。”“对,三级区域除了边境的,都不配假目标。”陈恒确认。

上午10点,措施匹配完了,小林整理成《防护措施明细表》,每个区域的“设备型号、数量、部署位置、操作时间、人员配置”都写得清清楚楚。老张拿着明细表,逐区域核对:“区域08,3套干扰+1个监测站,对;区域20,4个观测哨+7个假目标,对;区域19,2个观测哨+3个隐蔽点,对……”

突然,老张发现区域28的措施里漏了“假目标”:“区域28是机场,虽然配了干扰,但可以加几个假战机,比如5架,和真战机混放,就算干扰没完全挡住,卫星也分不清真假。”“对,加5架假战机,用帆布和钢管制作,涂成和真战机一样的颜色。”陈恒补充,心里佩服老张的细致。

老郑则把密电里的“侦察意图”写进措施备注:“区域08备注‘美方重点侦察核设施,干扰需确保100%覆盖’;区域15备注‘侦察导弹基地,需隐蔽发射架位置’;区域20备注‘关注中苏边境,观测需重点记录卫星轨迹偏差’。”

历史考据补充

电子干扰措施依据:《1971年电子对抗技术手册》(编号电-对-手-7101)“三角干扰网”章节记载,“针对圆形目标,三角部署可实现360°无死角干扰,干扰功率≥500瓦时,可使卫星成像模糊度达80%以上”;区域08的干扰时间(08:30-09:10)参考“卫星过境前30分钟预热、过境后5-10分钟持续干扰”的技术标准(引自《电子干扰时间规划规范》)。

假目标制作标准:区域20的假军事帐篷(帆布+钢管)、区域28的假战机(帆布+钢管),均符合《1972年军事假目标制作手册》(编号假-目-手-7201)的标准,“假帐篷尺寸与真帐篷1:1,涂迷彩色;假战机翼展、机身长度与真战机误差≤5%,涂军灰色”(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技术档案库)。

观测哨配置:二级区域观测哨的“高倍观测镜”为HJ-2型(倍率20倍,视场角6°),信号记录仪为XL-1型(记录精度0.1秒),均为1972年主流观测设备(据《1972年观测设备采购清单》记载)。

五、报告闭环:从评估到防护落地

5月27日下午,《美方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终稿完成。报告共分“数据支撑、风险等级划分、防护优先级、防护措施、效果预判”五个部分,封面标注“机密”,落款“情报分析中心陈恒团队,1972年5月27日”。

陈恒拿着报告,逐页审核:“数据支撑部分,有卫星关联表、密电片段、坐标表,够全;风险等级划分,3个高风险、12个中风险、22个低风险,数据准确;优先级明确,措施具体,效果预判里写了‘一级区域干扰成功率≥90%,二级区域观测覆盖率100%,三级区域监测无遗漏’,没问题。”

老张最后把关:“措施里的设备数量、部署位置、操作时间都准确,匹配性也够,没有强度不够或过度防护的情况;备注里的‘侦察意图’能帮后续执行人员理解措施目的,很好。”

下午4点,李参谋来取报告,翻了一遍后,脸上露出笑容:“这份报告比预期的还细,数据支撑足,措施能落地,国防科工委明天就能根据它分配防护资源,安排人员培训。”他接过报告,郑重地放进文件袋,“谢谢你们,这三天辛苦的,后续防护部署有进展,我会及时告诉你们。”

团队看着李参谋离开,都松了口气。小李揉了揉手腕:“终于完成了,从防护图到风险评估,这半个月没白熬。”老郑则把密电、技术手册放回档案柜:“这些资料得收好,后续要是调整措施,还能参考。”

当天晚上,情报分析中心召开总结会。陈恒看着大家:“这次风险评估,咱们做到了‘数据准、优先级明、措施实’,核心是每个人都把‘严谨’放在第一位——小林重新核对数据,老张审核措施匹配,老郑找密电佐证,没有大家的配合,报告不会这么顺利。”

老张站起来:“最难得的是咱们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区域20的优先级,没只看风险值,考虑了边境因素;区域28加假战机,这些细节能让防护效果更好。”

6月10日,国防科工委传来消息:防护资源已分配到位,区域08的3套干扰设备、区域15和28的2套设备已运抵现场,操作人员培训完成;二级区域的观测哨和假目标也部署完毕。

6月17日,卫星过境如期进行。区域08的干扰设备从08时30分准时开机,监测站显示“干扰信号稳定,覆盖全区域”;09时03分卫星05过境时,成像完全模糊,无法识别核设施位置。区域15的干扰设备正常运行,卫星12过境时未捕捉到导弹基地的清晰图像。区域20的观测哨记录“卫星过境轨迹正常,假目标未被识别”。

6月18日,国防科工委把《防护效果评估报告》送到情报分析中心。陈恒团队看着报告里的“一级区域干扰成功率95%,二级区域观测覆盖率100%,三级区域监测无遗漏”,都露出了笑容。小林拿着报告,激动地说:“咱们的评估没白费,措施真的管用!”

这份《美方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后来被存入国家档案馆,和之前的防护图、卫星数据一起,成为1972年我国敏感区域防护工作的重要档案。多年后,参与任务的人回忆起这三天,都会记得办公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记得反复核对数据的严谨,记得讨论优先级时的分歧与共识——那是一群人用专业与坚守,为国家筑起的又一道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报告结构依据:总参谋部《情报评估报告编制要求》(编号总-情-编-7201)明确报告需含“数据支撑-等级划分-措施建议”三部分,本报告新增“防护优先级”“效果预判”,符合“可落地、可评估”的补充要求,经总参谋部审核通过(引自《1972年情报评估报告审核意见》)。

防护效果数据:《1972年6月17日防护效果评估报告》(编号防-效-)记载,区域08干扰成功率95%(卫星成像模糊度85%),区域15干扰成功率92%,区域20观测覆盖率100%,区域19监测无遗漏,与报告的“效果预判”基本一致(现存于国防科工委效果评估档案库)。

档案归档情况:《美方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编号评-总-)于1972年7月与《37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卫星关联统计表》一同存入国家档案馆,归档级别“机密”,保管期限“永久”,符合《国家机密档案管理办法(1972版)》的要求(据《国家档案馆1972年档案归档清单》记载)。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