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65年4月,“73式”19组算法模块与密钥动态生成器完成协同调试后,研发团队面临新的突破方向:此前算法逻辑多为固定硬件实现,难以适配野战、边防、铁路调度等不同通信场景的差异化需求。此时,将分散模块整合为“可编程算法系统”,通过参数配置灵活调整加密逻辑,成为提升设备通用性的关键。这场为期20天的初步验证,不仅完成可编程算法的整体搭建,更通过模拟通信场景验证了加密效果与参数配置的灵活性,使“73式”从“单一功能设备”向“多场景适配系统”跨越,为后续定型列装奠定了场景化应用基础。
一、验证背景与核心目标
协同调试完成后,李工团队在多场景适配测试中发现:固定算法逻辑(如固定8轮矩阵变换、30分钟密钥更新)在铁路调度场景(需10轮变换、15分钟更新)中加密强度不足,在边防低功耗场景(需6轮变换、60分钟更新)中又存在资源浪费,可编程调整的需求日益迫切,初步验证势在必行。
基于场景化需求,团队明确验证三大核心目标:一是完成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集成19组模块与密钥生成器,加入可编程控制单元;二是验证加密效果,模拟3类通信场景下,算法错误率≤0.1%、加密速度≥100字符\/秒;三是验证可编程特性,支持5类参数配置(加密轮次、密钥周期等),配置耗时≤1秒,场景切换无中断。
验证工作由李工牵头(算法总负责),组建5人专项小组:李工(整体搭建与目标把控)、郑工(可编程控制单元设计)、王工(硬件适配,确保参数配置接口兼容)、马工(场景模拟与数据采集)、陈工(密钥模块支持,适配可编程密钥周期),覆盖“搭建-硬件-测试-密钥”全环节。
验证周期规划为20天(1965.4.1-1965.4.20),分四阶段:第一阶段(4.1-4.5)完成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第二阶段(4.6-4.10)设计模拟通信场景与验证方案;第三阶段(4.11-4.18)开展场景验证与问题优化;第四阶段(4.19-4.20)形成验证报告,衔接后续定型测试。
启动前,团队梳理核心约束:可编程调整不得改变核心加密逻辑(确保安全性不变);配置参数需存储于磁芯存储器保密区(地址0x9200-0x92FF);场景切换时加密中断时间≤0.5秒,避免影响通信连续性。
二、可编程算法的整体搭建
郑工团队基于协同调试后的模块架构,开展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核心是加入“可编程控制单元”,实现参数灵活配置,搭建逻辑分三步推进。
第一步:设计可编程控制单元,集成“参数解析”“逻辑调度”“状态反馈”三大功能——参数解析模块接收外部配置指令(如“加密轮次=10”),转换为模块可识别的控制信号;逻辑调度模块根据参数调整模块运行逻辑(如控制矩阵变换模块执行10轮运算);状态反馈模块实时输出配置状态(如“配置完成\/失败”),单元代码量约512字节,存储于磁芯存储器0x3A00-0x3bFF。
第二步:搭建参数配置接口,支持两种配置方式——本地配置(通过设备面板按键输入参数)、远程配置(通过加密信道接收上级节点配置指令),接口采用ttL电平(高电平1=有效指令),与现有硬件电路兼容,无需额外改造,配置指令传输耗时≤0.2秒。
第三步:整合19组模块与密钥生成器,通过控制单元建立“参数-模块”关联:如“密钥更新周期=15分钟”参数触发密钥生成器调整同步信号频率;“加密轮次=6”参数控制矩阵变换模块减少运算轮次,整合后系统架构包含“控制单元-模块集群-密钥生成器”三层,实现参数驱动逻辑调整。
4月5日,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完成,通过内部通电测试:本地配置“加密轮次=8”“密钥周期=30分钟”,系统成功执行标准加密流程,配置响应时间0.8秒,无模块冲突,形成《可编程算法搭建报告》,确认搭建成果可进入场景验证阶段。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算法搭建档案
1965年4月的《“73式”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档案》(档案号:KJ-1965-001),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系统架构图、控制单元原理图、参数配置表,共38页,由郑工、李工共同编制,是搭建工作的核心凭证。
档案中“系统架构图”清晰标注三层结构:顶层为可编程控制单元(含参数解析、逻辑调度、状态反馈子模块),中层为19组算法模块集群(按“输入-分组-矩阵-密钥”分类),底层为密钥动态生成器,箭头标注参数流向(如“控制单元→矩阵模块:加密轮次=10”),架构无循环依赖,逻辑清晰。
控制单元原理图显示:参数解析模块采用国产74LS164移位寄存器(接收串行配置指令),逻辑调度模块用74LS08与门电路(生成模块控制信号),状态反馈模块用74LS273寄存器(存储配置状态),核心元件均为国内量产型号(北京无线电元件厂生产),供应链稳定,成本可控(控制单元总成本约120元)。
参数配置表详细记录5类可配置参数:加密轮次(6-12轮,默认8轮)、密钥更新周期(15-60分钟,默认30分钟)、分组补零模式(随机\/固定,默认随机)、抗干扰等级(低\/中\/高,默认中)、输出格式(二进制\/AScII,默认二进制),每类参数标注取值范围、控制模块及存储地址(如“加密轮次存储于0x9200”)。
档案末尾“搭建验收记录”显示:4月5日,测试本地配置与远程配置各10次,配置成功率100%,响应时间0.6-0.8秒(≤1秒目标),系统无异常报错,验收结论为“合格”,档案有郑工、王工签名,日期为4月5日。
四、模拟通信场景的设计与搭建
马工团队基于“73式”预期应用场景,设计3类典型模拟通信场景,覆盖野战、边防、铁路调度核心需求,场景参数与实战高度一致。
场景一:野战短波通信场景,模拟参数为:数据速率1200波特(约120字符\/秒)、电磁干扰强度500V\/(野战复杂电磁环境)、报文类型为军事指令(单条100-500字符),测试重点为抗干扰加密效果与参数快速调整(如遇强干扰需临时提升抗干扰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