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据统计与错误分析:手写台账中的性能真相(1973.06.02)
【历史实物:720小时运行台账原件——30本方格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字迹,每页都有“操作人”“记录人”签字;附页贴着20张示波器波形照片,标注“100h”“300h”“720h”的对比;手绘的β值变化曲线用红笔标注“衰减临界点”。画面特写:错误统计表格用铅笔填写,“总测试组数373,错误5次,错误率1.34%”。】
核心数据统计
运行稳定性:720小时内无整机宕机,供电中断0次(备用电源切换成功2次),最长连续无错误运行时长210小时;
加密错误率:累计完成加密解密测试373组(10字符100组、20字符200组、30字符73组),出现错误5次,总错误率1.34%,远低于设计允许的5%上限;
器件衰减:12只晶体管β值平均衰减10.3%,均保持在52以上;电解电容容量平均衰减9.5%,焊点氧化率≤5%。
分析结论:5次错误中,3次为可通过简单维护避免的“接触性问题”(氧化、老化),2次为器件自然衰减导致的“性能问题”,无设计缺陷引发的系统性错误。
性能趋势判断
衰减规律:晶体管β值在前100小时衰减较快(3.1%),之后进入平稳期(每100小时衰减约0.8%),预计1000小时时仍能保持在55以上,满足长期使用需求;
故障特征:80%的故障发生在“值守交接时段”前后,因操作衔接不及时或参数核对疏漏导致,需优化交接流程;
耐受极限:设备可承受的最大参数波动为β值衰减15%、电压波动±0.5V,超过此范围易出现错误。
四、考验结论与运维建议(1973.06.03)
【历史影像:测试总结会现场,6名值守技术员围坐,桌上摊开30本台账和参数曲线;负责人用红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错误率1.34%,达标”,众人鼓掌;最终形成的《720小时连续运行报告》上,盖有“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测试专用章”。画外音:“30天的坚守证明,这台晶体管密码机具备长期野外运行的耐力,但要真正适应实战,还需在运维细节上再下功夫。”】
1.核心结论
运行达标:720小时连续加密解密测试中,错误率1.34%,无整机宕机,核心器件性能稳定,满足《军事通信设备长时运行标准》(1973版)要求;
可靠性能:双电源备份、定期维护的模式有效,可应对供电故障和接触性问题;晶体管和电容的衰减规律可预测,便于提前更换;
实战适配:错误处理平均耗时14分钟,符合野外“快速恢复”需求,建议批量生产时按此标准配置备件和工具。
2.运维优化建议
日常维护:建立“每100小时维护清单”——擦拭触点、测量晶体管参数、检查导线绝缘层,可将接触性错误减少60%;
备件配置:每台设备配备1套“应急备件包”(含5只A级晶体管、3只电容、2导线、酒精棉、烙铁),重量≤500g,便于野外携带;
值守规范:优化交接流程,要求交接时共同完成1组加密测试,确认设备状态后再签字,避免交接疏漏导致的故障。
3.量产改进建议
器件筛选:批量生产时对晶体管进行“100小时预老化测试”,剔除衰减超5%的器件,从源头降低错误率;
工艺改进:旋钮触点采用镀金处理(1973年军工级工艺),减少氧化;导线选用耐老化的氯丁橡胶绝缘层,延长使用寿命;
结构优化:在密码机侧面设计“维护窗口”,无需拆机即可更换晶体管和电容,将维护时间从35分钟缩短至15分钟。
历史补充与证据
标准依据:1973年《SJ2051-73军用电子设备连续运行试验方法》规定,通信密码机连续运行720小时的错误率需≤5%,本测试结果1.34%达标;
仪器背景:xJ4318示波器在连续运行720小时后,波形显示偏差≤3%,符合1973年仪器稳定性标准;
档案支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研究所1973年《科研档案?720小时测试卷》(编号73-042),包含完整台账、参数曲线、错误分析,现存于国家档案馆;
实战反馈:1974年西北边境通信部队试用报告显示,该密码机连续运行30天后错误率1.5%,与实验室测试结果基本一致,验证测试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