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27章 定型评审会召开与正式批复(2/2)

专家委员会从三方面评估技术指标:先进性上,加密轮次3轮、防破解算法覆盖19种,优于同期国内同类设备;可靠性上,720小时连续运行无整机宕机,故障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维护性上,关键部件可现场更换,符合野外抢修需求。

实战适配性评审聚焦部队需求:针对北方边境严寒、西南山区潮湿等场景,专家认为设备低温启动性能、防潮设计均满足使用;讨论“单兵携带重量”,540g的重量低于部队要求的600g上限,人机工效良好。

【历史影像:专家查看批量生产可行性报告,包含零部件供应清单、生产周期规划,确认国内晶体管、电容等核心部件可稳定供应,月产能可达50台,满足列装需求。】

评审中专家提出2项优化建议:一是简化密钥自毁后的初始化流程,减少操作步骤;二是增加设备外壳防滑纹路,提升野外握持稳定性,研发方表示可在批量生产中落实,不影响定型。

综合评审阶段,各组分头形成意见后汇总,一致认为设备技术成熟、实战适配,具备定型条件。

七、定型表决与命名:集体决策的权威认定

【画面:评审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张组长宣读《综合评审意见草案》,专家逐字逐句审议;投票环节,专家依次在表决票上填写“同意”“不同意”“弃权”,秘书组现场统计。】

表决前,专家就“优化建议是否影响定型”展开讨论:认为建议均为细节改进,不涉及核心性能,一致同意“先定型、后优化”;随后进行无记名投票,15名专家全票投“同意”,通过定型。

委员会讨论设备命名:结合研发年份与装备类别,拟定“73式电子密码机”名称,既体现时间特征,又符合军用装备命名规范,报总参通信部备案确认。

【场景重现:专家在《定型评审意见书》上逐一签字,意见书明确“设备符合1973年军用电子密码设备标准,同意定型列装”,附15名专家签字页与表决统计单。】

秘书组立即整理评审资料,形成《定型评审报告》,包含评审议程、专项汇报要点、专家意见、表决结果,共5册,加盖评审专家委员会公章后上报总参通信部。

【历史细节:1973年军用装备定型表决需全程记录,秘书组用钢笔手写《评审会议纪要》,详细记录专家发言要点与讨论过程,作为批复依据归档。】

评审会闭幕时,杨局长宣布:“73式电子密码机通过定型评审,将按程序办理批复与列装手续”,研发方、使用方代表现场签署《技术交接意向书》,衔接后续工作。

八、正式批复流程:规范高效的公文办理

【历史影像:总参通信部装备局收到评审报告后,按“初审-复审-审批”流程办理,公文处理单上有各环节签字与办理时间;档案资料:《定型批复文件》草稿,标注“急件”,明确批复意见与列装要求。】

总参通信部装备局对评审报告进行初审:核查资料完整性、表决程序合规性,确认无遗漏后提交部领导复审;复审重点关注技术指标与实战需求匹配度,认为评审结论客观,同意启动批复。

按1973年军用装备批复规范,起草《关于“73式”电子密码机定型列装的批复》:明确“批准定型,自1973年10月1日起列入全军装备序列”,规定列装范围为“边防、野战通信分队”,要求研发单位在3个月内完成批量生产准备。

【场景重现:批复文件经总参通信部公章加盖后,由机要员按军事公文传递流程寄送,附《列装计划表》,明确各部队分配数量、交付时间、培训安排。】

批复文件同步抄送相关单位:军工生产厂家、部队装备部门、质检机构,要求厂家按评审意见优化生产工艺,部队做好接收准备,质检机构加强生产过程质量监督。

研发方收到批复后,立即召开量产启动会,调整生产线布局,落实专家提出的优化建议,将密钥初始化步骤从5步简化至3步,外壳增加防滑纹路,确保批量产品性能与定型样机一致。

九、列装计划制定与实施:从定型到实战的衔接

【画面:总参通信部装备局制定的《“73式”电子密码机列装计划表》,按“优先边境、兼顾内陆”原则分配,北方边境部队首批列装200台;历史影像:部队装备部门派员到研发单位对接接收事宜,查看生产进度。】

列装计划分三阶段实施:1973年10-12月为首批列装,覆盖东北、西北边境10个通信分队;1974年1-6月为第二批,配备西南山区与沿海部队;1974年7-12月为全面列装,完成全军野战通信分队配备,总计1000台。

生产进度与列装计划同步:军工厂家每月生产80台,每台均按定型标准测试,出具《产品合格证》;研发方派驻10名技术人员驻厂指导,确保生产工艺符合要求。

【场景重现:部队技术骨干在研发单位参加培训,李姓技术员讲解设备操作与维护,现场演示加密解密流程、应急故障处理,学员实操练习后通过考核方可上岗。】

建立“三级维保体系”:总参通信部设一级维修中心,各军区设二级维修站,部队分队设三级维护点,配备专用备件与工具;研发方提供1年质保,定期开展巡回检修,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首批列装部队收到设备后,组织野外实操演练,模拟边境通信场景,设备在-30c低温、大风沙尘环境下运行稳定,加密通信无中断,官兵反馈“操作简便、可靠性强”,验证定型成果的实战价值。

十、定型意义与历史影响:装备发展的里程碑

【画面:“73式”电子密码机列装仪式照片,部队官兵列队接收设备,背景悬挂“提升通信加密能力,筑牢信息安全防线”横幅;历史影像:1974年全军电子装备会议上,“73式”作为典型成果展示,供其他研发单位参考。】

“73式”定型标志着国内微型化电子密码机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列装”的突破,核心技术指标达到1973年国际同类装备中等偏上水平,其中防破解能力、低温稳定性优于同期苏联同类产品。

从行业发展看,定型过程建立的“三方联合评审、全维度测试、实战导向验证”流程,成为后续军用电子装备定型的范本,推动1974-1975年3项同类装备顺利定型,加速电子装备标准化进程。

【场景重现:研发单位将定型评审资料、测试记录、批复文件整理归档,存入专用档案库,作为后续迭代改进的依据;年轻技术员查阅这些资料,学习研发与评审经验。】

实战应用中,“73式”有效提升了野外通信加密能力,解决了传统密码机“体积大、重量重、抗干扰弱”的问题,在边境巡逻、野战演练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后续“75式”“78式”密码机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历史维度看,“73式”定型体现了1970年代国内电子工业“自主研发、实战优先”的发展理念,证明通过系统的测试评审与技术优化,可实现军用装备性能与实战需求的精准匹配,为国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历史补充与证据

评审标准依据:1973年《军用电子装备定型管理办法》(总参通信部颁布),明确评审专家组成、表决程序、批复流程,为“73式”评审提供规范依据;

专家资质佐证:评审专家委员会15名成员的《专业技术档案》(现存总参通信部档案馆),显示均具备5年以上相关领域经验,符合评审资质要求;

同期行业数据:1973年全军定型军用电子装备共8项,“73式”密码机是唯一的微型化加密设备,列装数量居当年新定型装备前列;

实战反馈记录:1974年北方边境部队《“73式”电子密码机使用报告》显示,设备列装后野外通信加密故障率下降60%,官兵满意度达92%,验证定型成果有效性。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