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培训效果评估会,部队与研发方代表分析考核数据,张工展示“理论平均85分、实操平均92分、场景平均88分”的统计结果;档案资料:《培训效果评估报告》总结“优点:实操占比高;不足:场景覆盖不全”。】
效果评估采用“多维度调研法”:通过考核成绩分析(量化能力水平)、士兵问卷调查(了解满意度)、部队反馈(掌握使用情况)、实战模拟(检验真实能力)四个维度,全面评估培训效果。调查显示92%的士兵对培训满意度较高,认为“实用性强、贴近实战”。
针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如“高原环境训练缺失”“复杂故障处置能力不足”),张工、李工牵头优化培训方案:增加高原环境模拟训练(用低压舱模拟海拔5000环境),扩充20个复杂故障案例(如晶体管烧毁、电路短路),提升培训的全面性。
【历史影像:1969年培训优化研讨会,研发团队与部队共同修订《培训大纲》,将场景训练课时从3天增至4天,增加“高原、丛林”等新场景;李工重新绘制10张场景训练示意图,补充高原操作要点。】
建立“培训效果跟踪机制”:培训结束后3个月、6个月,张工、李工两次回访部队,跟踪士兵操作情况,收集“设备使用中的新问题”“培训未覆盖的知识点”,作为下一轮培训优化的依据。
评估结果还用于教学团队优化:根据士兵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如减少理论讲解、增加实操时间)、更换教学道具(如制作更直观的电路模型),提升教学质量;对评分较低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九、培训教材与教程编制:知识传承的载体建设
【画面:教材编制现场,张工、李工伏案编写《操作员手册》,用蓝黑钢笔书写文字,手绘操作步骤图;桌上堆满“73式”电路图、测试数据,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
培训教材分为三类:《指挥员指导手册》(1册,侧重决策与管理)、《操作员实操手册》(1册,侧重标准操作)、《维护员技术手册》(2册,侧重原理与维修),均采用32开本(便于携带)、油印印刷(成本低、易复制),每册100-150页。
教材内容遵循“实用至上”原则:少讲理论公式,多讲实操步骤;少用专业术语,多用通俗表达;每个操作步骤都配手绘插图(如“密钥设置”配6张旋钮转动示意图),每个故障案例都配“现象-原因-措施”对照表,便于士兵查阅。
【历史影像:1968年教材手稿,页面空白处写满修改备注,如“这里要加个注意事项”“插图位置不对”;李工将手稿交给部队印刷厂,工人用铅字排版、油印机印刷,每天可印50册。】
视频教程(16胶片)拍摄3部:《操作员标准操作流程》(15分钟,演示开机、加密、关机全流程)、《维护员故障排查实例》(20分钟,展示10个常见故障处置)、《极端环境操作技巧》(10分钟,讲解低温、高温操作要点),胶片可在部队放映室播放,辅助教材使用。
教材与教程编制完成后,经部队试用修订:发放50册教材、放映3次视频教程,收集士兵意见(如“插图太小”“步骤不清晰”),张工、李工据此修改,最终形成正式版本,首批印刷500册、复制胶片20套,下发各边境部队。
十、培训体系固化与长效机制建立
【画面:部队训练场上,新一批士兵在部队技术骨干(原培训优秀学员)的指导下操作密码机,旁边摆放着张工、李工编写的教材;档案资料:《部队自主培训管理办法》明确“每月1次集中训练、每季度1次考核”。】
培训体系固化重点构建三项机制:自主培训机制、技能更新机制、质量监督机制,形成“部队自主实施、研发方协同支持、全周期质量管控”的长效运作模式,确保培训效果持续落地。
1.自主培训机制:部队主导的能力传承
依托前期培训中选拔的20名优秀学员(含5名操作员、15名维护员)组建“部队教学骨干队伍”,由曾获“优秀教员”的赵班长任组长,全面负责日常自主培训。教学骨干需通过研发方组织的“教员资格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教材讲解、实操示范、故障模拟能力,确保教学水平达标。
制定《自主培训年度计划》:每月开展1次集中训练(2天,含理论复习与实操强化),每季度1次专项考核(覆盖37项核心操作与10类常见故障),每年1次综合演练(模拟多场景融合的实战任务),计划需报研发方备案,张工、李工定期通过军用电台提供远程指导。
【场景重现:自主训练现场,赵班长手持《操作员手册》,模仿李工的教学方式演示“低温启动流程”,新士兵分组操作,教学骨干巡回纠正动作;桌上摆放着张工留下的教学用密码机(外壳标注“教学专用”),内部模块用红漆标注关键部件。】
保障自主培训资源:部队预留5台密码机作为教学专用设备,1套完整备件用于故障模拟训练,定期向研发方申领补充教材与耗材;利用部队现有会议室改造“培训教室”,墙面悬挂手绘的操作流程图与故障排查树,营造教学氛围。
建立“新老帮带”制度:每名新士兵分配1名经过培训的老士兵作为帮带师傅,实行“一对一”指导,帮带周期3个月,直至新士兵通过考核上岗;帮带效果纳入双方绩效考评,激发帮带积极性。
【历史细节:1968年部队自主培训无电子教学辅助,教学骨干将张工编写的教材拆解为“口袋手册”(巴掌大小,油印版),方便士兵训练时随时查阅;每周组织“技能分享会”,由骨干讲解实操心得。】
2.技能更新机制:适配设备迭代的动态调整
研发方与部队建立“信息同步通道”:当“73式”设备出现设计改进(如加密轮次优化、散热结构升级)或发现新的故障类型时,张工、李工需在15天内编制《技能更新补充材料》(油印版),通过军用邮政寄往各部队,内容包括改进要点、操作变化、新故障处置方法。
每半年开展1次“巡回培训”:研发方组织3人教学小组(含张工或李工),赴东北、西北、西南边境部队开展现场教学,针对设备使用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演示改进后的操作流程;培训后组织专项考核,确保士兵掌握新技能。
【历史影像:1969年张工赴西北部队巡回培训的照片,他在雪地里用粉笔在设备外壳上标注新的散热片清理要点,士兵们围站记录;旁边放着刚打印的《补充教材》,首页标注“1969年第1版,针对高温散热改进”。】
定期修订培训教材:研发方每1年联合部队收集设备使用反馈与培训问题,对《操作员手册》《维护员技术手册》进行修订,补充新的操作规范与故障案例;1970年修订的第2版手册中,新增“高原环境操作注意事项”“密钥自毁快速重置流程”等实战内容。
建立“技能储备池”:从各部队选拔10%的优秀操作员与维护员,送至研发方参与设备改进试验或新机型预研,提前掌握前沿技术;试验结束后返回部队担任“技能种子”,带动所在单位的技能更新。
针对临时突发问题,开通“紧急咨询通道”:部队遇未见过的故障或操作难题时,可通过军用电台联系研发方技术支持小组(张工、李工轮值),描述问题现象后获取远程指导,平均响应时间≤4小时。
3.质量监督机制:确保培训实效的全周期管控
部队成立“培训质量监督小组”:由装备科王科长任组长,成员包括部队干部、教学骨干、研发方派驻的观察员(每季度轮换1人),负责检查自主培训的计划执行、训练记录、考核过程,确保培训不走过场。
监督小组每月抽查20%的训练记录:重点检查训练时长是否达标(每月不少于8小时)、实操内容是否覆盖核心技能、考核评分是否规范;发现问题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教学骨干限期调整,整改情况需复查确认。
【场景重现:监督小组检查培训档案,张工派驻的观察员用红笔标注“3班训练记录缺少低温操作内容”,与赵班长沟通后,制定补充训练计划;桌上摊开《培训质量评估表》,包含“计划完整性、实操覆盖率、考核公正性”等5项评估指标。】
将培训效果与战备状态挂钩:未通过季度考核的士兵需暂停上岗,参加为期1周的强化培训,补考合格后方可恢复;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调离密码机操作岗位,确保上岗人员均具备合格技能。
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为每名操作与维护人员建立纸质档案,记录培训时间、内容、考核成绩、帮带情况、技能更新记录,档案随人员调动转移,确保培训轨迹可追溯;每年对档案进行汇总分析,优化培训重点。
研发方每年度开展“培训效果综合评估”:通过部队反馈、考核数据、实战演练表现,评估培训体系的有效性,形成《年度培训评估报告》,提出优化建议(如增加丛林环境训练、简化某操作步骤),推动培训体系持续完善。
4.机制落地保障:资源与制度的双重支撑
资源保障方面:部队每年从装备经费中预留10%作为培训专项经费,用于采购教学设备、印刷教材、组织演练;研发方按“每100台设备配2名驻队技术员”的标准提供长期支持,协助部队解决教学与技术难题。
制度保障方面:将培训工作纳入部队“战备考核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培训职责(如连长负责计划审批、班长负责组织实施、骨干负责教学执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
【历史影像:1970年部队《战备考核通报》照片,其中“培训达标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西北边境某连因达标率100%被通报表扬;通报附件中附有该连的训练计划与考核记录,标注着张工的指导意见。】
文化建设方面:部队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活动,设置“最快加密速度”“最准故障排查”“最佳教学骨干”等奖项,表彰优秀人员;比武场景模拟实战环境,如在沙尘中完成加密任务、在低温下修复故障设备,强化“以练为战”的培训理念。
经验推广方面:每半年组织一次“培训经验交流会”,各部队教学骨干分享自主培训的做法(如“口诀记忆法”“故障树排查法”),张工、李工梳理提炼后形成《培训经验汇编》,下发各部队参考借鉴,实现整体培训水平提升。
5.长效机制的历史意义:战斗力生成的坚实支撑
这套培训长效机制运行3年后(1968-1971年),部队反馈显示:密码机操作失误率从初期的8%降至1.2%,故障自主修复率从30%提升至85%,紧急任务响应时间缩短40%,充分验证了机制的有效性。
从行业影响看,该机制成为1970年代军用电子装备部队培训的“范本”,总参通信部在1971年的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推广其“分层施教、自主传承、动态更新”的经验,带动其他装备培训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画面:1971年全军装备工作会议现场,王科长代表部队介绍培训机制,身后的黑板上贴着“73式培训体系流程图”;张工作为研发方代表列席,展示部队使用的教材与培训档案,获得与会代表认可。】
对士兵个人而言,系统的培训与技能认证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支撑,多名通过高级考核的维护员被选送进入军事院校深造,成为电子装备领域的专业人才,实现“个人成长与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双赢。
从历史维度看,该培训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国内军用电子装备从“依赖研发方培训”向“部队自主保障”的转变,为后续更复杂电子装备的列装与使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部队电子装备操作与维护能力的基础。
历史补充与证据
机制依据:1968年《全军电子装备培训管理办法》(总参通信部颁布),明确部队自主培训、研发方支持的协作模式,为本体系提供制度支撑;
培训档案:西北边境部队1969-1971年《“73式”培训档案》(现存部队档案馆),包含自主培训计划、考核记录、个人档案,详细记录机制运行过程;
效果数据:1971年总参通信部《军用密码机使用效能报告》显示,采用该培训体系的部队,设备故障率比未采用的低62%,操作效率高35%;
推广佐证:1971年《全军装备工作简报》第5期(总参办公厅印发),专题介绍“73式”培训体系的经验做法,要求各部队结合实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