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章 中苏决裂?密钥突围(2/2)

(一)研发体系的军民整合

1960年11月,成立“国家密码技术协同攻关委员会”,由聂荣臻任主任,统筹军民研发力量:

理论研究协同:中科院数学所负责算法理论,总参三部负责军事应用验证,形成“理论提出-实战测试-优化迭代”的闭环。1961-1963年,双方联合开展23次算法测试,优化11种核心参数,使自主算法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大幅提升。

设备研发协同:军事科研单位提出需求(如“抗干扰”“小型化”),电子企业负责工程实现,中科院提供技术支持。“104型”加密机的研发中,总参三部提出“适应原子弹试验的强电磁环境”需求,718厂联合中科院物理所,开发出“电磁屏蔽外壳”,使设备在核爆电磁脉冲下仍能正常工作。

资源共享协同:建立“设备-资料-人才”共享机制,中科院的计算机(103型)、军事单位的测试场地、企业的生产线相互开放。1962年,718厂借用中科院的计算机完成“104型”设备的密钥流分析,节省研发时间6个月。

(二)人才队伍的重组与培育

针对人才断层危机,采取“老兵带新兵+实战培养+高校定向输送”的模式,重建人才队伍:

“旧部重组”挑大梁:十二年规划期培养的万哲先、戴宗铎等50名骨干,成为攻坚核心,每人带教2-3名青年学者,1960-1963年培养新一代人才80人。

“实战练兵”育人才:将科研人员派往边防、导弹等一线部队,在实际通信场景中解决技术问题,积累经验。1962年,20名科研人员赴新疆边防,在极端环境下调试设备,既解决了通信难题,又培养了“实战型”人才。

高校“定向培养”补新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在数学系增设“密码学方向”(对外称“应用数学”),1961-1966年培养毕业生200余人,全部输送至密码研究单位,形成稳定的人才供给。

1966年,全国专职密码研究人员增至300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队,人才断层危机彻底化解。

(三)保障体系的自主构建

为确保协同体系高效运行,建立“经费-政策-保密”三大保障:

经费保障:1960-1966年,国家投入密码技术专项经费2.3亿元,占同期国防科技经费的5%,重点支持算法研发与设备国产化。

政策保障:1962年颁布《密码技术攻关奖惩条例》,对突破关键技术的团队给予重奖(如“104型”研发团队获奖金5万元);同时设立“容错机制”,允许研发试错,鼓励创新。

保密保障:建立“分级保密”制度,核心算法(如原子弹试验用密码)为“绝密级”,仅限5人接触;普通设备技术为“机密级”,严格限制资料外传。1964年原子弹试验期间,密码技术的保密等级与核技术同等,确保万无一失。

五、突围成效:自主密码体系的成型与战略价值

1966年,中苏决裂后的第六年,中国已建成“理论自主、算法安全、设备国产、人才充足”的密码体系,实现从“依赖苏式”到“完全自主”的历史性转折,其战略价值在国防与外交领域集中体现。

(一)“两弹一星”的保密通信支柱

1964年10月原子弹试验、1966年10月导弹试验中,自主密码技术成为“保密生命线”:

原子弹试验:使用“104型”加密机与“自适应密钥”算法,保障试验指挥中心与北京的实时通信,全程未被外部监听破解。试验成功后,总参三部《保密通信总结报告》称:“自主密码的绝对安全,确保了试验计划的严格保密,为试验成功提供了关键支撑。”

导弹试验:研发“弹载加密模块”,采用“微型化LFSR”算法,体积仅0.5立方分米,重量500克,实现导弹飞行数据的加密传输,防止试验参数泄露。1966年10月,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中,该模块稳定工作,确保了“弹-核”结合的精准控制。

(二)外交与边防的通信安全屏障

1960-1966年,中国外交面临“中苏决裂+中美对峙”的双重压力,自主密码技术保障了外交通信安全:

外交密码升级:将汉字加密算法应用于外交电报,替代苏式密码,1963年周恩来访问亚非14国期间,自主密码成功抵御外部监听,确保访问行程与谈判内容的保密。

边防通信覆盖:为边防部队配备“631型”便携式加密机,实现全国边防哨所的加密通信覆盖,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期间,该设备保障了前线与后方的指挥协同,未发生一次泄密事件。

(三)密码学自主化的长远奠基

这一时期的“密钥突围”,为中国密码学发展奠定了三大基础:

技术基础:形成“序列密码-分组密码-汉字密码”的完整算法体系,开发出5类12种自主加密设备,确立了“算法适配硬件、安全优先实用”的技术路线。

体系基础:构建的“军民协同”研发体系、“分级保密”管理体系、“定向培养”人才体系,成为后续密码学发展的制度框架,沿用至改革开放后。

原则基础:确立的“自主可控、不依赖外部”原则,成为中国密码学的核心发展理念——1980年代商用密码体系建设、2000年代“国密算法”研发、2020年代量子密码探索,均遵循这一原则。

1966年,《密码技术自主化发展总结报告》指出:“中苏决裂的危机,倒逼我们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有立足本土,才能掌握安全的主动权。”

结论

1960-1966年的“密钥突围”,是中国密码学发展的“涅盘之战”。中苏决裂带来的技术断供危机,虽使中国密码学陷入绝境,却也迫使中国彻底摆脱苏式体系依赖,通过“理论反哺实践”突破算法桎梏,“旧部重组攻坚”实现设备国产化,“军民协同补位”重建研发与人才体系,最终建成完全自主的密码体系。这一过程中,中国密码学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更在制度与理念上确立了“自主可控”的发展原则。

从历史维度看,“密钥突围”的意义远超密码学领域:它验证了“危机倒逼创新”的发展逻辑——外部封锁虽会造成短期困难,却能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化;它彰显了“军民协同”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使中国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快速整合力量突破关键技术。从现实维度看,当前中国面临的网络安全与密码学挑战(如量子计算威胁、国际标准竞争),与1960年代的“密钥突围”虽场景不同,但“自主创新、军民协同、底线思维”的经验仍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两弹一星”保密通信的具体案例,还原自主密码技术的实战应用细节;同时加强中苏密码技术发展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制度下敏感技术的发展路径差异,为当代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丰富的历史镜鉴。

参考文献

一、官方档案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藏:《1960-1966年密码学应急攻关档案》,编号:K-2-17,1966年。

军事科学院藏:《国防保密通信危机应对纪要(1960-1964)》,编号:GF-1960-07,1964年。

国家密码管理局编:《中国密码工作史料选编(1960-1966)》,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

电子工业部档案馆藏:《加密设备元器件国产化攻关总结报告》,编号:DZ-1962-06,1962年。

总参三部档案馆藏:《1964年原子弹试验保密通信总结报告》,编号:ZC-1964-10,1964年。

二、学术专着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万哲先:《有限域与密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2015)》,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

戴宗铎:《序列密码理论与实践》(内部专着),军事科学出版社,1978年。

刘木兰:《中国现代密码学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三、期刊论文

万哲先:《有限域上的非线性组合序列》,《数学学报》,1963年第2期,第145-158页。

戴宗铎:《自适应密钥的设计与实现》,《国防科技》,1964年第4期,第1-9页。

赵战生:《1960年代中国密码学的自主化转折》,《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年第7期,第36-40页。

李向前:《中苏决裂对中国国防科技的影响》,《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56-63页。

[俄]A.B.茹科夫:《1960年苏联对华密码援助终止的决策过程》,《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5期(译文),第98-105页。

四、口述史料

万哲先访谈录(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口述史”项目,编号:KS-2005-012。

戴宗铎访谈录(2008年),《军事密码学发展史口述史料》,军事科学院内部资料,2008年。

“104型”加密机研发团队访谈录(2009年),《电子工业口述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聂荣臻秘书口述录(2010年),《聂荣臻与国防科技》,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

北京大学1963届“应用数学”毕业生访谈录(2007年),《北大数学百年史资料》,2007年。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