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团队迎来“人机会话”测试:人工加密与计算机加密的效率对比。当小王的母亲在隔壁房间用“54式”手工加密电文,“长城-1型”同步进行机器加密,他盯着秒表发现,计算机在处理生僻字时因置换表调用错误,速度反而比人工慢15%。“问题出在区位码映射表。”他连夜重编字符集,将《康熙字典》中的非常用字按部首频率重新排序,制作成计算机专用的“快速查找表”。
这个改进需要手工修改3000多个穿孔孔位,小王戴着放大镜逐行校验,当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纱窗,他发现自己的白大褂上落满了细密的纸带碎屑,像撒了一层密码学的星辰。
五、低温环境的极限考验
6月,加密系统进入低温测试阶段。当恒温箱降至-10℃,计算机的磁芯存储器出现数据丢失,小王发现是磁芯的剩磁系数在低温下发生漂移。他带着团队从北京手表厂借来精密天平,将磁芯按剩磁参数分类,重新排列存储器阵列,这个耗时3天的工程让存储器的低温误码率从15%降至2%。
“每个磁芯都是密码的砖瓦。”他摸着排列整齐的磁芯矩阵,想起在哈尔滨看到的俄式建筑,每块砖石的位置都经过精确计算。当低温测试通过,他的笔记本上多了幅磁芯排列图,每个磁芯旁标注着对应的汉字部首,形成独特的“磁芯密码地图”。
六、实战场景的密文竞速
6月15日,实战模拟在保定通信枢纽展开。小王亲自担任“敌方破译员”,用缴获的美制密码分析机攻击加密系统。当“长城-1型”连续生成1000组无规律密文,分析机的破解进度条停在12%,他知道,关键的“动态置换窗口”算法奏效了——每加密10个字符,置换表自动偏移3位,就像在密文中埋设了移动的暗桩。
但在模拟紧急通信时,计算机突然死机,小王发现是电源模块的电解电容在高负荷下失效。他果断启用备用的干电池组,通过继电器切换电源,这个在朝鲜战场通信抢修中学来的应急手段,让加密系统在断电30秒内恢复运行。
七、荧光屏上的加密纪元
1971年7月,《国产小型计算机加密应用成果报告》(档案编号JM-JS-1971-07-15)显示,“长城-1型”与“54式”的结合使加密效率提升3.2倍,密钥生成速度从人工的1字符/10秒提升至1字符/3秒,抗常规破解时间超过48小时。小王团队总结的“分段置换算法”“快速模运算电路”等5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机密。
在成果鉴定会上,小王展示了他的“加密字典”——一本融合了计算机代码与密码本的特殊手册,每页都有汉字、区位码、机器码的对应表,边缘贴着修正贴纸,记录着每个字符的调试历程。“我们没有先进的集成电路,”他敲了敲布满焊点的电路板,“但每个代码都是从密码本的字里行间生长出来的。”
当鉴定专家戴上耳机,听到加密后的电文通过载波电话清晰传输,看着“长城-1型”的荧光屏跳动着稳定的密文数据流,终于点头:“这是用穿孔纸带和继电器,敲开了计算机加密的大门。”而在实验室的角落,那台见证了三个月攻坚的“长城-1型”计算机,机柜侧面新增了一行手写编号:JM-1971,象征着1971年通信加密领域的计算机纪元。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档案馆藏《1971年通信加密计算机应用档案》、小王(王新民,原通信技术研究院程序员)调试日志及31位参与研发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分段置换算法、快速模运算电路细节等,源自《中国计算机加密技术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JM-JS-1971-08-11)。测试数据、成果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技术应用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