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钰朝陈地主点点头,示意他不必多礼,然后解释道:“陈员外一家就住在傅家村旁边,我以前在村里的时候曾见过陈员外几回,但并不知道他是‘三柳先生’。”
事情已经过去了,傅文钰当然不会提对方曾想让自己妹妹嫁给他那个傻儿子的事,这对两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真是意外啊,三柳先生居然就是陈地主。
张掌柜恍然,“原来如此。”
陈地主则心情复杂。
当年从傅文钰口中得知儿子痴傻的真相后,他坐立难安,于是四处打听着好大夫。后来更是带着妻儿上门求医,前些日子才回来。
但即便是出门在外,‘傅先生’的名声也传入了他的耳中。这让他时常感慨,没想到当初那个少年,居然已经成为了这样了不起的人物。
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好在自家并未与他结仇,不然可没有现在的安稳日子。
如今儿子虽然依旧心智不全,稚言稚语,但之前出门在外的时候,他意外走失,然后遇到了一对沦为乞儿的失孤兄妹。那对兄妹栖身破庙,并未因为自身境遇自怨自艾,反而照顾了儿子两日,将讨来的饭分给他吃。
两个都是良善的孩子啊。
所以找到儿子后,自己便与老妻商量,将这对兄妹收为了义孙,义孙女。
如此一来他们兄妹有了依靠,可以读书习字,也不愁吃喝,将来也能有个好亲事。而儿子有了心地良善的子女,以后也不会受人欺凌。只要好生教导,没准再过些年,自家也能像唐家一样,成为柳州的大户人家呢,毕竟唐家先祖也是义子出身。
真有了那一日,自己也对得起祖宗了。
是以回来后,他就把这几年给儿子、孙子孙女写的话本整理了出来,准备找老友刻印。如今柳州的话本越卖越广,对他也是一件好事。
只是没想到会遇上傅文钰。
想到刚才傅文钰没有提婚事,应该也是不在意,不会记仇,陈地主心中大定。他将厚厚的一叠纸拿了出来,道:“这是我这几年写的话本……”
【李歆】
李歆在柳州长大。
小时候母亲告诉她,她爹已经死了。但长大之后,她思索着自己这么多年来观察到的异状,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于是母女俩开诚布公,李歆得知了真相。
她的亲爹居然是镇北侯!
而母亲也不是守寡,更不是和离和休弃,而是被逼走的!
知道这个消息后,李歆心头火起。她并没有埋怨母亲,因为她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母亲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不然她们母女俩不一定能活到现在。毕竟一个相信算命先生而不相信自家人的人,做出什么事情来都不奇怪。
所以她的满腔怒火就冲着那位亲爹,以及申老太太去了。
可惜的是,母亲并不同意她去京城寻人。
她记得母亲当时是这样说的,“歆儿,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娘这么多年来虽然也很不甘心,但我们要往前看,要顾着自个儿。”
“那位申老夫人是你爹亲娘,同出一个屋檐下,一个‘孝’字压下来就够我们受的了。更别说还有很多人在一旁虎视眈眈,申家乱得很,什么爵位、妯娌、嫡出庶出等等。”
“那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然后李歆便问:“那我爹呢?”
李娘子沉默了一会儿,才用一种李歆当时并不明白的表情和语气道:“你爹,你爹在我们成亲之后没多久,就到外头去了。”
“是陛下让去的。”
“按照朝廷的规矩,他领兵在外,家眷就得留在京城。所以我没有跟着一道去,而是留在了镇北侯府。”
“不说你爹了,”李娘子收敛住复杂的表情,再次叮嘱女儿,“总而言之,歆儿你不要去京城。申家家大业大,申老夫人,也就是你的那位祖母也不是等闲人家出身,我们小家小户是斗不过她的。”
李歆只好应是,但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后来,‘傅先生’出现了。
那是一个妙笔生花,能把话本卖到京城的人,所以当他带着人前往京城的时候,李歆鼓起勇气求上门,在母亲担忧的目送下出发了。
来到京城后,她并没有莽撞,而是借住在姨母家里,一边做生意一边打探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许多事情水落石出。
比如最为要紧的,原来大家都以为她们母女已经死了。
以及,她亲爹并未再娶,非陛下传召不回。
这也是后来傅先生写出了那篇话本后,母女二人愿意跟他回去的原因之一。毕竟若他没有心,也护不住人,那又何必去京城受苦呢。
事实证明她们没有选错。
因为回到京城后,她的亲爹镇北侯申义伦,不但将她们母女俩安置在将军府内,离那位面慈心狠的申老夫人远远的,还让人散播了消息,揭露了申老夫人的真面目。
后来她爹为了防止申老夫人再插手自己的后院,也为了保护她们母女二人,还特地请下来了一道旨意。
那是关于爵位的。
他说自己早些年打仗的时候伤到了身子,以后不会再有子嗣了,所以以全部军功,请旨让女儿,也就是李歆的孩子来继承镇北侯的爵位。
旨意下来的那天,整个京城都轰动了。
此后她的人生,明亮而有光。
加一篇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