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紧地是,官家下诏,吩咐修敕局的立法官、提举官、详定官等员,针对此案,于三日内统筹各司百官之意见,加急编纂了一门敕伪诏法,遴选入大邺刑统疏议里,这一门新法,将会成为今岁春闱的重中之重。
会试会考的题目,自然而然,在两日后的升舍试里也会着重去考,不但是律学生员要考,书学、画学、算学、武学以及太常寺医学,在策论部分,都会加一道与新律新法相关的判案律论。
一案掀起千层风浪,不消半个时辰,试题变动的消息,势若地动,传遍了整座三舍苑,举生皆惊,尤其是雍院外舍生,绝大多数俱是骇然变色,据闻修敕局新编的新法,光是法令这一部分,就足足有上千例,法牍达到七册至多,要在两日的时间里悉数掌握,这不是难如上青天吗!
此事在温廷安的意料之中,昨夜在合门整理奏折之时,她就料知到,伪诏一案非同小可,关涉国是,极可能会被选为律论考题,加之大邺律法的发展鼎盛严明,刑统一直在日日新,但与造谣祸心相涉的敕令,并不是很齐全,官家定会借机吩咐有司另纂新律,且命应考诸生重视此案。
堂上一片哀鸿遍野之声,吕鼋拈着须,亦是无可奈何。近岁时局愈发动荡不安,官家对入朝为官的举子做出要求,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生员看到的只有新律之中枯燥法例,但这一桩伪诏案,其背后牵涉的,很可能是邺金两国之间的和平往来。关乎这一桩伪诏案到底要不要纳入会试选题,早朝时分,在宣政殿里就吵翻了。
以庞汉卿为首的左党上疏道:“大邺中外危惧,公私困弊,今新法新设,事干国体,宜对举子科考,以助国威,煅铸良才。”意思是要鼎力支持让所有举人都考新律。
以温青松为首的右党奏议道:“伪诏一案,理循新法当黜,但刑统乃是天下之公器,术业有专攻,并非庸常之生可执之。”大意是,可以添加这一道题,但对律学生员添加就行,至于学其他专业的生员,还是免了,减轻一些负担。
温庞两党相争激烈,反反复复数百言,音辞激愤,场面可谓是唾涎喷溅,官家不置可否,又去问了翰林院、兰台(知谏台)的意见,翰林院与兰台是追随帝心的,老太傅与吴嵬自当不是发表意见。
俄而,官家看向了东宫太子,问询他的看法。举朝皆是知晓,官家年事已高,在内宫数位皇子的夺嫡之争里,有扶太子上位的想法,连月以来的早朝,都在龙椅旁摆了个座儿,让太子听政。加之太子是主持会试的主考官,询问他的意见再是寻常不过了。
太子理所当然没有直面回答,而是向官家引荐了一个人,是去月新擢的大理寺卿阮渊陵。官家对这位玉树临风的年轻人很有印象,是五年前连中三元的新科状元郎,不论文章策论,还是录问推鞫,俱是做得极好,在五年内屡破大案百桩,一个月前,前大理寺卿王举正致仕,在文心殿述职时,也引荐了此一年轻人。
循理而言,大理寺只掌事勘案之务,会试出题方向并不在其管辖之中,但官家躬自召阮渊陵入对,阮渊陵似是早有准备,应对得从善如流,最后,官家龙颜悦之,采信了阮渊陵的奏疏。
全举子仍旧统一增考律学试题,但会依照难易程度划分,雍院的律学生员不仅主考新律的经义,还会考判案推鞫,其他学目的生员仅用考新律的经义就足够,所有人统一用的会试教材是《大邺刑统新律校注》。
待晌午散学后,学斋里的众人,俱是去争先恐后地涌去书肆,《新律》很快变得洛阳纸贵,吕祖迁是吕鼋的儿子,是最早知晓增题的风声的,他不紧不慢地从书箧里摸出了两册书牍,递了一本给温廷安。
温廷安纳罕地看了吕祖迁一眼,吕祖迁以拳抵唇,别扭地清了清嗓子:“别误会,这新律书牍是我爹命我给你备的,就希望你考好些,将来还能与我同席,我告诉你啊,你争点气,可别拖了我后腿。”
温廷安这时候才发觉这位同窗,骨子里竟有些傲娇的成分在,她觉得,增加了律论试题,兹事体大,温老太爷一定会托长贵着手去采买教材,她一定是不缺的,但念在也不能拂了吕祖迁的面子,她只好言谢收下。
吕祖迁虽然觉得,温廷安最近变聪颖了许多,但这位纨绔子弟,到底几斤几两,他还是清楚的,对他拨得头筹,还不构成真正的威胁。纵使吕鼋特地留了一本书册,命他转交,但那又如何?
这一牍新律校注是连夜雕版刻印好的,上好的兰考桐皮纸页上弥漫着清郁的墨香,墨线校订纸页,厚厚的一沓,约有半个巴掌之厚,全篇啃下来定是要费不少功夫。
吕祖迁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自己背下来,都要耗费很多的心力,更何况是温廷安。
自己虽然与温廷安最近有些交情,但到了竞争科考的局面,他是绝对不容许自己输的。
今日雍院外舍生的生员,就如热锅上的蚂蚁,抢到了《新律》,就开始心急火燎地抄背。气氛格外凝肃沉重,空气里沉得仿佛可以拧出浆水。
温廷安先去寻了杨淳,今日轮到他在膳堂帮工,故此他没有抢到那本《新律》,目下正急着焦头烂额,寻思着去文库借来抄,抄完就赶紧背诵。
温廷安摁住他,道:“若是考试,新律也分有次重点,只消搞清楚官家最关注伪诏案的哪些部分,我把重要的法例圈下来,你对症下药,逐一将重点背下就行。”
“真的,律论也可以有挑重点?”杨淳不可置信地道,“但这不是投机取巧么?”
温廷安想他是误会了什么,淡笑道:“新律每一个条例都是重中之重,但杨兄不妨代入官家的位置上,仔细想一想,若是你是官家,要生员推鞫这一桩伪诏大案,你希望生员从何处疑点着手,待抓着了嫌犯之后,又该用新律之中的哪些敕令,给嫌犯定量罪咎呢?”
杨淳细微忖度过后,明悟了过来,“我懂廷安弟的意思了,官家当然不能让出题官考所有的律论,出题官一定会循着官家的意思出题,挑拣伪诏案所牵涉到的敕令入手,我说的对否?”
温廷安点点头,放在前世,这就叫做琢磨透考官的意思,按照考官希望的方向答题,最容易得高分。
趁着下午没有射骑课,她在文库帮杨淳裨补缺漏,耙梳完了新律里的大部分重点之后,杨淳突然剀切地道:“廷安弟,你待我真好,我本出身寒微,学斋里很多人都是不大看得起我的,也不同我搭话,甚至是吕博士和斋长也……总之,只有你愿意同我做朋友,钟师兄欺侮我时,你愿意帮我出头,且还一心督导我的课业,你对我的恩情,我真不知该如何报答。”
如果硬要做个譬喻,他在族学里求学的日子,是压抑的,是阴暗的,是见不到曙光的,那么,温廷安的到来,相当于在黯淡无光的沉郁日子里凿开了一个窟窿,阴冷的人世间里,一霎地逐渐有了光和热。
温廷安淡笑道:“杨兄不必这般说,你我皆是同一所学斋的,互帮互助当是应该的,这只是我的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主要是在原书里,杨淳是一位清正廉洁的清官,在未来会成为沈云升麾下的忠实幕僚,她帮杨淳的一半目的,便是为了拉拢人心。
另一半的目的便是,杨淳考会试考了足足二十年,近乎三分之一的人生都耗在了科举上,她测过他的底子,觉得他只是一些习学法子用得不大对,纠偏过来,就能少走太多弯路。
“温老弟,原来你在这儿啊?”
正说间,一个吊儿郎当的少年嗓音从窗扃之外适时响起,庞礼臣的面容出现在了外头,一面将书箧扔了进来,一面道,“小爷找你好久了,今儿听我师父说,会试要考那个劳什子新律,我对律法可谓是一窍不通,你快帮我补习一下!”
哪知道,庞礼臣话声刚落,藏在墙外旁听的一堆同斋的生员,也争先恐后地跟着探出脑袋瓜子,盯紧了温廷安,眼巴巴地道——
“廷安弟,我们觉得你讲得挺有道理的,敢问你也能帮我们补习一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