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主心里“咯噔”一下。
暗道这小子有点门道,不像旁边那个毛头小子只会咋呼。
这幅画当然是他收来的,收的时候除了自已认真看,还请了几位朋友一起过眼。大都觉得是明清或是民国时期仿得不错的摹本,具体是谁仿的、值多少钱,谁也说不准。
他先前那套说辞,从“是吴道子真迹”改成“可能是吴道子真迹”,无非就是想给买家营造种心理优势罢了。
但此刻被陈默直白点破年代,摊主脸上那职业性的笑容顿时收敛了几分,带着点试探问:“哦?您对明画有研究喔?”
陈默有个锤子的研究。
他说的都是先前学的固定话术。
对方能把这幅画摆摊子上,就连忽悠人的价都只敢开三百万,不就摆明了完全没看出它的真实身份?
这种情况下,把年代定在明朝,其他随便说都没问题。
“研究谈不上,但见过一些。”
陈默模棱两可地回答,继续施压:“明朝仿前朝书画的风气很盛啦,尤其是仿吴道子这种画圣的作品,好多画工为了学习或是牟利,都会临摹。你这幅,笔力是不错,线条流畅、人物生动,有点‘吴带当风’的意思,但细看之下,匠气稍重、灵动不足,应该是明代中后期海州那一带的高手仿的,算高仿,但离真迹……差着境界呢。”
陈默故意说这幅画是“海州高手仿的”,这其实是最基本的谈判策略。
对方想营造买家的心理优势,他就顺着对方的话,恰到好处展示自已的“实力”——刚好压过一头,还把真相稍作修改,给这幅画定下“还不错但绝非顶级珍宝”的调子。
听着陈默的分析,
摊主心里清楚,这个从大陆来的同胞确实是个内行人,最开始那反应肯定是演的,后面才是他真实的样子。
喊三百万想宰肥羊,看样子是行不通啦。
不过他这幅画成本也就两三万,不管怎么卖,肯定都不会亏。
想到这里,
摊主定了定神,依旧维持镇定。
“话不能这么说啦!”
“海州片也有精品的,精品照样能上拍卖拍出高价耶!我这幅,你看这人物开脸、这衣纹的转折,多细腻!绝对是高仿里的顶尖货色!三百万,真的不贵啦!”
“顶尖货色?”
陈默摇了摇头,
指着画中一处不太起眼的角落:“这里,还有这里,用笔略显犹豫,线条的连贯性稍欠,应该是摹者临摹时心神不够专注才这样。真正的大家,一笔下去气韵自成,绝不会有这种断续感。这刚好证明它是摹本,而且摹者当时可能不在最佳状态。”
这会儿,
陈默已经完全随心所欲了。
但偏偏就是这种气势,加上基于“事实”的“挑刺”,特别有说服力。
摊主顺着陈默指的方向看去,
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儿。
“那……你说,你觉得它值多少啦?”摊主终于松口询价——这是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关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