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4章 机器人工厂(1/2)

三天后,清晨。

李长夜的车队驶离了繁华的市中心,向着远郊的工业区进发。

今天,他要亲自视察寰宇智能的核心——"天枢"机器人生产基地。

这是一片占地超过五千亩的超级工厂,从空中俯瞰,银白色的厂房如同一座未来之城。

整个园区被高耸的围墙环绕,每隔百米就有一个监控塔,安保级别堪比军事基地。

"李董,我们到了。"

龙威的声音将李长夜从沉思中唤醒。

透过车窗,李长夜看到了工厂大门上方那行巨大的标语:"寰宇智能——创造未来的伙伴"。

工厂总经理赵明早已在门口等候。

这是一位四十多岁的技术型管理者,曾在某知名机器人公司担任高管,被李长夜高薪挖来。

"李董,欢迎来到天枢生产基地。"赵明恭敬地打开车门:"按照您的要求,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全流程的参观路线。"

李长夜点点头,在赵明的引领下走进工厂。

穿过安检通道,眼前豁然开朗。

一条宽阔的主干道直通各个厂房,道路两侧是精心设计的绿化带,完全不像传统工厂那样冰冷生硬。

"李董,我们的工厂分为六大区域。"赵明一边走一边介绍,"原材料仓储区、核心部件制造区、整机组装区、性能测试区、成品仓储区,以及最重要的——能源系统生产区。"

"先去能源系统生产区。"李长夜说道。他知道,电池技术是机器人的命脉,也是系统给予他的最核心技术之一。

一行人乘坐电瓶车,很快来到了一座造型独特的圆形建筑前。

"这里就是我们的能源中心。"赵明的语气中带着自豪,"里面生产的,是改变整个行业的革命性产品——'星核'固态电池。"

进入厂房,李长夜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巨大的无尘车间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透明的防护罩内,精密的机械臂正在进行纳米级别的材料沉积。一块块晶莹剔透、散发着淡蓝色光芒的电池芯片,如同艺术品般被制造出来。

"李董,这就是'星核'电池的核心——石墨烯复合固态电解质。"赵明指着生产线上的成品,眼中满是狂热,"它的能量密度是目前最先进锂电池的十倍,充电速度快五十倍,而且绝对安全,即使被穿透也不会起火爆炸。"

"具体参数呢?"李长夜问道。

"单块标准电池组,重量15公斤,可以支持'天枢'机器人连续工作24小时。"赵明打开平板,展示详细数据,"在标准作业强度下,比如物流分拣,续航可达30小时。而充电时间,从零到满电,只需要15分钟。"

"15分钟?"即使早有心理准备,李长夜还是被这个数字惊到了。

"是的,而且我们采用的是无线充电技术。"赵明带着李长夜来到另一个区域:"您看,这些是充电基站。机器人只需要站在上面,就能自动充电。我们在工作区域设置了多个充电点,机器人可以利用任何空闲时间补充能量。理论上,它们可以实现真正的24小时不间断工作。"

李长夜走近一个正在充电的测试机器人,只见它静静地站在充电板上,脚下泛起淡淡的蓝光。头顶的显示屏上,电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

"这项技术,如果用在电动汽车上..."李长夜若有所思。

"理论上完全可行。"赵明立即回应,"一辆搭载'星核'电池的电动车,续航可达3000公里,充电15分钟就能再跑3000公里。这将彻底改变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

"但我们不会这么做。"李长夜淡淡地说,"至少现在不会。"

赵明识趣地没有追问,继续带领参观。

离开能源中心,一行人来到了整机组装区。

推开厚重的隔音门,一个比足球场还要大的超级车间展现在眼前。与想象中的嘈杂不同,这里安静得可怕,只有机器运转的轻微嗡鸣声。

"这是我们的'天工'智能装配线。"赵明介绍道,"整个组装过程完全自动化,精度达到微米级。每天可以生产500台'天枢'机器人。"

李长夜看着眼前的壮观景象。

在这条长达500米的生产线上,机器人的各个部件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精准地组合在一起。机械骨架、驱动系统、传感器阵列、中央处理器、外壳装甲...每一个环节都完美无瑕。

"等等。"李长夜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你们用机器人...来生产机器人?"

赵明笑了:"是的,这些是'天枢'的简化版本,专门用于生产制造。它们没有高级AI系统,只能执行固定的装配程序,但精度和效率都是人类工人的百倍。"

"有意思。"李长夜若有所思,"机器人制造机器人,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原材料和能源,产能可以无限扩张。"

"您说得对。"赵明压低声音,"实际上,如果我们全力运转,月产能可以达到5万台。但按照您的指示,我们目前只开了10%的产能。"

李长夜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生产线的尽头,一台台崭新的"天枢"机器人正在接受最后的检验。它们整齐地排成方阵,在技术人员的指令下,同步完成各种复杂动作。

"每一台出厂的机器人,都要经过168小时的极限测试。"赵明说道,"包括高温、低温、高湿、粉尘、冲击、跌落等各种极端环境。只有100%通过所有测试的产品,才能获得出厂资格。"

就在这时,一名工程师快步走来:"赵总,新一批次的测试数据出来了。"

赵明接过平板快速浏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李董,好消息。这批产品的合格率达到了99.8%,创下新高。"

"那0.2%呢?"李长夜问道。

"会被完全拆解,找出问题原因,然后回炉重造。"

赵明回答,"我们不允许任何有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

参观继续进行。在测试区,李长夜亲眼见证了"天枢"机器人的各种极限表现。

一台机器人正在进行负重测试,它轻松举起了500公斤的钢锭,并保持了整整一小时。

另一台正在进行精密操作测试,用比头发丝还细的工具,在显微镜下组装微型零件。

还有一台在模拟极端环境舱内,在零下40度的低温中正常工作,随后又被投入100度的高温环境,依然运转自如。

"它们的工作温度范围是多少?"李长夜问道。

"零下50度到零上80度。"赵明回答,"而且在这个范围内,性能衰减不超过5%。无论是西伯利亚的严寒,还是撒哈拉的酷热,'天枢'都能正常工作。"

"防护等级呢?"

"IP68,完全防尘防水。理论上可以在10米深的水下工作2小时。"赵明补充道,"外壳采用航空级钛合金,能抵抗小口径子弹的直接射击。"

李长夜在心中默默计算。如此性能的机器人,如果用于军事...他摇摇头,将这个危险的想法压下。

"李董,接下来是最精彩的部分。"赵明神秘一笑,"请跟我来。"

他们来到了工厂的最深处,一扇需要多重验证才能开启的大门前。

"这里是我们的'天演'实验室。"赵明一边输入密码一边说,"里面展示的,是'天枢'机器人的真正潜力。"

大门缓缓开启,露出一个巨大的圆形大厅。大厅中央,数十台机器人正在进行一场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

有的在进行高速奔跑,速度堪比专业短跑运动员;有的在进行复杂的攀爬,如同灵活的猿猴;有的在操作各种工具,从电焊到缝纫,无所不能;还有的在...互相配合,完成需要默契的团队任务。

"这是..."李长夜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这是'天枢'的学习模式。"赵明自豪地说,"它们配备了最先进的AI系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技能。理论上,人类能做的任何体力工作,它们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并超越。"

"多短?"

"简单的动作,比如扫地、擦窗,只需要观察5分钟。复杂的技能,比如烹饪、裁缝,大约需要2-3小时。"赵明调出一段视频,"这是昨天的测试记录。一台完全没有烹饪程序的机器人,在观察了一位大厨做菜3小时后,成功复制了他的十道拿手菜,而且味道相似度达到95%。"

李长夜沉默了。他意识到,自己掌握的,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可能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力量。

"产能提升计划怎么样了?"他突然问道。

"按照您的指示,二期工程已经开工。"赵明立即回答,"预计明年年中完工,到时候月产能可以达到10万台。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建设三期、四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