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淡墨,将榆关的青砖城墙晕成青灰色。哈桑趴在关隘西侧的山岗上,手里握着张三新改良的“双筒望远镜”——琉璃镜片经过反复打磨,清晰度比之前提升一倍,能看清城墙上辽军的甲胄纹路。按王晏之的指令,他要带着五十名斥候,摸清榆关的最新布防,为开春后的攻坚做准备。
“将军,辽军在关墙上加了‘狼牙拍’。”身旁的斥候低声汇报,手指向城头——晨雾中,数十块布满尖钉的木板悬挂在垛口旁,用铁链固定,这是辽军从宋军《武经总要》中学来的守城器械,一旦有敌军攀城,松开铁链就能砸伤士兵。哈桑点头,在羊皮图上画下“狼牙拍”的位置,又标注“每五十步一架,共三十架”,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晨雾中格外清晰。
顺着望远镜的视野往下看,榆关的护城河宽三丈、深两丈,水面结着薄冰,冰面下隐约能看到“暗桩”——辽军在河底插了密密麻麻的铁尖木桩,防止宋军涉水攻城。关前的空地上,新挖的“陷马坑”呈“梅花状”分布,坑底铺着碎石,上面盖着干草和薄冰,不仔细看根本察觉不到。“这些防御比布防图上多了三成,”哈桑皱眉,“耶律烈果然提前加固了关隘。”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关后的“粮道”上——一队辽军粮车正缓缓入关,约二十辆,护卫骑兵有五十人,马鞍旁挂着弯刀和弓箭。哈桑立刻让斥候记录:“每日辰时,辽军粮车入关,护卫五十骑,路线沿榆关东侧的‘沙河南岸’行进。”这是重要的情报——若能截断粮道,榆关的辽军撑不了一个月。
侦查至午时,哈桑带着斥候悄悄撤离山岗,沿着原路返回。路过沙河时,他特意让士兵测量水深:“此处水深五尺,冰层薄,开春后可涉水绕后。”还让人取了水样,装在陶瓶里——回去后要让张三检测水质,若适合饮用,开春后攻城时就能减少后勤压力。
蓟州城内的工匠作坊里,张三正带着二十名工匠,改良“撞车”的冲头。原来的冲头是实心熟铁,重量大却冲击力不足,现在要改成“空心尖锥状”,内部填充铅块,既减轻重量,又能增强破城力度。“再把冲头的尖端磨锋利些,”张三拿着铁锤,亲自敲打铁坯,火星溅在地上,与工匠们的敲打声交织成节奏,“榆关的城门是榆木包铁,普通撞车根本撞不开,得靠这改良冲头。”
“张师傅,‘飞天梯’的滑轮做好了。”一名工匠举着新制的木滑轮跑来。这是张三按北宋“攻城器械图”设计的新型攀城工具,梯身用槐木制成,顶端装着带铁钩的滑轮,能勾住城头垛口,士兵们可踩着梯阶快速攀城,比传统攻城梯节省一半时间。张三接过滑轮,安装在梯身上,拉动绳索测试:“再加固一下梯身的榫卯,别攀到一半断了。”
王晏之走进作坊时,正看到工匠们在组装“回回炮”。这是从辽军手里缴获的配重式投石机,张三将炮架的木柱换成“枣木”,配重箱里加了“活门”——可根据目标距离调整配重石块的数量,射程能从三百步提升到四百步。“大人,这改良后的回回炮,能把五十斤的炮石扔到榆关城头,”张三指着炮架,“还能抛‘火油弹’,点燃后能烧着城头的狼牙拍。”
王晏之点头,拿起一枚“火油弹”——陶制外壳,里面装着火油和硫磺,引信是浸过桐油的麻绳。“开春攻城时,先用回回炮抛火油弹,烧掉狼牙拍和城头的防御器械,再用撞车破城门,飞天梯攀城,”他指着作坊外的演练场,“明天开始,让士兵们用仿制的榆关模型,演练攻城战术,熟悉新器械。”
午间的日头正烈,蓟州城外的垦荒田里,王阿福正帮着老农播种耐盐禾。他从泗州运来的“改良禾种”,经过李四的培育,抗寒能力比之前强,能在开春提前半个月播种。“阿福,这新种子真能提前发芽?”老农握着禾种,有些怀疑。王阿福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育苗手册”:“李师傅说,把种子泡在温水里半个时辰,再播种,五天就能发芽,比旧种子快三天。”
不远处的“农具维修坊”里,泗州来的铁匠们正忙着修理犁铧。一名契丹老农推着损坏的犁赶来,铁匠接过犁,用铁锤敲打变形的犁铧,不到一盏茶时间就修好。“多谢师傅,”老农递过几个鸡蛋,“这是家里新下的,您别嫌弃。”铁匠笑着收下,又拿出一张“农具保养图”:“用完后擦干净,涂些猪油,不容易生锈。”
黄昏的风渐渐起了,吹得蓟州城的“宋”字旗猎猎作响。王晏之来到垦荒田旁的“劝农馆”,里面挤满了前来咨询的百姓。劝农使们正用“沙盘”演示种植技巧,讲解如何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播种深度;墙上挂着“节气图”,标注着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割,用汉、契丹两种文字书写,方便不同民族的百姓查看。
“大人,今年的垦荒田已有三十万亩种上了耐盐禾和桑麻,”劝农使汇报,“预计秋收能收粟米三十万石,桑麻二十万斤,足够蓟州、幽州的百姓和军队食用。”王晏之点头,走到馆外的“粮囤”旁——新收获的粟米装满了十个大囤,用麻布覆盖,旁边还堆着刚轧好的桑麻,散发着新鲜的草木气息。
易州城内,李二郎正带着士兵们演练“攻城战术”。演练场上,用泥土堆成的“榆关模型”栩栩如生,城头插着辽军旗帜,垛口旁摆放着仿制的狼牙拍。“先用回回炮抛火油弹!”李二郎挥旗,士兵们点燃火油弹,装入回回炮的投石兜,拉动配重绳——“嗖”的一声,火油弹落在模型城头,点燃了狼牙拍的仿制品,浓烟滚滚。
“撞车跟上!飞天梯上!”李二郎的令旗再次挥下,士兵们推着改良撞车,朝着模型城门撞去;同时,十名士兵踩着飞天梯,快速攀向模型城头,铁钩牢牢勾住垛口,动作敏捷如猿。归降的辽兵耶律雄在一旁指导:“辽军守城时,会从城头往下扔‘滚木’,你们攀城时要注意躲避,最好用盾牌护住头顶。”
深夜的蓟州议事厅,灯火通明。王晏之、赵德明、哈桑、李二郎、张三围坐在沙盘旁,讨论榆关攻坚计划。“按目前的筹备,开春后正月十五可发动进攻,”王晏之指着沙盘上的榆关,“东路军由李二郎统领,用飞天梯攀城,主攻东门;西路军由哈桑统领,从沙河涉水绕后,截断辽军粮道;中路军由我统领,用撞车和回回炮正面攻坚,吸引辽军主力。”
张三补充道:“我会在正月初十前,赶制出三十架改良回回炮、五十架飞天梯、十辆撞车,还会准备两千枚火油弹、五千斤防火沙,确保攻城时够用。”赵德明则说:“我已从燕云六州调集粮草五十万石,存放在榆关附近的‘石门堡’,攻城时可随时调运,不会断粮。”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蓟州城。工匠作坊里,张三和工匠们还在赶制器械,火把的光芒照亮了一张张专注的脸庞;垦荒田旁,老农们已开始准备播种,田埂上堆着浸好的禾种;练兵场上,士兵们的演练声此起彼伏,与晨雾中的鸟鸣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王阿福赶着牛车,载着新一批农具和种子,前往榆关附近的石门堡。晨雾中,牛车的车轮碾过冻土,留下两道清晰的车辙。他望着远方的榆关方向,心里满是期待——开春后,这里将打响燕云光复的最后一战,只要攻克榆关,燕云十六州就能全部回到大宋的怀抱,百姓们就能过上真正太平的日子。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蓟州城的旗帜在风中舒展。王晏之站在城楼上,望着燕云的土地——田野里的禾苗泛着嫩绿,作坊里的器械泛着冷光,练兵场上的士兵们精神抖擞,归降的契丹百姓与汉人百姓并肩劳作,整个燕云都在为开春的榆关之战做准备。他知道,这场战斗将是燕云光复的最后一战,只要打赢,几代大宋人的夙愿就能实现,天下百姓就能迎来真正的太平。
这场榆关侦防与器械改良,是燕云光复的最后筹备。它将民生恢复的成果转化为军事力量,用科学的战术和改良的器械,为攻克榆关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王晏之、李二郎、哈桑、张三、王阿福等人的带领下,在汉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云全域光复的日子,已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