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从上而下,上位者一个小小的决策,哪怕是随便一句话,就可能决定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乃至于国运的走向,能不谨慎吗?
正昏昏欲睡的时候,糜威又在门口招手示意,刘禅不耐烦道:“告诉左咸,父王正商议国家大事,无暇接见吴侯。”
自从左咸被赶走后,这已经是第三次被孙权派来求见,但这个关键时刻,谁有空理他啊!
我急的时候你端着架子,现在你知道急了?
“这次并非左咸,是襄阳来信了!”
糜威朝里面瞟了一眼,小声说道:“关平将军派人报信,魏将梅敷,因慕关将军威名,大王仁义,派人请降,关平不敢做主,派人来请令。”
“梅敷?”刘禅眉头微皱,好像没听过这号人物啊。
糜威解释道:“那梅敷乃是柤中夷人首领,掌控南郡西北部荆山一带夷人,部众有万馀家。”
“原来是夷人!”刘禅吐槽道:“关平大哥也是,这种好事自然来者不拒,还做什么请示?”
糜威扬了扬下巴:“这不是还有关将军吗?”
“二叔留他镇守襄阳,就是对他的历练。身为一方大将,就该自己做决策,不能事事还向二叔禀报!”
刘禅接过书信:“你告诉来人,就说关将军说了,此事由他自行决策。”
糜威一愣:“不用禀报了?”
“不用了!”刘禅拿着书信回房去了。
关平在樊城之战的表现不俗,独领一路兵马策应关羽,与庞德、徐晃这些名将过招不落下风,其实已经成长起来了。
只可惜正值当打之年,却被东吴背刺,永远笼罩在武圣的光环之下。
如果关羽北伐成功,打下南阳,关平的功勋至少有一半,又是一员虎将。
这些年他一直跟着强势的关羽,习惯了依靠,若加以历练,应该不输五子良将。
一提起这些人的命运,刘禅就动了无名之火,恨不得现在跑到隔壁去给孙权两个大耳刮子。
刘备看罢书信,点头笑道:“梅敷兄弟来投,足见二叔在荆州深得人心。”
关羽抚须叹道:“梅敷我倒有所耳闻,此人其实并非魏将,乃是荆山有名的绿林豪杰,夷人生活于荆山之中,降魏也是无奈之举。”
王累说道:“柤中虽在荆山之中,但境内却土地平敞,有水陆良田,膏腴沃壤最宜桑麻,也正好可用这些夷人,先在沔南的中庐、宜城等地兴学屯田,推行新政。”
众人正点头,刘禅却说道:“二叔刚说起梅敷是绿林豪杰,倒让我想起一事:当初二叔攻打樊城,中原豪杰多有响应,欲向南归附,侯音及其五百多义士惨遭屠杀。如今虽然功亏一篑,但不能忘了这些英雄啊!”
关羽无奈叹道:“如今樊城未定,是关某无能,连累众豪杰了!”
“既然设了英茂堂,何不再设一个义茂堂,广发英雄帖,号召江湖义士共谋大业?”
刘禅眼中透出兴奋的光芒,让活生生的关二爷当绿林总瓢把子,谁敢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