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49章 王至诚看戏:认识刘喜奎和孟小冬(1/2)

到了第二天中午,大院内的戏台上,演出连台,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等“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红豆馆主、侗五爷(溥侗)等南北名伶汇聚一堂。本来梅兰芳是有气节的人,夫人王明明、福芝芳劝他或许刘喜奎和孟小冬能够出现,就答应来了。

刘喜奎谁也,原名刘志浩,后改桂缘。1894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寨子镇黑龙村。刘喜奎与鲜灵芝、金玉兰并称\"女伶三杰\"。民国初期名伶、京剧演员、河北梆子演员、中国第一位现代戏女演员。

10岁拜河北梆子演员宋永珍为师。当时女伶难登大雅之堂,戏曲舞台上的生、净、旦、末、丑皆由男子扮演,时间一久,听腻了男艺人的演唱,人们对女伶趋之若鹜。北京成立了专门培养坤伶的\"崇雅女科班\",刘喜奎又成为学生。经过调教包装,在\"中和园\"挂牌演出走红。随后到哈尔滨、海参崴、上海等地演出。在上海与周信芳同台,在天津、北京与谭鑫培、杨小楼合作。当时刘喜奎在天津演出河北梆子新戏《宦海潮》、《黑籍冤魂》、《新茶花》时,把救国理念融入艺术,抨击军阀官僚,宣传民主自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观众中有正在南开读书的伍豪。

刘喜奎刘喜奎身材小巧,唱腔圆润,声腔设计继承了河北梆子的高亢激昂,并根据自身特点融入了京剧的细腻委婉,对舞台上使用的语音、字韵进行了较多的变化,使声腔更加委婉、美妙、雄中藏秀。刘喜奎和梅兰芳相互钦敬、相互欣赏,梨园圈内的同行也都希望他们能够喜结连理。民国7年《顺天时报》主持评选伶界大王,梅兰芳和刘喜奎分别获男伶大王、坤伶大王徽号。没想到这对志同道合的一对金童玉女却被刘喜奎毅然斩断了情丝。

:如今,刘喜奎37岁虽然风韵犹存,但和24岁的孟小冬的嫩没法比。

台下摆着好茶名酒和零吃,每日千桌,还有应酬的上乘烟膏几千两。排场之大,靡费之巨,极一时之盛,是百年来上海空前绝后的奢侈典礼。

杜月笙过来了,简单施礼之后,陪着最前台的要人看戏。

王至诚和在座的看客,都晓得杜月笙不是看戏,而是在等京剧着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世称\"京剧冬皇\"--孟小冬。

孟小冬,1907年生,女,北京宛平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

王至诚隐隐约约地听见有人在介绍:“她的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

王至诚又何尝不知:孟小冬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居然大角风范。

“‘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这样冰雪聪明的冬儿,谁不喜欢啊!明日之星非她莫属。”杜月笙向身边的贵宾说。

“冬儿”这个称呼非同一般。王至诚早就听说,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

当时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谋求艺术上的发展,孟小冬除了演出以外,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学习,钻研谭派艺术。由于孟小冬见识越广,对艺术善于理解和鉴别,最终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在1925年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