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顿时语塞,支支吾吾,脑中一片混乱。
朱元璋本就对胡惟庸心存不满,此时见苏河将文人那点傲气彻底撕碎,心里竟觉得异常痛快。
他出身放牛娃,半路起义,虽身边谋士众多,但真心能与他契心的却寥寥无几。
就如刘基,才高却自持文人风骨,说到底,仍有些看不起他这起义出身的帝王。
这也埋下了日后刘伯温悲剧的伏笔。
因此,朱元璋对文人一直心存芥蒂,后来推行八股取士、固化阶级,亦有防堵文人议政之意。
“陛下!臣对您忠心耿耿啊!这小子纯属污蔑,您万万不可听信!”
胡惟庸扑通一声跪地请罪。
“行了,退下吧。”
朱元璋淡淡说道。
虽未治罪,但语气中的疏离,已让胡惟庸察覺到圣意已变。
“谢陛下……”
胡惟庸只能叩首,惴惴退至一旁。
苏河却还不放过,低声讥讽:
“什么东西,也敢插话,不自量力。”
胡惟庸听得清清楚楚,顿时面红耳赤,却再不敢多言。
太子朱标在一旁看得焦急,小声劝道:
“苏兄,适可而止吧,胡惟庸毕竟是当朝丞相……”
朱元璋此时肃容开口:
“苏河,你别打岔。咱问你,你为什么总劝朕废除八股、放宽民策?难道不知百姓一旦得势,会威胁皇权吗?”
他目光扫向百官,声音转厉:
“你们平日不是能言善辩吗?刚才他的问题,都听见没?百姓为何造反?说!”
百官窃窃私语,有的说因百姓胆大,有的说因朝政腐败,也有说是有人煽动……
但始终无人说到根本。
连朱标也面露困惑。
一片沉默中,朱元璋看向苏河:
“你说,究竟为何?”
苏河从容不迫,朗声答道:
“陛下,百姓造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吃不饱饭。”
“有人说因朝政腐败,有人说因有人煽动,还有人说他们是闹着玩……这些都是表象。”
“若陛下当年饥寒交迫之时,有人给您一张饼、一碗粥、一块肉,您还会走上造反之路吗?”
话音落下,满堂寂静。
尤其是那些跟随朱元璋起义的武将,纷纷低下头,面露感慨。
他们最能体会这句话的分量。
当年若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提着脑袋造反?
北元欺压,地主盘剥,没有活路,才不得不反。
每一个新朝的兴起,本质都是资源的重新洗牌。
人多物少,若讨不到,便只能动手抢。
朱元璋长叹一声,对身旁的马皇后轻声说道:
“妹子,当年要是能吃饱,咱也不会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