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炮的廊炮甲板也被改了设计,从每侧8根单装150毫米副炮、总计16门;减少到了每侧4座双联装138.6毫米高平两用副炮,总数不变。
看起来,一切进展都很顺利,不容易啊,鲁路修也为这事儿操心过好几次、
“这一切没什么问题吧”鲁路修看着吊装上去的炮塔,抚摸着冰冷的钢板,随口问道。
“主炮没问题,很好用,多出来的16根老式管子,也可以安排别的用途了,巴里亚号和巴登号都会装新炮塔。就是高平两用副炮,实装后还是稍稍有些小问题:
作为防空炮使用时,目前测试的仰角是60度,估计最大仰角也就仰到70度,再大的话,人力装填手塞炮弹会很困难——你觉得这个影响大么海军的人,还有点吹毛求疵,想要再尽善尽美,迟迟不知道该不该见好就收。你要是觉得影响不大,也帮我们从旁说服一下海军高层,降低一点指标要求,对你我都好。”
鲁路修听到这个问题,也很快想起来,地球历史上138.6毫米的法系副炮,虽然确实是在人力装填力量的“甜蜜点”上,装填和火力的综合效率最高最优。
但是后来到了二战前,“黎塞留级”还是没有用138.6口径的副炮,而是扩大回了150,并且放弃了高平两用。而更早一点点的“敦刻尔克级”倒是用了130的高平两用炮,比一战时的炮又缩小了8.6毫米口径,同时最大仰角只有75度,比德系105炮的85度减少了10度。
如果继续强行用138.6口径的话,虽然小仰角装填和127炮难度没什么区别,但最大装填仰角确实会略有短板。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如果使用一款最大仰角只有70度的高平两用炮,能不能满足实战需求呢少掉的这15度最大仰角差,对防空战斗力有影响么
海军的人对未来的海空作战威胁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也就难以评估这点性能取舍的影响。
好在,鲁路修是知道未来战争形态的。他冥思苦想在脑中复盘了一番后,确认70度最大仰角的防空炮,对于未来15年甚至20年内的海空作战,应该是没什么影响的。
他的推演也很朴素:因为这个世界,不会有二战。而德玛尼亚人又不可能灭得掉布列颠尼亚,所以之前的最优推演,也就是最后打赢东线、逼和西线。
而这种逼和,只会是临时停火性质的,敌人不会甘心。如果未来停火破裂,最多也就8到12年时间,因为历史早就证明,这种双方都没完全打服的停火是久不了的。
而且这种“没有投降方,只有临时停火”的世界,也不可能再出现《生屯海军条约》之类的东西,也就不存在所谓“海军假期”了。
因为双方剑拔弩张着呢,都指望己方海军再爆产能把对方干掉,停8年也好,12年也好,都是为了爆产能造大舰巨炮、让己方拥有压死对方的实力。
而历史上,航空技术的发展,其实是吃到了那15年海军假期的红利的。
地球上1929年才有全球第一款金属蒙皮的战斗机,是波音公司造的。但后来波音的研究专家都说:这要拜海军假期所赐,大家都没法造新战舰了,只好去琢磨航母用的战斗机。如果没有海军假期,没有资源挤出效应向空军倾斜,说不定1932年地球上都未必会有用铝造蒙皮的军用飞机。
在双方都知道停火随时有可能重新破裂时,双方的科研心态和纯和平年代是完全不同的。敌人只会想着沿着已经验证过的、最好用的技术路线去深挖,而不是百齐放胡乱探索。
所以没有鲁路修的干涉的话,这个世界的航母和对海攻击机发展,可能会反而延后。大舰巨炮和潜艇,倒是有可能蓬勃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假设将来19261930年间停火破裂,说不定战列舰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地球历史上1940年代的水平(没有海军假期的15年休息的话,全力研发,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航空技术,说不定还停留在地球历史上1925年的水平。
这样的未来世界,就会是一个大舰巨炮更强、而飞机更孱弱的世界。
如果没有金属蒙皮材质的对海攻击机,想要执行俯冲轰炸是肯定不可能的,飞机根本承受不住这样的大过载,会直接解体的。
因此,这个世界直到20年后的1935年,对战舰的主要空中威胁,应该就只是鱼雷机了。
而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的攻击特点,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鱼雷机必须低空进入、然后尽量贴着海面投放鱼雷。俯冲轰炸机才是高空进入、以几乎垂直角度攻击战舰。
而一个没有俯冲轰炸机的世界,高平两用舰炮还要85度的最大仰角干什么70度打打鱼雷机足够了。
鲁路修不会让丑国人拖到俯冲轰炸机出现的时代的。
未来的大西洋战场,或许会变成一个双方航母互相提供战斗机掩护和侦查校射、辅之以鱼雷攻击,但最终舰队主力仍然由“蒙大拿”对轰“兴登堡”的世界。
航母还是会生出来,但或许来不及发展到完全态,世界就长久和平了。
或许鲁路修的这个推演不一定准,但他愿意为这一切而赌。德玛尼亚的资源有限,他必须一开始就锚定一个目标,锚定一个预计的终结一切战争的最后时间点,然后为这个时间点而努力、布局。
如果最终做不到,需要微调,那他也只能坦然接受这种预判失误,并且付出调整的代价。
天下哪有打仗和搞军工没风险的,只要做事就有风险,坦然面对就是了。
……
鲁路修沉思了许久,在自己脑内把未来的空中威胁推演了一遍,最终也决定帮古斯塔夫一把。
他表示这几天自己会抽空再去找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元帅、再面陈推演一下,让元帅相信他的设想,相信未来的空中对海威胁的主要形态,从而劲往一处使、针对这个未来形态布局资源,一切围绕核心目标实现最优化。
古斯塔夫听他大致推演了一下后,也觉得果然有道理。
以如今的飞机形态来看,“俯冲轰炸”这个概念实在是太离谱了。倒是未来的飞机有可能变大、载重力变强能挂上轻型短射程鱼雷,这是很有可能的。
一想到要面对的是贴海的鱼雷机和远远绕圈的战斗侦察机,古斯塔夫也觉得70度的最大仰角够用了。
帝国的138.6毫米,实在是这一特定环境下精妙到不能再精妙的最优解。
而鲁路修经过这番推演,其实也另有不少心得收获。因为原来他从没有通盘推演过未来海空大战的终极形态,但现在他至少有了一个目标,他知道自己要努力在哪个时间节点以前实现长期和平。
一些军工布局的细节,也可以根据这个推演微调一下,尽量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比如他可以举一反三,想想未来的坦克装甲最厚可能有多厚、需要的最大坦克炮可能要多粗。那些冗余的性能,就没必要研发了,而那些用得到的东西,就可以提前开始储备。
帝国如今还没有立项过任何128毫米的武器,而将来如果一切以20年代末30年代初为最终极目标,这种武器显然没有出现的必要的,防空也好,反坦克也好,都不用到这样的大管子。
说不定88炮就已经能穿一切了,实在不济,把现有的105舰炮改坦克炮,也能通杀全世界。“猎虎式”那样的东西,永远没有出现的价值了。还有很多相应的东西,未来也都可以砍,从而集中研发方向、避免资源浪费。
这一切,做不做得到且再说,反正先定个长期目标、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是了。
但尽人事,各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