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李知安特意让商队带去的一批优质粮种和改良农具,也引起了部分西昭部落的注意。
“这才是重头戏。”李知安的手指,点在了关于粮种的那一行字上。
“耕种,意味着定居。定居,意味着财富的积累不再只是牛羊,而是土地、房屋、粮食。”
她的声音很轻,却让一旁的春夏听得入了神。
“有了这些,就有了牵绊,有了顾忌。一个需要守护家园的民族,总比一个随时可以迁徙的民族,要好打交道得多。”
李知安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墙外那片四四方方的天空。
“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力度。”
她转过身,眼中闪烁着一种运筹帷幄的光。
“春夏,你亲自去一趟万宝商行,告诉钱掌柜。下一批去安贸镇的商队,货品要重新调整。”
“娘娘请吩咐。”春夏立刻挺直了腰背。
“瓷器、布匹、铁器这些,继续。但要增加几样东西。”李知安伸出手指,一根一根地数着,“第一,更多的盐和茶。要最好的青盐,最香的砖茶,价格可以比我们卖给大安百姓的还便宜一些。让他们习惯我们的口味,离不开我们的味道。”
“第二,增加各种日用小玩意儿。比如能快速点火的火折子,比他们用兽筋缝补好用百倍的针线,还有小孩子喜欢的糖人、拨浪鼓。这些东西不值钱,但能一点一滴地渗入他们的生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粮种和农具。”李知安心里清楚得很,“这次带去的只是试探。下次,要带更多适应北地气候的耐旱粮种,比如糜子、谷子。农具也要带全套,从犁到耙,再到镰刀,甚至可以派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以商行伙计的名义过去,‘不经意’地教他们如何开垦、播种。”
她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无法抗拒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包裹,将西昭那些摇摆不定的部落,一点点地、温柔地包裹进来,直到他们再也无法挣脱。
“奴婢都记下了!”春夏用力点头,脸上满是兴奋,“娘娘这招真是……釜底抽薪!”
李知安笑了笑,没再多言。
有些事,不必说得太透。
当西昭的贵族还在痴迷于大安的奢靡,当西昭的勇士还在追求更锋利的弯刀时,她已经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草原上挣扎求生的普通牧民。
改变,从来都是从底层开始的。
数日后,乾清宫的暖阁内。
齐逾将一份来自北疆的加密军报递给了李知安。
“看看吧,你那位父亲大人,给你送来的好消息。”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轻松的笑意。
李知安接过,展开细看。
军报是柳慎元亲笔所写,字迹刚劲有力。
内容不长,但信息量巨大。
柳慎元在信中说,近一个月来,北疆边境出现了十分有趣的现象。
数个之前与大安只有小规模冲突、态度强硬的西昭中小型部落,竟主动派人前来,用部落里最引以为傲的战马,指名道姓地要换取万宝商行出售的粮种和农具。
起初,边军将士还以为是西昭人的诡计,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