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9章 朱允炆按耐不住了(2/2)

这件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像一根刺扎在心里,稍一触碰就疼,提醒着他那段不愉快的经历。

他后来见朱煐确实是有些能耐的,于是不计前嫌,主动低头想要拉拢朱煐,将之前的事情一笔勾销,不再计较,不再追究,他觉得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大局,个人恩怨可以放在一边。

他觉得如果能拉拢朱煐,对自己也是有利的,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而且是个有能力的敌人,化敌为友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朱棣在朝堂上多次开口为朱煐讲话,替他解围,帮他说话,为他辩护,放低了自己的姿态。

他觉得自己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放下了身段,给了对方台阶下,仁至义尽了,对方应该能感受到他的善意。

结果当日朱煐被封为中兴侯,在举办庆功宴的时候朱棣却被拦在了门外,连大门都没有能够进一步!被拒之门外!被挡在外面!

这让他感到极度难堪,脸上火辣辣的,像是被人当众打了一巴掌,所有的尊严都被踩在了地上,碎成了粉末。

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啊!让人无法接受!让人感到极度羞耻!他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这比打他骂他更让他难受,像是一把钝刀子割着他的心,慢慢地折磨着他。

于是一怒之下朱棣当即联系上了同样被朱煐拒之门外的朱允炆,想要和朱允炆联手,要给稷下学宫造成一些麻烦,给朱煐这嚣张的家伙一点深刻的教训!让他知道厉害!让他明白分寸!知道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

他决定要给朱煐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燕王不是好惹的,要让他付出代价,为他的狂妄和无礼付出代价。

两人这才一拍即合创办了这燕王府学宫,准备借用朱煐开创的稷下学宫的模式从商贾手中敛财,打击稷下学宫,削弱它的影响力,降低它的地位,釜底抽薪,让朱煐知道疼。

他们觉得这个计划很完美,既能赚钱,又能打击对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简直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策略。

没想到真正开始操作之后,事情进展得出乎意料地顺利,比想象中要顺利得多,顺利得让人吃惊,像是老天爷都在帮他们,把好运送到了他们手上。

商贾们对燕王府学宫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主动上门,这让他们信心大增,腰杆也挺直了不少,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第一天就卖出了十个名额,赚到了整整五十万两银子,收获颇丰,进账很多,白花花的银子晃花了人的眼,也晃动了他们的心。

这个结果让朱棣和朱允炆都感到非常满意,觉得这条路走对了,前途一片光明,超越稷下学宫指日可待。

而此后更别说了,简直是一发不可收拾,财源滚滚而来,银子越赚越多,数额越来越大,堆满了库房,让人看着就欢喜。

燕王府学宫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而朱棣心里头的心思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开始的想要和朱煐打擂台,到想要和朱煐打擂台的同时向老朱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想要得到父皇的认可,想要被父皇肯定,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像野草一样疯长。

他觉得这是一个向父皇展示自己能力的好机会,一个难得的机会,必须牢牢抓住,不能错过,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没有了。

朱棣双目微微发红,心中感慨万千,情绪复杂,难以平静,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他想起这些年的努力,想起自己付出的心血,觉得一切都很值得,那些辛苦和算计,似乎都有了回报,像辛勤的农夫终于看到了丰收的景象,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

没想到父皇一直都在关注着我!一直都在注意着我的行动!一直都在看着我!这个发现让他感到无比欣慰,像是迷路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心里踏实了许多,不再彷徨无助。

是了,要是父皇不支持,父皇他又怎么会给燕王府学宫担任祭酒呢?这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啊,一种默许,一种无形的背书。朱棣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心中的底气也更足了,腰板也挺得更直了,像有了靠山一样。

朱棣越想越觉得激动,越想越觉得兴奋,内心澎湃,难以自制,恨不得大声喊出来。他觉得自己终于得到了父皇的认可,这种感觉比赚到再多银子都让人高兴,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是心灵上的满足。

要是父皇不给燕王府学宫当祭酒,燕王府学宫想要和稷下学宫一样向商贾兜售名额?那怎么可能呢?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父皇的支持,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商贾们不会买账,学宫只会是一个空架子,无人问津。

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完全做不到!完全没有可能!朱棣在心里重复着这句话,越发觉得老朱的支持至关重要,是成败的关键,是画龙点睛的那一笔,缺少了这一笔,整条龙就失去了神采。

没有老朱的信用背书,商贾是不会轻易相信的。否则随便一个人开个学宫,都能让商贾上赶着去买名额不成?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不会有人相信!根本不会有人理会!

商贾们精明得很,不见兔子不撒鹰。

商贾们看重的是老朱的权威,是皇家的信誉,是那顶无形的保护伞,有了这把伞,他们才敢放心地把银子掏出来。

.....

“皇爷爷。”

就在朱棣内心激动不已的时候,忽然一道声音响彻了整个奉天殿,打破了安静,打破了沉默,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浪花。

这声音来得突然,让朱棣从沉思中惊醒,将他拉回了现实,思绪戛而止,像一根绷紧的弦突然断裂。

奉天殿本就空旷而安静,眼下距离上朝还有一阵子时间,偌大的奉天殿里只有朱棣、朱允炆、黄子澄和齐泰一行人,显得很空荡,很冷清,脚步声都有回音,说话声也显得格外响亮。

这道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显得格外响亮,带着回音,震得人耳膜发痒,心头发紧。

喊出皇爷爷的那自然就是朱允炆了,他的声音很清晰,很响亮,带着一丝刻意的张扬,好像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

他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恭敬的表情,眼神中却透着一丝急切,像是生怕被人抢了风头,错过了表现的机会。

朱允炆一开口,瞬间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齐刷刷地落到了他的身上,大家都看着他,注视着他,想看他到底要做什么,有什么目的。

朱棣也转过头去,想知道朱允炆要说什么,有什么打算,心里隐隐有些不快,觉得他打断了自己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刻。

老朱也扭头看向了朱允炆,目光中带着询问,想知道他要说什么,想表达什么,眼神平静无波,深不见底。

他的表情很平静,看不出什么情绪,但眼神深处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像鹰隼打量着它的猎物,冷静而锐利。

朱棣也看向了朱允炆,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不明白他为什么突然说话,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开口,打断了他沉浸在喜悦中的思绪。他觉得朱允炆的举动有些突兀,打破了刚才那种微妙的氛围,像一场好戏被中途打断,让人扫兴。

朱允炆却也不慌不忙,稳步走到了殿中央,对着老朱拱了拱手,行了一礼,举止得体,很有礼貌,像是演练过很多遍,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

他看起来很有自信,似乎早就准备好了要说的话,就等着这个机会,迫不及待地要表现自己,让皇爷爷看到他的存在。

“皇爷爷,孙儿这几日跟着四叔学习,受益良多,学到了不少东西,很有收获,很有长进。”

朱允炆的声音很诚恳,听起来很真诚,试图用话语打动老朱,字斟句酌,生怕说错一个字。

“皇爷爷常说,纸上学来终是浅,方知事事要躬亲,先前允炆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这几日跟着四叔办这燕王府学宫,孙儿真是感受太深了,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

朱允炆说得情真意切,说得非常诚恳,甚至带上了一点激动的颤音,显得格外动情。

他试图用这些话来打动老朱,让老朱看到他的成长和努力,把他记在心里,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

朱允炆的一番话让朱棣愣了一下,旋即就明白了此时朱允炆站出来的真正原因和意图,知道他想干什么,知道他的目的,像看穿了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切都清清楚楚。朱棣在心里冷笑了一声,觉得朱允炆太过急切,沉不住气,终究是嫩了点,成不了大气候。

朱棣是谁?他是镇守北平的燕王,经历丰富,见识广博,在战场上厮杀过,在朝堂上周旋过,什么风浪没见过。

他见过太多的人,经历过太多的事,早就练就了一双看人的眼睛,能洞察人心,看透表象下的真实。

活了大半辈子,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勾心斗角经历了多少事情,朱允炆心里头的小九九哪里能瞒得过他半点?他一眼就看穿了,一眼就看透了,像看一本摊开的书,字字句句都清清楚楚。

他觉得朱允炆的伎俩太过幼稚,像是小孩子耍把戏,徒惹人笑,上不了台面。

也就只有涉及到老朱的事情的时候朱棣才会关心则乱,乱掉阵脚,失去平时的判断力,其他时候都很清醒,都很理智,像一头蛰伏的猛虎,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他对老朱的感情太深,所以才会在老朱面前失去分寸,变得不像平时的自己,像个渴望糖果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

可要说面对朱允炆,单单是朱允炆说出了这几句话,朱棣就已经完全洞悉了他的想法和目的,知道他的小心思,知道他的打算,清清楚楚。他觉得朱允炆太过明显,心思都写在了脸上,一眼就能望到底,毫无遮掩。

这是想提醒父皇,这燕王府学宫也有他朱允炆的一份功劳啊,他也有贡献,他也有付出,不能把所有功劳都算在朱棣头上,把他给忘了。

朱允炆不想让朱棣独占风头,想分一杯羹,让老朱也看到他的存在,给他一点肯定,哪怕只是一句轻飘飘的夸奖也好。

这是特意站出来表功来了,想让父皇知道他的付出,想让父皇注意到他,在父皇心里留下一个能干的好印象,为将来铺路。

朱允炆希望老朱也能夸奖他几句,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肯定,也能让他心满意足,晚上睡个好觉,做梦都能笑醒。

不过朱棣也没有当场揭破这一点,没有说穿,没有点明,他选择了沉默,像一块石头,不言不语。

他觉得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和朱允炆计较,今天他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不想节外生枝,破坏了自己的好心情,那得不偿失。

今天老朱的夸赞已经让他感到十分满意,虽然说没有能成功震惊到老朱,可眼下这个结果也是朱棣很愿意接受的了,他很满足,很高兴,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踏实了。

他不想破坏这份好心情,不想因为朱允炆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那不值得,朱允炆还不配让他动气。

.....

老朱听着朱允炆的话,俯看下方的朱允炆淡淡地扫了一眼,目光深邃,看不出情绪,看不出想法,像一口古井,深不见底。

他的表情很平静,让人猜不透他在想什么,但那股无形的威压却让朱允炆不由得紧张起来,手心冒汗,腿肚子有些发软。

朱允炆的言下之意朱棣都能轻易听出来,老朱又如何能听不出来呢?他心知肚明,他心里清楚,像明镜似的,照得清清楚楚。

他太了解这些子孙的心思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像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再怎么跳腾也没用。

这小子是在刻意表功,想要引起自己的注意,让自己关注他,让自己夸奖他,动机一目了然,太过明显。

老朱觉得朱允炆太过急功近利,不够沉稳,还需要多加磨练,离他期望的标准还差得远,远远不够格。

老朱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心中有些不以为然,觉得他太着急了,太沉不住气了,像个毛躁的猴子,上蹿下跳。他对朱允炆的表现有些失望,觉得他还需要更多的历练才能成熟起来,现在还上不了台面,难当大任。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啊,这小子差朱煐那小子可差远了,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没法比较,无法相提并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云泥之别....

老朱在心里暗暗比较着朱允炆和朱煐,觉得朱允炆远远不如朱煐,无论是能力还是心性,都差了一大截,让他摇头,感到失望。

百官尚未上朝就忍不住急不可耐地跳出来表功,看着脸上难掩兴奋之色的朱允炆,老朱心里头默默地摇了摇头,感到有些失望....觉得他不够沉稳,不够成熟,担不起大事,还需要好好打磨。

他觉得朱允炆还需要更多的历练,才能担当大任,现在的他还差得远,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棱角分明。

“嗯,允炆你也干得不错。”老朱点了点头,也给朱允炆随意夸了一句,语气平淡,没有什么感情,像在念一句无关紧要的台词,敷衍了事。他觉得这只是客套话,没必要太过认真,随口应付一下罢了,免得他再纠缠,没完没了。

“多谢皇爷爷夸奖,允炆做的不算什么。能为皇爷爷分忧就好,这是孙儿应该做的。”朱允炆话虽然说的谦虚,可那脸上的表情,裂开的嘴角都已经快要咧到耳根了,明显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很高兴,很得意,像是捡到了宝贝,恨不得告诉全世界。

他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皇爷爷终于注意到他的努力了,这趟没白来,这一番表现值了。

这副模样看的朱棣也是直翻白眼,觉得他太过沉不住气,太容易表现出来,太不成熟,像个没见识的乡下小子,得了点好处就喜形于色。

他觉得朱允炆还需要多磨练,这点小成绩就得意忘形,难成大事,终究是格局太小,眼界太窄。

老朱心里头暗暗地摇了摇头,对比越发鲜明,觉得两人差距很大,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云泥之别。他对朱允炆的表现越发不满意,觉得他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扶不起的阿斗,让他感到无奈。

老朱不由得就想到了朱煐那沉稳的样子,不骄不躁,不动声色,像一口深潭,波澜不惊,深不可测。

他觉得朱煐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那份定力和气度,是朱允炆远远比不上的,那是与生俱来的王者气质,别人学不来。

这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差距实在太明显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无法比较,判若云泥,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老朱在心里感叹着,觉得朱允炆远远比不上朱煐,无论是能力还是心性,都差得太远,让他连比较的兴趣都没有,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要是没有朱煐的话,朱允炆的这些问题都能被归结于还年轻,还能改,还有塑造的空间,可在有了朱煐作为对比之后,朱允炆的这番模样在老朱的眼里,立刻就变成了朽木不可雕,不堪大用,难以托付重任....让人失望,让人无奈,觉得他难成大器。

他觉得朱允炆还需要更多的教导,但恐怕难有大的长进,本质如此,再怎么教也是徒劳。

可怜的朱允炆这会儿尚且还不知道老朱的心里头的真实想法和评价,还被蒙在鼓里,还一无所知,像个快乐的傻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还以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得到了皇爷爷的认可,正在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聪明。

这会儿他还觉得自己的操作十分完美,在不动声色间就让老朱明白了他这些日子以来的付出和努力,心里还在暗自得意,觉得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很厉害......完全没意识到老朱对他的失望,还沉浸在沾沾自喜之中,像一只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

而此时,站在朱允炆身后的黄子澄和齐泰却是面面相觑,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心里很无奈,很无语,像吃了一嘴的黄莲,苦得说不出话。他们觉得朱允炆的表现太过明显,很容易被看穿,简直是把心思写在脸上,让人一眼就看透,毫无城府可言。

朱允炆此刻脸上的表情几乎毫无遮掩,内心的想法全都写在了脸上,老朱看出来了,朱棣看出来了,黄子澄和齐泰自然也都清楚地看到了,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像白纸上的黑字,想忽略都难。

他们觉得朱允炆还需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不能这么轻易外露,这是为官为政的大忌,会吃大亏的。

两人面面相觑之后,不禁同时扶额,感到有些头痛和无奈....觉得很棘手,很难办,像手里捧着一个烫手的山芋,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

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提醒朱允炆,在这种场合下,又不能明说,只能干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却无计可施。

不是,殿下啊,你这定力能稍稍好些吗?怎么能这么轻易就把内心的想法全都表现在脸上呢?这太容易被人看穿了,太容易被人察觉了,会吃大亏的,会被人利用的。他们在心里暗暗着急,觉得朱允炆需要更多的历练,学会控制情绪,隐藏心思,像戴上一副面具,不让别人看出真实想法。

......

不多时。

奉天殿里面逐渐热闹了起来,人声渐起,不再安静,不再冷清,像一锅水慢慢烧开,开始冒泡。

官员们陆陆续续地进入大殿,准备参加朝会,脚步声、低语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嗡嗡的背景音,充斥着整个大殿。

到了临近早朝的时间之后,有不少的官员就先后来到了奉天殿,准备参加朝会,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拥挤,像潮水般涌入,很快就把大殿站满了。

大殿里渐渐充满了人声,变得嘈杂起来,各种官服的颜色晃动着,像一片移动的彩云。

在殿外的时候,三五成群的官员们聚拢在一起窃窃私语,有聊八卦的,有谈政见的,有议论兵马军事的,内容不一而足,各有所谈,很热闹,很嘈杂,像集市一样,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交流着各自的信息,打听着朝中的动向,交换着彼此的看法,为自己接下来的站队做准备。

不过当这些官员们一个个走进奉天殿后,就立刻收敛了神色,一个个瞬间就变得拘谨了起来,不敢再随意交谈....变得很安静,很肃穆,像被掐住了脖子,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大家都意识到朝会即将开始,必须保持严肃,天威难测,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触霉头。

当着老朱的面,谁敢放肆?那不是自找麻烦吗?谁都不敢,谁都不敢造次,除非他活腻了,想尝尝锦衣卫诏狱的滋味。

老朱的威严让所有人都感到敬畏,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惹祸上身。

老朱当了二十五年的皇帝,手段狠辣果决,在朝臣之中几乎建立了无上的威信,朝堂上的官员们见到老朱就像是老鼠见到猫一样,充满了敬畏和恐惧,很害怕,很紧张,脊背发凉,冷汗直冒。

大家都小心翼翼地遵守着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一步踏错,万劫不复,连累家人。

当看到老朱早早地就坐在龙椅上的时候,走进奉天殿的官员们瞬间一个个都低下了头,都想保持低调,生怕一个不小心惹火上身,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有人都很谨慎,都很小心,像一群受惊的鹌鹑,缩着脖子不敢动弹。

大家都不敢直视老朱的目光,生怕被那锐利的眼神盯上,那目光像刀子一样,能剜到人心里去,让人无所遁形.....只能低着头,看着自己的鞋尖,心里七上八下。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