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奋的话音刚落,整个展馆西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秒。
现场拆机?
还是在这种万众瞩目的国际顶级展会上?
疯了!这简直是疯了!
要知道,一台高端机床的内部结构,不亚于一辆F1赛车,是企业最核心的机密之一。布线、管路、结构布局,无一不是经过无数次优化和验证的结晶。
没有任何一家顶尖制造商,敢在公开场合、在无数竞争对手和客户面前,将自己的产品“开膛破肚”。
这不仅是泄露商业机密,更是对自身产品质量和装配工艺的极致自信,甚至可以说是狂妄!
一旦内部有任何一点瑕疵——一根走线不规范的电缆,一处布局不合理的管路,都会被在场的无数内行专家无限放大,成为业界的笑柄。
然而,红星的人似乎没有丝毫的犹豫。
在秦奋下达指令的瞬间,早已待命的李建国立刻一挥手,四名穿着同样蓝色工装的红星工程师,提着专用的工具箱,迈着沉稳的步伐,从展台后方走了出来。
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走到“昆仑”机床前,两人一组,分别负责机床的机械防护罩和后方的电气控制柜。
“咔哒。”
一声清脆的解锁声响起。
工程师们用特制的六角扳手,拧开了机床钣金外壳上的几处隐藏式快拆螺丝。
没有粗暴的撬动,没有费力的拉扯。那几块厚重的、喷涂着哑光灰的金属装甲板,如同模块化的积木一般,被轻松而平顺地取下,露出了隐藏在下方的“五脏六腑”。
在数百双眼睛,以及无数高清摄像头的注视下,“昆仑”的内部结构,第一次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嘶——”
现场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预想中的杂乱和粗糙并未出现。
映入眼帘的,是极致的规整与洁净。
所有的电缆都被包裹在黑色的阻燃波纹管内,沿着机床铸件的边缘,用统一的金属卡扣固定,走向清晰,排列整齐,如同军队的队列。液压和冷却管路则使用了不同颜色的标识,横平竖直,转角处采用了圆润的弯管处理,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随意。
电气控制柜内,所有的断路器、接触器、驱动器模块,都整齐地排列在DIN导轨上,每一个接线端子都套着号码管,标签清晰,一目了然。
这种超越了绝大多数德、日系顶尖产品的内部工艺水准,本身就是一张最具有说服力的名片。
“这……这布线……简直是强迫症的福音。”人群中,一位来自瑞士GF的工程师喃喃自语。
“你看他们的管路布局,完全避开了热源和振动源,太合理了。”
“自信,这才是真正的自信!敢当众拆机,说明他们随便抽出一台量产机,都能达到这个水准!”
短暂的惊叹之后,众人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了下一个,也是最关键的焦点上。
秦奋对着话筒,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为了保证公平公正,我们想邀请几位业界的权威专家,上台来近距离地进行检验。”
他的目光落在了人群前方的几位熟面孔上。
“法那科的铃木先生,德玛吉森精机的克劳斯先生,还有,劳斯莱斯的菲利普·琼斯先生,不知道是否愿意赏光?”
被点到名的几人都是一愣,随即眼中都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种无法拒绝的邀请。
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近距离观察一台性能颠覆行业的机器,是每一个技术人员的梦想。
三人对视一眼,随即在众人的注视下,走上了红星集团的展台。
他们没有理会秦奋,也没有理会周围的闪光灯,而是第一时间,几乎是本能地,扑向了那些决定机床性能的核心部件。
法那科的铃木,作为电机专家,径直走向了那颗硕大的、直接驱动A轴旋转的DD马达(直驱力矩电机)。
德玛吉森的克劳斯,则俯下身,仔细观察着驱动X轴运动的直线电机和旁边的光栅尺。
而来自劳斯莱斯的菲利普·琼斯,作为最终用户,则更关心加工的核心——那颗被水冷套包裹的电主轴。
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也非常一致:寻找Logo。
在这个行业里,Logo就是血统,就是身份的证明。
西门子那蓝灰色的“SIEMENS”标志,代表着最强大的控制核心。
海德汉的“HEIDENHAIN”,是精密测量的代名词。
日本NSK、德国FAG,是顶级轴承的保证。
他们坚信,只要找到这些熟悉的标志,就能拼凑出“昆仑”的性能密码,也能顺便验证西门子CEO鲍曼的那个论断——这是一台不计成本堆砌起来的“万国牌”实验品。
铃木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手电,光束打在DD马达那银灰色的金属外壳上。
他仔细地审视着每一个角落,寻找着那个熟悉的黄色“FANUC”或者蓝色“SIEMENS”的Logo。
没有。
克劳斯几乎是趴在了地上,视线紧贴着负责定位的玻璃光栅尺。那上面应该有海德汉或者雷尼绍的标志。
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