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一号基地。
寒风卷着细沙,抽打着这座戈壁新城里的一切。
与国内其他地方喜庆的节日氛围不同,这里只有钢铁的冷峻和机械的轰鸣。
按照秦奋的要求,第一次全体工程会议定于今天上午九点召开。地下核心实验室内,能容纳上千人的阶梯会议厅已经准备就绪。首批入驻的八百多名核心专家、工程兵团各大单位的负责人、以及后勤保障部门的主管,都已经提前到场,等待着会议的开始。
然而,就在会议开始前十五分钟,所有人都接到了一个临时通知:全体人员,前往基地中心广场集合。
众人虽然疑惑,但军令如山,所有人都迅速行动起来。
中心广场位于地面生活区的核心位置,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地面铺着厚重的灰色石板。广场正中央,矗立着两根并排的、高达数十米的不锈钢旗杆,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格外醒目。
当秦奋、首席科学家张承志、工程兵团指挥官周毅等人抵达时,陈建国已经带着几名随行人员,站在了旗杆之下。他没有穿平日常见的便装,而是一身笔挺的深色中山装,神情肃穆。
广场上,数千人已经自发地按照各自的单位,排成了整齐的方阵。
科学家、工程师们站在左侧,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穿着实验室的白大褂,在寒风中微微发抖,但眼神却无比坚定。
工程兵团的战士们站在右侧,他们身着厚重的冬季作训服,站得如松柏般挺拔,构成了最坚实的人墙。
没有人说话,现场只有风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在那两根光秃秃的旗杆上。
上午九点整,没有司仪,没有音乐。
陈建国亲自上前一步,从身旁警卫员手中接过一个木盒。他打开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一面折叠得整整齐齐的崭新国旗。
他将国旗交给早已等候在一旁的两位护旗手。
紧接着,他又打开了另一个稍小一些的木盒。
盒中是另一面旗帜。旗帜的底色是深邃的蓝色,如同星空。正中央,是一个用银线绣成的徽章图案——一个经典的原子轨道符号,三条电子轨道紧紧环绕着中心的原子核。而在原子核的位置,被巧妙地设计成了一段雄伟的、绵延不绝的长城剪影。
科学与守护,未来与传承,在这枚小小的徽章上,融为一体。
陈建国亲手将这面特殊的旗帜,交给了秦奋。
秦奋接过旗帜,入手微沉。他能感觉到,这面旗帜所承载的,远不止是布料和丝线的重量。
“升旗!”
陈建国下达了简短的口令。
两名护旗手迈着铿锵有力的正步,走向国旗旗杆。秦奋和周毅作为另一面旗帜的护旗手,同样迈步走向旁边的旗杆。
没有国歌奏响,但在场的所有人,都仿佛在心中听到了那最熟悉的旋律。
鲜艳的五星红旗,与那面代表着国家未来能源希望的蓝色徽章旗,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迎着戈壁的寒风,缓缓升起,最终一同飘扬在了基地的上空。
看着天空中的两面旗帜,在场的科学家们,这些平日里只与数据和公式打交道的人,许多人的眼眶都红了。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片不毛之地,为的,就是旗帜上所代表的那个承诺。
升旗仪式结束,陈建国转身,面向所有人。
他的声音通过便携扩音设备,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广场。
“同志们,今天,是这座城市,也是我们共同事业的起点。”
“从今天起,你们所投身的这项伟大工程,将拥有一个正式的国家代号。”
陈建国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经中央研究决定,正式命名‘普罗米修斯工程’为——‘长城工程’!”
“长城!”
当这两个字从陈建国口中说出时,像一道电流击中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工程兵团的战士们,瞬间挺直了胸膛。作为军人,他们比谁都明白“长城”二字在华国历史与国防中的分量。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建设者,他们是在筑起一道新的,保卫国家能源安全的钢铁长城。
科学家们则想得更深。古代的长城,是用砖石抵御外敌。而他们今天要筑起的这座新长城,是用智慧和科技,去突破能源的枷锁,去捍卫民族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这个名字,赋予了这项绝密的科研项目,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厚重感和至高无上的国家使命感。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代号,而是一种信仰,一种承诺。
“‘长城工程’,是新时代的‘两弹一星’,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百年命运的基石。”陈建国的声音愈发洪亮,“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筑起这座新长城的基石。历史,将会记住你们每一个人!”
没有掌声,但所有人的胸中都燃起了一团火。
“
陈建国从随行秘书手中接过一份红头文件,郑重地展开。
“根据最高层签署的中央一号令,为保障‘长城工程’的顺利实施与高效推进,经研究决定,成立‘国家未来能源科学特区管理委员会’,对特区内所有行政、安全、科研及生产事务,实行统一领导。”
“兹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