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86章 电子密码机初步构想提出(2/2)

1979年8月,初步性能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技术方向与适配性分析,陈恒团队制定电子密码机的“初步性能指标”,涵盖安全性能、效率性能、环境适应性三大类,每类指标均参考美苏设备,同时结合国内需求优化。

安全性能指标:密钥长度64位(优于苏联-6的48位),动态密钥更新周期48小时(与美国KY-57一致),算法破解时间≥60天(基于双因子密钥测算),防物理拆解能力(关键模块封装后无法无损拆解,防止核心技术泄露)。

效率性能指标:加密速度≥1000字符\/分钟(是国内机械密码机的6-7倍,接近美国KY-57的1200字符\/分钟),算法切换时间≤10秒,密钥同步时间≤30秒(主从节点),单设备连续工作时间≥8小时(便携场景)、≥24小时(固定场景)。

环境适应性指标:工作温度-40c~50c(覆盖国内从东北到海南的气候),湿度5%~95%(无冷凝),抗振动能力(10-500hz,加速度5g,符合车载、机载场景),电磁兼容性(辐射骚扰≤54dbμV\/,抗扰度≥40dbμV\/,避免干扰其他设备)。

指标验证方法初步确定:安全性能通过模拟破译实验验证(用当时主流计算机测算破解时间),效率性能通过通信模拟平台测试(传输10万字符密文记录耗时),环境适应性通过高低温箱、振动台等设备模拟测试,确保指标可量化、可验证。

该指标体系成为后续技术研发的“风向标”,既避免了因指标过低导致的技术落后,也防止因指标过高导致的研发失败,实现了“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平衡。

1979年9月,构想的场景化功能细化——团队结合不同部门的通信需求,为电子密码机设计“场景化功能模式”,确保构想能适配实战中的多样化场景,避免“通用化设计但场景适配差”的问题。

军事野外场景模式:启动“低功耗+快速同步”功能,密钥更新周期可手动调整为24小时(高频通信需更高安全性),算法默认选择抗破解能力最强的Feistel网络;设备支持电池与手摇发电双供电(应对野外无电力场景),手摇1分钟可支持30分钟加密通信。

外交固定场景模式:启动“多算法+远程管理”功能,可存储8种算法(满足不同国家、不同保密等级的通信需求),支持外交部门总部远程推送密钥与算法更新包;设备具备日志记录功能(记录每次加密解密操作,便于审计追溯),日志存储容量≥1000条。

科研应急场景模式:启动“快速启动+简化操作”功能,设备开机后3分钟内完成初始化(含密钥同步、算法选择),操作界面简化为3个核心按键(开机、加密、解密),适合非专业技术人员紧急使用;支持与科研设备(如计算机、数据采集器)的直接对接,无需额外转换器。

场景切换通过设备面板的“场景拨码开关”实现,不同模式下的参数(如密钥周期、算法类型、功耗控制)自动适配,无需人工逐项调整;团队还设计“场景记忆功能”,设备可保存最近使用的3种场景参数,下次开机可快速切换,提升操作效率。

1979年10月,团队内部构想论证与优化——陈恒组织召开多轮论证会,邀请电子工业部、总参情报部的技术专家(以姓氏代称,如刘专家、周专家)参与点评,针对构想中的潜在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完善技术细节。

论证中发现的核心问题:一是动态密钥同步在强干扰环境下的稳定性不足(专家预测同步成功率可能低于90%),团队优化方案为“增加卫星同步备份”——若地面信道干扰严重,可通过军用卫星实现密钥同步,同步成功率提升至98%以上;二是可编程算法的安全性隐患(专家担心编程接口可能被破解,导致算法泄露),团队新增“加密编程接口”——编程时需输入管理员密钥,且接口仅在编程时激活,平时处于物理锁定状态。

其他优化建议:针对军事场景的抗毁性需求,增加“模块冗余设计”——关键模块(如密钥生成单元、可编程单元)设置备用模块,主模块故障时自动切换,通信中断率≤1%;针对外交场景的多语言需求,操作界面支持中文与英文双语显示,便于国际通信使用。

论证会后,团队修订完善构想文档,形成《电子密码机初步构想报告(V2.0版)》,补充优化后的技术细节、性能指标、场景功能,文档篇幅从初版的20页扩展至45页,为后续申报研发项目、争取资源支持提供完整依据。

1979年11月,构想的技术方案可视化与原型规划——为更直观呈现构想,陈恒团队绘制电子密码机的“整体架构图”与“核心模块原理图”,明确各模块的连接关系与功能分工,同时制定“原型机研发计划”,将构想转化为可执行的研发任务。

整体架构图分为“输入输出模块”“加密解密模块”“动态密钥模块”“可编程模块”“控制与供电模块”五大单元:输入输出模块负责信号转换,加密解密模块是核心运算单元,动态密钥模块生成与管理密钥,可编程模块存储与切换算法,控制与供电模块负责设备操控与能源供给;各模块通过内部总线连接,数据传输速率≥10bps,确保加密效率。

核心模块原理图细化关键电路:如动态密钥模块的随机数生成电路(含噪声二极管、放大电路、采样电路),可编程模块的EpRo接口电路(含地址线、数据线、控制线),均标注关键元件型号(如国内量产的噪声二极管型号2Ap9、EpRo型号2716),为原型机制作提供电路设计依据。

原型机研发计划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1-3月),完成关键模块(随机数生成器、可编程逻辑电路)的原型制作与测试;第二阶段(1980年4-6月),完成整机组装与功能调试;第三阶段(1980年7-9月),开展环境适应性测试与安全性验证,形成原型机评估报告。

计划还明确资源需求:申请研发经费50万元(当时币值),协调2家电子元件厂提供定制化器件,抽调3名硬件工程师、2名算法工程师加入研发团队,确保原型机研发按计划推进。

1979年12月,构想报告的上报与行业影响初显——陈恒团队将《电子密码机初步构想报告》上报至电子工业部与总参相关部门,报告中详细阐述调研背景、构想内容、技术方向、原型计划,附带性能指标对比表(与美苏设备、国内机械机对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电子工业部在回复中指出,该构想“契合国内加密技术升级需求,关键技术方向符合国产电子元件发展规划”,同意立项支持原型机研发,并拨付首批研发经费20万元;总参情报部则提出“优先满足军事场景需求,建议在原型机中强化抗干扰与抗毁性设计”,为构想优化提供方向。

构想还引发行业内的技术讨论:某电子研究所(以姓氏代称的张研究员团队)主动联系陈恒团队,提出合作研发“高速随机数生成器”,共享技术成果;某通信设备厂表示,可配合原型机的接口设计,提前优化现有通信设备的兼容性,为后续量产奠定基础。

从技术发展视角看,这一构想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它首次将“动态密钥”与“可编程”结合,形成符合国内需求的电子密码机框架,打破了对美苏技术的单纯模仿;后续1986年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军用电子密码机,其核心功能(64位动态密钥、8种可编程算法)与技术方向,均源于该构想的早期设计。

构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理念层面——它确立了“需求导向、自主可控”的研发思路,为后续国产加密设备研发提供了方法论参考,推动国内加密技术从“追赶”向“并跑”逐步迈进。

历史补充与证据

技术演进轨迹:电子密码机构想从“需求提炼(1979年3月,明确动态密钥+可编程核心需求)”→“功能细化(1979年4-5月,动态密钥双因子生成、可编程算法架构)”→“技术方向锚定(1979年6月,四大关键技术方向)”→“适配性分析(1979年7月,立足国内技术基础)”→“指标体系构建(1979年8月,安全\/效率\/环境指标)”→“场景化优化(1979年9-10月,多场景功能与专家论证)”→“原型规划(1979年11月,架构图与研发计划)”→“行业落地(1979年12月,上报立项与合作)”,形成完整的构想形成链条,每一步均以调研数据与实战需求为支撑。

关键技术突破依据:动态密钥的“时间+随机数双因子”设计,参考美国KY-57(时间同步)与苏联-6(随机数),但通过国产化噪声二极管(2Ap9)实现自主可控,密钥长度64位较苏联48位提升抗破解能力256倍;可编程功能采用国内量产的2716型EpRo(1Kb容量),可存储5种算法,切换时间≤10秒,较机械机算法更新效率提升24倍,均有明确的国产化技术支撑。

行业影响佐证:1980年电子工业部立项的“7912电子密码机研发项目”(代号源于构想提出时间1979年12月),其核心技术参数(加密速度1000字符\/分钟、密钥周期48小时、工作温度-40c~50c)与该构想完全一致;1986年项目结题时,原型机通过军方测试,动态密钥破解时间达68天,可编程算法切换成功率99.5%,验证了构想的可行性;该项目后续衍生出3类民用加密设备(金融、通信、科研),推动国内加密技术产业化发展。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