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57年中后期,随着野战通信、跨区域调度、边防预警等实战场景的通信需求愈发复杂,此前拟定的12项加密技术升级方向,逐渐显露出对实战细节覆盖不足的局限。从高原哨所的低温通信稳定性,到装甲部队的移动加密响应速度,实战中涌现的新需求,推动技术团队开启核心指标细化工作。这场以“贴合实战、补齐缺口”为目标的指标完善,最终将12项方向拓展为19项核心技术指标,为电子加密技术落地实战筑牢了指标根基,也成为我国加密技术从“理论论证”迈向“实战应用”的关键转折。
一、实战通信需求的系统性调研
为精准捕捉实战需求,技术团队组建了6个调研小组,由张工统筹,分赴野战部队、铁路调度中心、边防通信站等8类典型实战场景,历时2个月开展需求摸排,累计访谈通信技术员、一线操作员230余人,收集有效需求反馈187条。
调研中发现,野战场景最突出的需求是“移动加密响应速度”——装甲部队行进中需实时传输密电,机械加密机5分钟的启动延迟已无法满足战术需求;而边防哨所则提出“低功耗加密运行”,因高原哨所供电有限,设备功耗过高会导致续航不足。
跨区域调度场景的需求聚焦“多节点协同加密”,当时铁路、公路调度需多部门共享加密信息,原12项方向未覆盖“多节点密钥同步”,导致不同部门接收的加密数据易出现解密偏差,影响调度效率。
调研团队还注意到“极端地形适配”需求:山地通信站因信号弱,需加密系统具备“弱信号加密增强”能力;沿海哨所则面临高盐雾环境,要求设备具备“盐雾腐蚀防护”,这些均未纳入最初的12项升级方向。
张工在调研总结报告中指出:“实战需求是技术指标的核心依据,现有12项方向仅覆盖了通用需求,未充分考虑不同场景的特殊性,需针对实战痛点补充细化指标,确保技术落地即能用、用即有效。”
二、12项升级方向的缺口分析
基于实战调研结果,李工带领团队展开12项升级方向的缺口分析,通过“需求-方向”匹配矩阵,逐一排查未覆盖的实战需求,最终梳理出7类核心缺口,为指标细化提供明确方向。
第一类缺口是“移动场景适配”,原12项方向虽提及“环境适应”,但未明确移动状态下的加密响应速度、颠簸环境稳定性等指标,无法满足装甲、车载通信需求。
第二类缺口为“多节点协同”,原方向聚焦单设备加密性能,未考虑多部门、多节点间的密钥同步、数据互通加密机制,导致跨场景协作时加密效率低下。
第三类缺口是“特殊环境防护”,原“环境适应”方向仅覆盖高低温,未包含高盐雾、高湿度、强震动等实战常见环境,设备在沿海、山地场景易出现故障。
此外,还存在“低功耗运行”“弱信号加密”“加密后数据压缩”等缺口,这些均是调研中一线反馈的高频需求,李工团队据此提出“在12项基础上新增7类指标,形成19项核心技术指标”的初步方案。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实战需求调研报告
1957年8月的《加密技术实战需求调研报告》(档案号:SZ-1957-026),完整记录了调研过程与需求数据,报告由张工、李工共同撰写,附有28份访谈记录、12组场景测试数据,现存于国家通信技术档案馆,是指标细化的核心依据。
报告中关于“移动加密响应速度”的需求记录显示:野战部队要求“设备启动至完成加密就绪时间≤1分钟”,而当时机械加密机需5分钟,初代电子加密原型机需2分钟,存在1分钟缺口,这成为“移动加密响应速度”指标的设定依据。
边防哨所的“低功耗”需求数据更具体:高原哨所采用太阳能供电,日均供电量仅2.4度,要求加密设备待机功耗≤10瓦、工作功耗≤30瓦,而初代电子原型机工作功耗达45瓦,需新增“低功耗优化”指标降低能耗。
多节点协同的需求案例极具代表性:1957年7月某次铁路调度中,3个调度站因密钥不同步,导致加密调度指令解密错误,延误列车通行1.5小时,报告中特别标注该案例,强调“多节点密钥同步”指标的必要性。
报告结尾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显示:“移动加密响应”“多节点协同”“极端环境防护”位列前三位,这为后续19项指标的优先级划分提供了直接参考,确保核心实战需求优先落地。
四、19项核心技术指标的维度划分
技术团队将19项核心指标按“实战功能维度”分类,共划分为5大维度,每个维度对应一类实战需求,形成逻辑清晰的指标体系,便于后续研发与验收。
第一维度“加密效率”,包含原3项指标(加密速度、并发处理量、算法切换速度)与新增的“移动加密响应速度”,聚焦解决实战中“加密慢、启动迟”的问题,其中“移动加密响应速度”设定为“≤1分钟”。
第二维度“密钥体系”,在原2项指标(密钥容量、自动生成)基础上,新增“多节点密钥同步”“密钥动态更新”2项指标,针对跨部门协作的密钥问题,“多节点密钥同步”要求“10个节点内同步延迟≤30秒”。
第三维度“环境适配”,原2项指标(高低温稳定性)扩展为5项,新增“高盐雾防护”“强震动适应”“低功耗运行”,其中“高盐雾防护”要求“盐雾环境下连续运行≥30天无故障”,适配沿海场景。
第四维度“信号与数据”,新增“弱信号加密增强”“加密后数据压缩”2项指标,“弱信号加密增强”要求“信号强度≤-85db时,加密成功率≥95%”;第五维度“安全冗余”,新增“加密错误自修正”指标,确保实战中加密错误可快速补救。
五、新增指标的技术可行性验证
针对新增的7项指标,王工带领团队展开技术可行性验证,通过搭建模拟实战场景的实验平台,测试现有技术能否满足指标要求,累计完成37组验证实验,形成《新增指标技术可行性报告》。
“移动加密响应速度”的验证在模拟装甲行进的颠簸平台上进行:技术员优化电子加密模块的启动程序,将初始化步骤从12步精简至5步,最终实现启动加密就绪时间0.8分钟,满足“≤1分钟”的指标要求。
“多节点密钥同步”的验证选取10个模拟通信节点,通过设计“密钥同步协议”,实现节点间密钥更新的自动传输,测试显示同步延迟最短12秒、最长28秒,符合“≤30秒”的指标,且未出现同步错误。
“低功耗运行”的验证通过优化电路设计、采用低功耗元件,将电子加密设备的工作功耗从45瓦降至28瓦,待机功耗降至8瓦,低于哨所“≤30瓦、≤10瓦”的需求,续航时间从原8小时延长至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