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91章 核心技术指标细化(2/2)

王工在验证报告中总结:“7项新增指标均具备技术可行性,部分指标需通过优化电路、设计新协议实现,虽增加研发工作量,但能显着提升设备的实战适配性,细化价值显着。”

六、历史补充与证据:技术可行性验证报告

1957年10月的《加密技术新增指标可行性验证报告》(档案号:KY-1957-018),由王工团队撰写,包含37组实验的原始数据、15份电路设计图、8份协议草案,现存于电子技术研发档案库,是指标细化的关键技术支撑。

报告中“弱信号加密增强”的验证数据显示:在信号强度-90db(接近边防哨所的弱信号环境)下,优化后的电子加密系统通过“信号放大+冗余编码”技术,加密成功率达96.3%,超过“≥95%”的指标要求,且解密错误率仅0.2%。

“高盐雾防护”的验证采用中性盐雾试验箱,模拟沿海盐雾环境(浓度5%氯化钠溶液,温度35c),设备连续运行32天,仅表面出现轻微锈蚀,核心加密模块无故障,满足“≥30天”的指标,验证了防护设计的有效性。

“加密后数据压缩”的验证选取100组实战常见密电数据(含文字、指令代码),压缩后数据体积平均减少40%,传输时间缩短35%,解决了弱信号场景下“数据传输慢”的问题,符合实战需求。

报告附录的专家评审意见指出:“验证数据充分证明19项指标的技术路径可行,新增指标针对性解决了实战痛点,建议将19项指标作为后续研发的正式技术标准。”

七、指标参数的量化与标准化

技术团队意识到,仅明确指标方向不够,需将每项指标量化为具体参数,才能指导研发与验收,因此由刘工牵头,展开指标参数的量化与标准化工作,参考实战需求数据、技术验证结果,确定每项指标的具体数值。

“加密速度”指标从原“提升效率”的模糊描述,量化为“单字符加密耗时≤0.01秒”“1000字符加密耗时≤10秒”,这一参数基于野战紧急指令(通常500-800字符)的传输需求设定,确保30秒内完成加密与传输。

“密钥复杂度”指标在原“提升复杂度”基础上,量化为“密钥长度≥128位”“密钥组合数≥2^128组”,通过数学计算验证,该复杂度可抵御当时主流破解技术(运算速度1万次\/秒的计算机需10^30年才能暴力破解),保障通信安全。

“强震动适应”指标量化为“承受频率10-500hz、加速度10g的震动时,加密错误率≤1%”,这一参数参考装甲车辆行进中的震动数据,确保设备在野战移动场景下稳定运行。

刘工团队还制定了指标的测试标准,明确每项参数的测试环境、设备、方法,比如“高低温稳定性”需在-30c至50c的恒温箱中测试,每5c保持2小时,记录加密错误率,确保不同研发团队的测试结果可对比。

八、跨场景指标的兼容性协调

19项指标覆盖8类实战场景,不同场景对同一指标的需求可能存在差异,比如野战场景需“快速启动”,而固定通信站更关注“高并发处理”,为避免指标冲突,赵工带领团队展开跨场景兼容性协调。

针对“加密速度”指标,团队采用“基础参数+场景扩展”的模式:基础参数设定为“1000字符≤10秒”,满足所有场景通用需求;野战场景额外要求“启动加密≤1分钟”,固定站则无此要求,兼顾不同场景优先级。

“功耗”指标的协调更具代表性:边防哨所设定“工作功耗≤30瓦”,固定通信站因供电稳定,设定“工作功耗≤50瓦”,既满足哨所低功耗需求,又避免固定站因指标过严增加研发成本。

团队还建立了“指标优先级矩阵”,明确在资源有限时,优先满足“加密安全”“移动响应”等核心指标,再推进“数据压缩”“盐雾防护”等次要指标,确保研发资源聚焦实战关键需求。

赵工在协调报告中强调:“指标细化不是简单增加数量,而是在覆盖全场景的同时,实现不同场景的兼容,避免‘一刀切’,让每一项指标都能在对应场景发挥最大价值,又不影响其他场景的使用。”

九、19项核心指标的最终审定

1958年1月,技术团队组织召开“加密技术核心指标审定会”,邀请通信领域专家、实战部队代表、电子研发企业技术员共25人参会,对19项指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实战适配性进行最终审定。

审定会上,团队首先汇报了指标细化的全过程:从实战调研、缺口分析,到可行性验证、参数量化,再到跨场景协调,完整呈现19项指标的形成逻辑,并展示了37组验证数据、18份需求反馈记录。

专家评审聚焦指标的实战价值:针对“多节点密钥同步”指标,野战部队代表提出“能否支持20个节点同步”,团队回应已通过技术验证,可扩展至20个节点,同步延迟≤45秒,获得代表认可;针对“低功耗”指标,边防代表确认参数满足哨所供电需求。

经过3天的讨论与修改,审定会一致通过19项核心技术指标,确定其为“电子加密技术研发的正式技术标准”,并形成《加密技术19项核心指标审定决议》,明确每项指标的参数、测试标准、应用场景。

决议中特别指出:“19项指标是实战需求与技术能力的结合,既解决了当前机械加密的短板,又预判了未来3-5年的通信需求,为我国电子加密技术的研发、生产、应用提供了统一标准,将推动加密技术从论证阶段迈向实战化研发阶段。”

十、指标细化的历史意义

19项核心技术指标的细化完成,标志着我国加密技术发展进入“实战导向”的新阶段——此前的12项方向偏向理论论证,而19项指标则完全基于实战需求,将技术目标转化为可落地、可验证的具体参数,为研发提供了清晰指引。

从技术层面看,指标细化填补了7类实战需求缺口,使电子加密技术不仅具备“快、安全”的通用优势,还拥有“适配移动、适应极端环境、支持多节点协同”的实战能力,大幅提升了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实用性。

从产业层面看,19项指标的标准化,为电子加密设备的研发、生产提供了统一标准,避免了不同企业各自为战导致的技术碎片化,降低了设备兼容难度,也为后续设备量产、推广奠定了基础。

从历史维度看,这一过程是我国技术研发“从理论到实践”的典型缩影——以实战需求为起点,通过调研、验证、协调、审定,将模糊的技术方向转化为精准的指标体系,体现了技术研发的严谨性与实战导向。

后续的研发实践证明,19项指标的细化是成功的:基于这些指标研发的初代电子加密设备,在野战、边防、调度等场景的测试中,满足率达98%,加密速度较机械机提升10倍,抗干扰能力提升8倍,真正实现了“技术落地即实战可用”,为我国通信安全构建了更坚固的技术防线。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