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97章 式正式立项(2/2)

批复函还明确研发责任与监督机制:研发责任主体为张工带领的技术团队,协作单位(中科院计算所、北京电子管厂等)需配合完成算法优化、元器件定制;国防科工委每半年组织1次中期检查,评估进度、经费使用与技术达标情况,未达标需提交整改方案,确保项目可控。

六、历史补充与证据:国防科工委批复函

1962年12月的《国防科工委关于“73式”电子密码机研发立项的批复函》(档案号:GFKw-1962-157),现存于国家军事档案库,正文4页,附件3份(经费拨付计划、中期检查细则、验收标准),盖有国防科工委公章,具有官方权威性。

批复函“周期调整说明”部分记录:“原申请总周期5年6个月,经审核,同意通过优化硬件试制流程(增加2条生产线)缩短至5年,需额外经费40万元,总经费调整为900万元,确保1968年1月前完成成果交付,匹配边防通信设备更新需求”,调整依据与战略需求明确。

经费拨付计划附件显示:“首次拨付270万元于1963年1月15日前到账,需用于支付中科院计算所算法协作费(50万元)、北京电子管厂首批晶体管采购费(80万元)、研发场地租赁费(30万元),剩余11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拨付用途与时间清晰。

中期检查细则附件明确:“检查内容包括技术进度(如算法优化完成度、硬件原型迭代次数)、经费使用(是否超支、是否专款专用)、问题整改(前期检查发现问题的解决情况);检查方式为现场核查(查看研发记录、测试数据)、会议汇报(团队负责人汇报进展)”,监督流程可操作。

验收标准附件“硬件验收指标”记录:“‘73式’电子密码机需满足:加密速度≥100字符\/秒、密钥容量≥8192组、-40c至50c环境下连续工作72小时无故障、强电磁环境(500V\/)下错误率≤1.5%,验收测试由军方通信部门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验收指标与前期研发目标一致。

七、团队收到批复后的启动准备

1962年12月20日,张工团队收到批复函后,立即召开“‘73式’立项启动会”,19名核心成员及5家协作单位代表参会,张工传达批复核心内容(周期、经费、交付要求),明确“五年攻坚、确保达标”的目标,统一团队思想。

团队基于批复调整架构,增设“项目管理岗”与“经费管理岗”:项目管理岗由赵工负责,统筹各阶段进度,对接国防科工委中期检查;经费管理岗由孙工负责,建立专项账户,制定经费使用审批流程(单笔超10万元需张工与财务共同审批),确保经费合规。

与协作单位的对接同步推进:张工带队赴中科院计算所,明确算法协作任务(1963年6月前完成分层同步协议的代码固化);王工赴北京电子管厂,签订晶体管定制协议(5000只3AG1,1963年3月前交付首批1000只);李工赴上海无线电二厂,确认芯片研发进度(1963年6月提供首批样品)。

制定“详细执行计划”:将4个研发阶段拆解为28项具体任务,每项任务明确责任人、时间节点与交付物,如“1963年3月前,李工团队完成密钥生成算法的代码初稿(交付物:代码文档、测试用例);1963年6月前,王工团队完成双级加热电路的原理图优化(交付物:优化后原理图、仿真测试报告)”。

研发物资与场地准备:租赁200平方米专用研发场地(含算法仿真实验室、硬件试制车间),采购示波器、晶体管参数测试仪等核心设备(经费从首次拨付的270万元中支出);建立元器件仓库,制定入库、出库登记制度,确保物资管理规范,为1963年1月正式启动研发做好准备。

八、研发周期的阶段目标与资源配置

第一阶段(1963.1-1964.12)“核心技术攻关”的目标的是突破算法固化与硬件原型关键技术,资源配置向技术研发倾斜:算法研发投入4人(李工牵头),经费80万元(用于专家咨询、仿真软件采购);硬件研发投入7人(王工牵头),经费200万元(用于元器件试制、电路测试)。

该阶段的关键任务包括:完成128位密钥生成算法的代码固化(确保兼容国产芯片)、优化分层同步协议(将10节点延迟稳定在18秒内)、研制双级加热补偿电路原型(验证-40c适配效果)、测试电磁屏蔽层性能(确保错误率≤1.5%),每个任务设定月度里程碑,如“1963年9月前完成密钥算法代码初稿”。

第二阶段(1965.1-1965.12)“样品试制”聚焦工程化落地,资源配置侧重生产与测试:硬件试制投入8人(含2名电子厂技术人员),经费300万元(用于生产线搭建、10台样品元器件采购);测试验证投入3人(马工牵头),经费60万元(用于环境测试设备租赁、实战场景模拟)。

该阶段需完成10台工程样品的制作与初步测试,重点解决“实验室技术向量产转化”的问题,如元器件批量采购的一致性(北京电子管厂需确保5000只晶体管的β值波动≤±15%)、电路焊接的工艺稳定性(雇佣5名熟练焊工,确保焊接合格率≥98%)。

第三、四阶段(1966.1-1968.1)的资源配置随目标调整:优化定型阶段增加2名可靠性工程师,解决样品测试中发现的故障(如低温下电源模块不稳定);验收交付阶段增加3名文档编写人员,整理技术手册与测试报告,确保成果交付完整合规。

九、经费管理的规范与风险控制

团队建立“专项账户+分级审批”的经费管理体系:在指定银行开立“73式”研发专项账户,所有经费收支均通过该账户,禁止与其他项目混用;经费使用分三级审批,单笔≤1万元由模块负责人(如李工、王工)审批,1万-10万元由张工审批,>10万元需张工与国防科工委派驻的财务监督员共同审批。

经费分配按“阶段+模块”双重管控:第一阶段(攻关期)总经费280万元,其中算法研发80万元、硬件研发200万元;第二阶段(试制期)360万元,其中硬件试制300万元、测试验证60万元;第三阶段(优化期)200万元,其中性能改进120万元、文档编写80万元;第四阶段(验收期)60万元,用于验收材料准备与成果交付。

成本控制措施贯穿经费使用全过程:元器件采购优先选择国产(如3AG1晶体管单价2.2元,仅为进口的1\/5),减少经费支出;测试设备优先租赁(如环境测试箱月租金1万元,购买需50万元),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协作单位费用按“成果付费”(如中科院计算所完成算法固化后支付50万元,未达标扣减20%)。

经费监控与透明化机制同步建立:孙工每月编制《经费使用月报》,记录收支明细、剩余额度、使用合规性,报张工与国防科工委备案;每季度组织经费使用自查,核查是否存在超支、挪用情况,如1963年第三季度自查发现“硬件研发超支5万元”,及时通过优化元器件采购渠道(更换上海某电子厂,单价降低0.3元\/只)整改。

应对经费风险的预案明确:若某阶段经费超支,优先从后续阶段经费中调剂(需报国防科工委批准);若遭遇元器件涨价(如晶体管单价上涨10%),启动备选供应商(如天津无线电厂),确保经费可控,避免因经费问题延误研发进度。

十、“73式”立项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从项目发展看,立项标志着“73式”电子密码机从“技术探索”转变为“官方支持的系统性工程”——此前研发依赖临时资源协调,立项后获得稳定经费(900万元)、明确周期(5年)与官方背书,为后续突破核心技术、实现量产奠定了制度与资源基础,避免了技术研发“半途而废”的风险。

从技术体系看,立项推动了国产电子加密技术的“体系化整合”:通过整合中科院计算所的算法资源、北京电子管厂的元器件资源、军方的实战需求,形成“算法-硬件-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打破了早期各单位分散研发的局面,为后续国产加密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整合范式。

从产业带动看,立项拉动了相关国产元器件产业的发展:为满足“73式”需求,北京电子管厂改进3AG1晶体管的低温性能(β值波动从±22%降至±15%),上海无线电二厂突破加密芯片量产技术(良率从30%提升至60%),推动国产电子元器件从“通用型”向“专用型、高性能型”转型。

从通信安全看,立项为我国摆脱进口加密设备依赖迈出关键一步:1960年代进口加密设备不仅价格昂贵(单台成本是“73式”预算的3倍),且存在供应断风险,“73式”立项后,通过自主研发可实现加密设备国产化,确保边防、野战等关键场景的通信安全自主可控,增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从历史传承看,立项积累的“项目管理、经费管控、协作机制”经验,成为后续我国军用电子设备研发的重要参考:如“阶段化研发+中期检查”的进度管控模式、“专项账户+分级审批”的经费管理模式、“研发团队+协作单位”的资源整合模式,均被应用于1970年代后的雷达、通信等装备研发项目,推动我国军工研发体系的规范化发展。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