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想跟太子有任何牵扯,更不想盲婚哑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
可是,以赵珩之的铁血手腕,她抵抗他的话,首当其冲的必然是温家,温廷安身上流着的是温家的血,她不欲让温家出事。
温廷安眸底浮现起一瞬的迷惘,千万乱绪在脑海里碰撞与交织,剪不断,理还乱,她坐在现在这个春闱的考场上,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什么支撑着她,走到了这一步?
是为了不负温青松之瞩望,光耀温家的门楣吗?
还是为了不让温廷舜黑化,纠偏他,让他走上正道?
亦或者是,积攒足够的资历,为两年后与太子成婚?
好像都不是。
都不是。
不是。
她是为了她自己。
从穿书的那一刻,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全是为了她自己。
与任何人都无关。
温廷安想起温廷舜给她锻造的那一柄软剑,那是他给她防身御敌所用,他也是暗示她一个道理:『她自己的路,该是她自己走。』
她若是想要做成一件事,没有人可以阻拦的了她。
原本,温廷安并不想写下这一篇策论的,但思绪在千回百转之后,她复又提笔蘸墨,将这一篇策论,一字一句地写完了。
写得时候,因是过于全神贯注,不知不觉,连午食都忘了用,待温廷安再擡眼的时候,天时已经擦黑,但她的号房却并未因此变暗,那一盏酥油灯,仍在汲汲地发着光,仔细观察以后,才发现有人中途给她换了灯油,大概是那位宫里来的公公罢。
这一场春闱持续了好几日,夜间宿在号房之中,温廷安原本想将那一席毯子送还给赵珩之,但被那公公婉言推拒了:“官爷还是收着罢,夜里更深露重,仔细着凉。”
温廷安倏然想起白昼时分,赵珩之对她叮嘱过的事情,他说过了,不允许她在春闱的时候感染风寒,若是真的生病,估摸着他会降罪于那位公公,她也不能让这位公公不好做人。
起初几天,左邻右舍没人搭话,温廷安觉得有些寂寥,但后来她倒乐得清静了,往后几日的题,越来越难了,需要静思深琢,才能写对题目。若是搁在寻常的考棚里,估摸着会听到此起彼伏的吸气声、翻动纸页声,容易影响答题思路。
她的律学基础扎得很夯实,虽然这些律学经义考题,花样变得多了些,但到底是万变不离其宗,她并不感到畏葸,端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扎扎实实地把题答了上去。
春闱结束的这一日,当监官将考卷收走时,没及时就走,低声说了句话:“官爷不着急走,一刻钟后,太子对您有安排。”
这便是让她暂且候在贡院之中的意思了。
温廷安拢紧了披在肩膊处的毛毯,眼睫半垂,识趣地没去发问具体是什么安排。
她并不太在意太子的安排,脑海里想着旁的事。
也不知道温廷舜考得如何了,他考得是武科,考得是顺遂还是不顺遂?
应当是顺遂些的吧。
昨夜在廊庑之下站了这般久,也不知有没有受寒。
甚至……有点想见他。
这个念头浮出脑海,便是吓了她一跳,温廷安殊觉她的呼吸都有些凝滞,原本想要摒弃掉,但这个念头在脑海里落地生根,疯狂滋长,从理智上来说,她不当再同他见面,但她生平头一回,无法与不理智的自己做抵抗。
那位公公提着考篮离开,在这一瞬,她思绪出现了一丝踯躅与拉扯,手指揪紧了裹在膝面上的毯绒,思绪在不断的拉扯之下,一个清晰的答案落在眼前。
她要去见他。
现在就要去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