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前世的名字。”
邢洲端着柠檬水走过来,冰杯外壁的水珠滴落在青砖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时光的警钟。
“毓敏查了地方志,庚申年是一九二〇年。
当年这带确是城郊溪谷,五十年代扩建时才填平了。”
他的话语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众人的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那被填平的溪谷,曾经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那两个青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些疑问,如同一个个谜团,等待着人们去解开。
一直沉默的弘俊忽然用指节叩了叩墙面,那叩击声沉稳而有力,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
“听,后头是空的。”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来自地下深处。
众人顿时噤声,那叩击声果然带着空洞的回响,像敲在陈年的棺木上,每一声都重重地敲击在众人的心头,让气氛变得愈发神秘而紧张。
墨云疏取来咖啡店主的红外线测温仪,扫描后轻呼:“温度比其他墙面低两度——后面可能有夹层。”
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紧张,仿佛即将揭开一个惊天的秘密。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心跳加速,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
现代科技与陈旧往事在这刻狭路相逢。
当李娜借来的金属探测仪划过墙面发出蜂鸣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呼吸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捏住,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那金属探测仪的蜂鸣声在空气中回荡,像命运的倒计时。
那蜂鸣声,一声接着一声,仿佛在催促着人们,去揭开那隐藏在墙后的秘密,去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墙洞是在深夜凿开的。
那夜,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仿佛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银纱。
尘雾弥漫中,先露出来的是个锡铁盒子,那盒子锈迹斑斑,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躺在岁月的角落。
它的表面布满了斑驳的锈痕,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烙印,每一道痕迹都诉说着一段故事。
里头藏着泛黄的信札与照片。
照片上两个长衫青年并肩立在桃树下,背后正是壁画上的溪亭。
他们的笑容灿烂而纯真,仿佛时间从未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
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了青春的美好与无忧无虑。
信纸脆得像蝶翅,抖落时散出樟脑与时光混杂的气味,那气味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大门,让往昔的故事扑面而来。
那气味中,既有樟脑的清香,又有岁月的陈旧气息,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夏至兄如晤:溪畔桃枝又发新蕊,较去岁更繁。
每晨雾中观之,恍若卿衣袂翩然。
西关新开电报局,终日铁线嗡鸣,竟似比蝉噪更恼人。
忆昔与君采菊东篱下之约,今竟成痴梦...」
信末署着「凌子墨」,日期是一九二三年春分。
那字迹工整而娟秀,仿佛能看到写信人当时的专注与深情,每一笔都饱含着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那字迹,像是一首优美的诗,在信纸上游走,诉说着写信人的心声。
“原是个‘秀才人情纸半张’的故事。”
晏婷轻声感叹,她的声音如同微风拂过琴弦,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旧时文人不得志,便寄情山水。
放现在,怕是要在朋友圈写小作文抱怨内卷。”
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调侃,却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但内心的压力与焦虑却也与日俱增,那份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只能通过虚拟的网络来表达。
邢洲却盯着照片背景,眼神犀利得像一把锐利的剑,仿佛能穿透岁月的迷雾。
“瞧溪对岸那块鹰嘴岩——是不是像极了现在开发区的那片秃山?”
他的话语如同一声惊雷,在众人心中炸响。
众人传看果然相似。
苏何宇立即调出卫星地图,手指在屏幕上快速划过,那屏幕上的光线映照着他专注的脸庞,仿佛在进行一场紧张的探索。
“若桃溪原是从鹰嘴岩发源,那么……”
他猛然抬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现在世纪广场的位置,可能就是当年的桃花溪谷!”
这个发现如同一声惊雷,在众人心中炸响,让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
那曾经的桃花溪谷,如今已变成了繁华的世纪广场,岁月的变迁,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
这个发现像投入平湖的石子。
柳梦璃翻着地方志惊呼:“难怪广场年年翻修地砖——底下是湿地,总下沉呢!”
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惊讶与恍然大悟,仿佛多年的谜团终于被解开。
那年年翻修的地砖,原来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秘密,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于是翌日黄昏,这群人便站在了世纪广场的喷泉旁。
晚霞把玻璃幕墙烧成熔金,那幕墙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着天空的绚烂,将整个广场都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辉之中。
而夏至注视着脚下光滑的大理石地砖,忽然生出荒诞的联想:这锃亮的地面多像块巨大的手机屏,底下不知埋藏着多少被删除的往事。
那些往事如同被封印的精灵,在这冰冷的地面下默默沉睡,等待着被唤醒。
每一块地砖,都像是一个记忆的碎片,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拼凑。
“闻到了?”
霜降忽然拽他袖口,她的手温暖而柔软,像春日里的暖阳,带着一丝急切与惊喜。
那轻轻一拽,仿佛是在提醒夏至,不要错过这难得的美好。
地砖缝隙间飘出极淡的泥土腥气,混着喷泉水雾,竟幻化出奇异的湿润草香。
那草香如同来自远古的呼唤,带着大地的气息,让人心醉神迷。
恰逢广场广播响起古琴曲《高山流水》,那悠扬的琴声在空气中飘荡,像一条无形的丝带,将众人的心紧紧相连。
弘俊闭目喃喃:\"这倒成了'水泥地里听泉声'了。\"
他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带着一丝空灵与超脱,让人沉浸在这奇妙的氛围之中。
此刻北天又见启明星。
它俯视着城市,像枚钉在苍穹图卷上的银钉,永恒而疏离。
那启明星在夜空中闪耀,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看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
夏至想起昨夜读到的信札结局——凌子墨终因战乱未能归乡,夏至则在桃花溪被填平前夜,挖了株桃树苗移栽到祖坟旁。
那画面在他脑海中浮现,充满了无奈与悲伤,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残酷。
\"你说,\"
他轻声问霜降,\"若陶渊明活在当下,会不会拍vlog记录田园生活?\"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调侃,却也反映出对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碰撞的思考。
霜降尚未答话,忽见晏婷指着广场东角惊呼。
那边施工围挡破了窟窿,露出底下湿润的土层——一株野桃树苗竟从裂缝中钻出,新叶在晚风里颤巍巍地舒展着,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这倒应了'病树前头万木春'。\"
韦斌推眼镜的手停在空中,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惊讶与感慨,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奇迹。
众人沉默下来,看那株桃苗在霓虹与星光照耀下,呈现出某种脆弱的紫铜色。
它根须仍抓着被水泥封存千百年的泥土,枝叶却向着现代文明的灯光伸展。
就像他们这些城里人,身体困在玻璃格子里,灵魂却总向往着某个不复存在的桃源。
那桃苗像是一个象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人们在繁华都市中看到了一丝自然与希望的曙光。
夏至忽然明了:所谓\"望城之居\",原是古今皆然的困局。
桃花源从来不在某处地理坐标,而是心魂深处永不磨灭的乡愁——每当夜风送来花香,每见启明星升于北隅,每在水泥裂缝发现倔强的绿意,那个失落的桃源便会短暂地复活。
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会被遗忘。
离场时他最后回望。
见那株桃苗的影子被广场射灯拉得很长,斜斜映在\"云裳制衣\"的霓虹招牌上,恍似给现代都市盖了枚古典的闲章。
那影子像是时光的印记,在现代与古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偶尔停下脚步,回味那逝去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