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穆棱出发往东走,车子顺着201国道蜿蜒穿过山岭,沿途的景色渐渐变得开阔。到了东宁地界,天空忽然亮了几分,远处的山顶有薄薄的白雪,阳光打在上面,闪着细碎的光。司机说:“那就是中俄边界的山,山那边就是俄罗斯。”
东宁是牡丹江下辖最东的一个县级市,靠近绥芬河。地势被群山环抱,中间是一片平缓的河谷。城不大,却干净整齐,街道宽阔,路牌上不少双语标识——汉语和俄语并排写着。空气里有一股冷清的味道,也有一种边境特有的静谧。
进城时,正是上午十点。街上行人不多,偶尔能看到背着布袋的老大娘,或推着货车的小贩。城中央是一条叫“通北大街”的主路,两边的建筑多是灰白色调,墙面上画着各种俄罗斯风格的壁画:洋葱头教堂、伏特加酒瓶、熊与雪松。
走在街上,风有些凉,但阳光明亮。一个卖列巴的小摊冒着白气,面包的香味飘得很远。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说话带点俄味口音。她笑着递给我一个热乎乎的列巴:“尝尝,刚出炉的,用的是俄罗斯面粉。”
我掰开一块咬下去,面香浓郁,略有酸味,外脆里软。她说她丈夫以前在边贸口岸干活,后来货少了,就开了这小摊。她说:“东宁啊,冷的时候冷,穷的时候穷,但这几年好点了,靠边境吃饭的,总能想办法。”
——
午后我去了东宁口岸。那是整个城市的生命线。口岸区离市中心十几公里,一路过去,能看到成片的仓储区和物流车。口岸门前竖着中俄两国国旗,红蓝两色在风中交错。
边检通道口不时有大货车缓缓驶入,车牌上有俄文。司机多是东北汉子,也有几个俄罗斯人,他们用混杂着中俄语的口音交流,时不时笑出声。
我在路边遇到一个姓张的口岸工人,三十多岁,穿着旧棉服。他正用铁钩卸货,动作熟练。我问他在这干多久了,他笑:“十年了。以前边贸火得很,一天能过几百辆车。后来政策变了点,不过我们还在这守着,反正干这行的都离不开这口饭。”
他指着远处的山说:“那山头后边就是俄罗斯的波尔塔夫卡镇,天好的时候能看见那边的房子。”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能看到远处淡淡的烟线。那一刻,边境的概念不再抽象,像一条看得见的风。
——
下午回城,去了东宁俄货市场。那是这里最具特色的地方。市场的门头是红白相间的,门口立着俄语牌子。进去后,就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伏特加、巧克力、香皂、蜂蜜、罐头、木偶……各种商品摆得满满当当。摊主大多会一点俄语,也有俄罗斯商贩,面孔高鼻深眼,笑容谦和。
一个卖糖果的俄罗斯老太太热情地招呼我:“来,试试巧克力,甜,不腻。”她说话慢,汉语不太准,但态度真诚。我买了一盒,包装上全是俄文。她笑着说:“这是莫斯科的老牌子,老顾客都认。”
旁边一个东北大叔接过话:“别看老太太不会讲太多话,生意好着呢。东宁这地方,靠这些俄货养活了不少人。”
市场外面,几个年轻人正装货上车,准备运往市区的小超市。风吹起地上的尘土,带着些面粉和烟草的味道。边境的忙碌,是一种安静的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