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军大营。
李景隆脸色惨白,浑身气靡躺于塌上,看起来伤势极重。
“行了,这里没别人。”
耿炳文,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将虽然苍老,可眼神却宛如黑夜中的烛光,灼亮明透,李景隆的意图岂能瞒得过他?
他拍了拍李景隆的肩膀,语气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长辈在告诫。
“岐阳王之子,落马受伤,你也不怕丢了乃父的赫赫威名。”
见李景隆依旧装病,不肯言语,耿炳文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
“陛下那儿你已立下军令状,此战要么胜,要么死。”
“太祖封你太子少傅,陛下让你统军,两代君王皆待你不薄。”
“如今你驻军不前,非以逸待劳,亦非围城打援,你到底在等什么?”
等什么?
李景隆自然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他在等自己的大军成为“勤王之师”。
这个天下!
只有一个王!
挥师金陵,拨乱反正!
耿炳文虽是太祖朝的老将,可李景隆并不准备让其知道内情。
这种事越少人知道,越安全。
大营里,空气变得有些冷凝,耿炳文脸色阴沉,怒道:
“曹国公,汝真要如此行事,置朝廷于何地?”
“届时陛下雷霆震怒,以通逆沦罪,你担得起,全军将士该怎么办?”
李景隆虚弱摆手,语气决然回道,“吾身体之故,若有罪,自一人担之,与众将无关。”
“你…!”
耿炳文胸膛欲炸,气得拂披风而去。
瞥着耿炳文离去的背影,李景隆气笑摇头。
“汝等不知,此番若非我统军…”
“唉——”
“尔等真攻下了北平,那才是大罪之人啊!”
……
应天府。
李景隆围而不攻的军情,已经传回金陵,被朱允炆得知。
“两位爱卿,曹国公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书房里,朱允炆来回踱步,眉头都快挤出“川”字。
他心头虽恼怒,可并不怀疑李景隆的忠诚,以及他的军事才能。
“陛下,战机稍纵即逝,请陛下速速下诏,令大将军攻下北平。”
“一旦拿下北平,燕逆再无安身之所,不战自溃!”
作为兵部侍郎,齐泰虽是一介文臣,可军事理论并不弱。
昔年朱元璋问各地驻防,其对答如流,为朱元璋所青睐。
唯一缺的,就是实战经验。
齐泰这话出来,朱允炆也不由地点头,北平定然要破,大军必须尽早击溃燕王所部。
黄子澄有些忧心忡忡道:“陛下,燕王已在宁王的藩国,宁王辖下悍卒八万,朵颜三卫又是蒙古精锐骑兵。”
“曹国公所担忧的,恐怕是宁王与燕王同流,若他攻下北平,朝廷与两王再无半点回旋之机。”
朱允炆闻言脸色变得凝重,深邃的眼神不知在想什么,却听黄子澄继续说道:
“北平城高,攻城大军伤亡惨重,届时再迎战宁王铁骑…”
“此时,大将军率疲惫之师,不胜则必败,他安敢乱动?”
李景隆是立军令状的。
不胜…自裁太祖陵前?
在这样的压力下,任谁都会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原来如此!”朱允炆顿时恍然大悟,原是此般缘由令其掣肘。
朝堂反应迅速,一边下旨传示宁、辽二王,以为安抚,意图斩断宁王与燕王的联系。
另一方面,为防备宁王和燕王合流,令山东等地合兵十万,增援李景隆南军。
奉天殿前,丹陛石上。
夕阳如雾,好似硝烟和战火在天际弥漫。
朱允炆目光遥望凝重北方,再度给这位他最依赖看重的重臣下了一道旨意。
“授曹国公李景隆专征伐之权,另赐黄钺弓失!”
专征伐之权,意思是代表皇帝行征伐之权,理论上可节制天下兵马。
“曹国公,莫要让朕失望啊…”
幽幽的叹息声似笼罩着整个皇城,年轻的帝王此刻心头满是期许。
——
朱允炆:我看好你!
李景隆:你看人真准,我必须是忠臣!
……
……
自大宁而出的数万大军,已朝北平而去。
为防备蒙古人,朱元璋并未带走朱权所有兵马。
许易听说,朱元璋诏来了“黑衣宰相”姚广孝见面,不过并未把他怎么样。
洪武一朝也有姚广孝,朱元璋知道靖难之役后也没处置他,毕竟僧侣是他派给藩王的。
一个六十有余的老僧,他有何惧之?
反而是他姚广孝,该畏惧他这位洪武大帝!
永乐一朝有这老和尚留给朱棣使唤,出谋划策,也不失为有益。
一路上。
朱元璋与朱棣说了许多后世要发生的事。
正如许易先前对朱元璋解释说的——明朝因何而亡。
小冰河期!
海外隐藏的敌人!
海权之争!
听闻这些未接触的理论和事物,朱棣也大为震惊。
“打天下容易,想要坐稳天下却很难。”
平坦草原上,大军拱卫的中央,朱元璋身穿帝王特有金色鱼鳞铠甲一马当先。
燕王朱棣策马紧随,略微落后一个身位。
朱元璋喟叹道:“大明敌人太多,时不我待,不能再内耗下去。”
“这大好山河,也不能让蛮夷之辈的铁骑践踏!”
“大明江山咱不奢求万年,可国依旧是那个国,令番邦归附,惧无二心。”
燕王朱棣理解点头,他这些时间,已经从朱棣嘴里听到了不少洪武一朝的景象。
待他当上皇帝,他一定也让永乐一朝紧紧相随。
他这永乐皇帝,绝不逊色其他帝王!
“父皇放心。”燕王朱棣铿锵有力回道:
“待我登基之后,便封许易为国师,力图改革,强大国力。”
“我这永乐一朝,定能超越历代所有帝王!”
“嗯。”朱元璋内心满意,下意识点头认可。
可下一秒。
朱元璋又意识到了哪里不对劲。
国师?
封许易为国师?
朱元璋心头狂变,若是许易当了永乐一朝的官,岂不是打他的脸?
“那个…”
瞥了眼在不远处飙车的许易,朱元璋压低声音提醒:
“许易此子不慕官职,给予些许钱财就行。”
以为朱元璋在为他出谋划策,燕王朱棣会心一笑,当即露出精明的神色。
“父皇权且放心,此事儿臣省得。”
“五弟曾与我说过许易酷爱翡翠,此物盛产于缅甸,在我大明并不值钱。”
“若能令大明繁盛古今,那些翡翠乃至缅甸一域全赠与他,也并无不可。”
若非许易带朱元璋来建文一朝,他哪能如此顺利,能名正言顺登基为帝。
光是这份恩情,给他封王都不为过。
而且还能带来后世先进技术,洪武一朝的变化也由他而来…